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子弹笔记 > 意义


眼睛只能看到光亮,耳朵只能听到声音,而一颗聆听的心却能感知到意义。

——大卫·斯坦尔德-拉斯特

我最喜欢电视剧《迷离时空》(Twilight  Zone)中“值得参观的好地方”(A  Nice  Place  to  Visit)这一集。剧情讲述的是盗贼瓦伦丁在一次抢劫中被警方击毙,后来一位穿着干净利落白色套装的英国绅士领他到了下一世。让瓦伦丁惊讶的是,重生后的他一夜暴富,住进了纽约市的顶层豪华公寓,衣柜里满是高级定制套装,吧台上全是佳酿。街道上,有他开着拉风跑车绕城兜风的身影,在赌场里,有社会名流簇拥在身旁看他红运当头的场景。钱、权、性——所有他曾经奢望的东西,现在都归他了。

但是,新鲜感逐渐消退,一度的喜悦变成了空虚。这种他一直渴求的、看似圆满的生活其实根本没有为他带来满足感。瓦伦丁找到那位领路人,对他坦言道:“我觉得天堂不适合我,我应该去别的地方。”领路人讽刺他道:“是什么让你以为这里就是天堂?”

成功常常令人感到空虚,这里的成功不仅指金钱上的成功,还指我们一直视为健康有益的自我提升。在《我如何摆脱对不断自我提升的执着》(How  I'm  Overcoming  My  Obsession  with  Constant  Self-Improvement)一文中,Zenhabits博客(1)的创始人莱奥·巴波塔(Leo  Babauta)讲述自己参加了超级马拉松、参加了Goruck背包挑战(2)、学习了编程,却发现生活没有一丁点儿的提升。他在文中写道:“幻想就是幻想。”这么想的并非只有他一个人。

如今的世界比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文明、富足、卫生、先进。然而,人们的渴望还在不断膨胀,从1982年到2000年出生的千禧一代,平均每个月用在自我提升上的开销几乎是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的两倍(尽管收入还不足这代人的一半)。这个现象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调和青年人不断上涨的需求与不断加剧的抑郁之间的矛盾?有数据表明,2012年全美有5.9%的青年人遭受严重抑郁的折磨,2015年这一数字上涨到了8.2%。单就美国国内而言,焦虑症患者的人数就达到了4000万,相当于总人口数的18.1%。

可能你认为健身、上夜校是很有意义的目标。也许确实如此,但是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关键在于理解自己努力背后的动因。

我们的努力总是受某些承诺鼓舞。你希望用血汗和泪水换取什么呢?这些小目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终极目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终极目标是快乐,而问题就在于此。

回想一下你最近刚达成的目标。对快乐生活的渴望和承诺吸引着你奋力向前,但是当你最终冲过了终点线,你得到了什么?加薪、房子、车子、假期就是你期望的吗?很可能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或者,很有可能这不是你最终的愿望。为什么会这样呢?

要想解决这一疑惑,我们只要简简单单地承认一个现实:谁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才能使自己快乐。事实上,我们都体验过影响偏差(impact  bias)这一现象。它指的是“容易高估某种未来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在猜测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上,我们的表现都十分糟糕。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低估了自己的适应能力。

当我们朝着目标奋力前行时,我们不断学习新事物,周边环境也在改变。等我们抵达终点线时,我们完全就是另一个人了。我们能做的只有猜测什么才能让自己快乐。所以我们开始盲目地下注,挥霍金钱与时间,以及追求快乐时的理智。似乎我们越想要快乐,快乐就越难以捕捉。正如喜剧演员蒂姆·明钦(Tim  Minchin)所言:“快乐就像冲动,越是惦记,越会消失。”

我们对幸福心向往之,这是理解快乐神秘本质的又一关键因素。我们的身体能够适应热度、寒冷以及艰难,这或许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幸福的原因之一。幸福使我们快速区分善恶与利害。我们喜欢感觉良好的东西,会为获得更多诸如庇护、温饱、水源等给人良好感觉的东西而努力。

在过去的艰难岁月里,我们把大多数的时间耗费在生存上,体验幸福的机会十分有限。如今,幸福已经被商品化了,它成为快乐的替代品,随需而变。

由于我们能够快速适应外界环境,即使是最幸福的经历或购物体验也会很快成为令人厌烦的常态。然后,我们又开始渴求另一种幸福感。我们不再满足于已有的东西,而是通过不断增加幸福的剂量来抵消幸福感消退时的苦闷。我们肆意购物、暴饮暴食、纵情狂欢,“喜欢”做的事越来越多,追求的只是数量和程度。这种现象叫作“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指当环境的改变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通常会很快习惯环境的改变,恢复到平常的快乐程度。

Facebook创始人之一的肖恩·帕克(Sean  Parker)将其称为“人类心理的弱点”,利用这一弱点已经成为当代的行商之道。看看有多少广告语的重点落在了“更好”而不是“好”上:更快、更新、更强、更轻。“好”已足矣,但是“更好”是对“带来快乐”的承诺,这样一来又是另一笔交易了。

买了它就能占有它,这是一条社会契约。你在鞋店买鞋,在服装店买衣服,在4S店买车……但是注意一点,世上没有快乐商店。不是因为我们买不到快乐,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占有快乐。

快乐同悲伤一样,都只是一种情绪,因此和其他情绪一样,在生命里来来往往。试想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们的情感僵化,不得不无休无止地想办法逗乐自己。或者,在瓦伦丁身处的地狱(或天堂)里,所见之物都完美无缺、相差无几,最终所有的东西都显得毫无意义。这样的生活会荼毒我们。事实上,我们常常将无法自如转换情绪视作心理疾病。照此看来,追求神话般永远快乐的状态不仅与现实相悖,似乎还是一种病态。

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有的目标和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呢?绝对不是。只是我们不能把快乐设定为最终的目标。但是快乐显然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该如何引诱快乐走进我们的生活呢?

在字典里查阅“快乐”一词会得出数十个近义词,每一个近义词都揭示出快乐这一体验有多么复杂和微妙,但是没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变得快乐。如何变得快乐是哲学讨论的范畴。其中古希腊的幸福论(eudaemonism)认为快乐是“一种道德哲学,该哲学将带来个人‘幸福’的行为定义为正确的行为”。这种观点简单地将幸福感视作个人行为的副产品,这是多种传统哲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换言之,快乐是我们着手进行其他目标时得到的结果。

*  *  *

如果快乐是行为的结果,那么我们就不该再问自己如何才能快乐了。相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要怎么做。

*  *  *

日本冲绳县人是世界上最快乐、最长寿的人群之一,百岁老人的比例世界领先,每十万人中就有五十位百岁老人。当问起他们保持快乐的秘诀时,最常听到的回答就是“ikigai”。作家埃克托尔·加西亚(Héctor  García)曾说:“你的ikigai既是你擅长的事,又是你热衷的事。”他在书中写道:“从古至今,就像有人贪恋财物一样,也有人对名利的不懈追求感到不满,反而专注于比物质财富更有意义的事物。多年来,人们用许多不同的字眼和实践来描述这一点,但都殊途同归地回溯到生活意义的核心。”

似乎我们在追寻快乐的过程中,把注意力从意义上移开了,而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又仿佛把注意力放在了快乐上。也许我们都弄反了。正如临床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所言:“快乐不可追,只可待。”

问题来了:什么是意义?许多人都不能确定。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极其复杂,只要我们的脑袋还能思考,这个问题就让人头痛。学术定义是含糊的,因其必须包含多种主观观点。我们都经历过对意义的主观判断会随时间改变。就好比,现在的你还会和12岁的你一样珍惜同一件物品吗?大概不会了吧。我们明白一点,生命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从服务到信仰、到家庭、到贡献,人们在不同的方面实现意义。诚然,这些方面都具有价值,但是这不意味着你会从中得到收获。我遇见过大量深受打击的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教师、医生,甚至父母。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从客观角度上来看意义非凡,只是他们自己感受不到。

感受与意义有什么关联呢?可以说有极大关联。我们难以对与自己产生共鸣之事进行理性分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难以定义感受。当感受显露出来时,你自然会感受到。希腊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述这一过程——phainesthai,大致可以翻译为“显现自身”“大放光芒”。

*  *  *

你会感觉到那些“大放光芒”的事物,这些事物有可能具有意义。

*  *  *

如果我们消极生活,不去追求那些在光亮中显现自身的事物,我们就仍会处于黑暗之中,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状况一无所知。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努力无论多么有善意、多么高尚,往往都显得毫无意义,因为这些努力似乎没有任何用处。我们不断尝试填补生活的空白,也不断失败,这些举动似乎只会压垮我们。这就是为何寻找在你面前大放光芒的事物至关重要。

如何寻找这些事物呢?正如我们都有一个内在的机制来看待事物,我们也有一个内在的机制来感知闪耀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们在看到某种潜能时产生的触电般的兴奋劲。好奇心点亮幻想与惊讶,就像磁铁一样,把我们从封闭的自我中拉出来,融入世界中,它超越理智、欲望、个人利益,甚至是快乐。你一定有过好奇的经历,可以是对某个人的好感、对某个话题的痴迷、对某件你喜爱的事物的热情。你没体验过的事情也可能会引发你的好奇。你会好奇如何组建家庭、开办公司、出专辑,解决某个世界问题……无论是什么事,这件事在你心中都意义非凡。但是问题是:你有没有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定义这些目标究竟是什么?

让我们从大局来考虑吧。在办健身卡、报名参加课程、买电视,甚至是在设定目标前,带着大局意识指挥行动其实大有裨益。你需要花点时间基于你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究竟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如果你不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你很有可能会在《迷离时空》中那个远离自己在意事物的地方里迷失自我。所以,以下面这些练习为开端,找出究竟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