万书网 > 散文 > 子弹笔记 > 来信


现在你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费心做这些东西?”这是个好问题。在我们深入分析使用子弹笔记的原因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封子弹笔记使用者的来信。这封信充分说明了将子弹笔记融入生活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规划生活不仅是把任务从清单中画去,更是认清何为真正重要之事。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喘不过气,自己就站在旁边却束手无策。急救人员带着巨大的医药包和担架冲进来,向周边的人抛出一连串的数据和问题。孩子面色发青,双目紧闭。急救人员给孩子做起心肺复苏,你看着孩子幼小的身躯随着医生的按压弹起又落下。

这是一周前发生在我儿子幼儿园里的一幕。他的八个同班同学或多或少都有健康或是身体发育上的问题。这个特殊班级存在的意义是帮助他们像同龄人一样成长。班上的孩子除了患有小病,有的还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囊性纤维化、自闭症,甚至还有处于癌症好转期的孩子。上文里停止呼吸的小男孩那天表现得有些古怪,但是没有发烧或是其他生病的迹象,甚至直到发病前五分钟还和我的儿子在玩具桌上玩耍。

我就转开了一小会儿,帮另一个孩子找橙色蜡笔,突然之间,尖叫、混乱一同爆发,有人拨打了911,然后急救人员来了。急救人员给房间内注入氧气,家长和当班的老师齐心带领其余的孩子屏住呼吸,并引导他们到隔壁的教室里休息。

那天的当班家长恰巧是那个男孩的母亲。她无法冷静下来,颤抖着双手在包里翻找着什么,把包都弄倒了。焦急的母亲一边泪流不止,一边握住小男孩的手。然后急救人员赶到,把男孩的手从母亲手中抽出,开始抢救。幸好母亲还有一丝理智,从包中掏出了一本破旧的线装本。我觉得这个本子的模样很熟悉,它是一本粉紫色软封皮的德国灯塔笔记本,拉至左下角的松紧带在书脊处固定住一支笔。我认出来了,这是子弹笔记本。

母亲急急忙忙地把最后几页撕了下来,塞给不断问她孩子身体情况的急救人员。她一边摇头一边啜泣:“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孩子还有心跳!”有一位急救人员大喊道。另一位则带着惊讶的目光读着那几页纸。我坐到那位母亲旁边,同情地揽过她的肩膀。我心里默默地想,有一天躺在地上的可能是我的孩子,也可能是这间教室里的任何一个孩子。

母亲声音发抖,她告诉急救人员纸上写的是什么:“他的药还有剂量、他的医生、病历号、电话号、过敏史。”突然,她倒吸了一口气喊道,“还有一份突发情况记录!”我捏了捏她的肩膀鼓励她——我的子弹笔记里也有突发情况记录。随后,急救人员把孩子抬上担架,她脱口而出儿子的出生日期。

急救人员冲她点点头,说道:“谢谢,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信息。”然后他掏出手机拨打电话,飞快地将这些重要信息传达到手机的另一端。她跟着儿子坐进救护车,我看着救护车的车门“砰”地关上,然后疾驰而去。车灯闪烁,车笛长鸣。

晚上回到家后,我用力抱了抱儿子,然后坐在座位上翻开笔记本的新一页,写下了急救信息、药物、剂量、突发情况记录、电话号码、病历号、过敏史。那个晚上我用完了整整一包纸巾擦眼泪,才给孩子的母亲打电话询问情况。她告诉我说:“他现在情况不错,医生说急救人员提前告知的信息让他们可以快速采取行动。他会好起来的。他现在情况不错。”她哽咽着重复了一遍,但我可以从她沙哑的嗓音中听出一丝感激。

过了几天,小男孩背着一个小氧气瓶回到了学校。不得不带着氧气瓶走来走去确实有些不幸,但他现在生龙活虎、眉开眼笑,这是为人父母者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了。我还注意到,其他孩子的父母现在也开始带着自己的笔记本了,可能本子里就记录着挽救孩子生命的关键信息。

谁都觉得躺进救护车里的人不会是自己的子女,自己年迈的母亲不会突然摔倒,自己也不会在交通事故后心慌意乱地无法及时提供亲人办理住院手续所需的关键信息。但是,平心而论,我们都见过这些事情发生在周边人身上。我们都曾在高速路上见过车祸现场,我们都有过答不上孩子病史的经历。把这些信息都写下来吧,随身携带着,准备好犯下子弹笔记术中的大错——在关键时刻撕掉它。也许,这么做可以换来一条生命。这条生命可能是你自己的,也可能是孩子的、姐妹的、父母的……有无条理有时可能是生与死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