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文走后,李石曾解开谜团,“刚才蒋公馆打来电话,委员长不见他。”
过了几天,蒋介石虽然接见了李石曾和阎宝航,但在假意表示愿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善后问题的同时,却提出要接张学良到奉化。很快,张学良便被迁往奉化雪窦山。
宋子文终于明白了蒋介石对张学良“严加管束”的真实意图,逐渐对如何使张学良得到释放失去了信心,开始不再关心了,宋在回到上海后不久,曾经很沮丧地对杨虎城驻上海的代表李志刚说:“目前情况汉卿更不能回去了,许多人都要质问他,我问过委员长,这个要求是办不到的。”
当李志刚对宋子文说蒋并未对他提及由宋子文改组政府时,宋子文显得更加沮丧,无奈地离开了代表处。
事实并未结束,蒋休假完毕后,便开始着手处理杨虎城,因为蒋是不能允许有人对他如此而不受到惩罚的。而宋子文再次成为了“帮凶”。
1937年3月,宋子文来到南京,对李志刚说:“委员长病已经好了,腰也不怎么疼了,他希望能与杨将军见见面,谈一谈。但委员长的意思是希望杨将军主动去看看他,不要提是委员长要见,这样见面,最能恢复感情。”
李志刚将这番话转达给杨虎城。杨听完后并未理睬。后来,蒋又授意顾祝同说出同样的话,杨虎城才意识到这是“命令”。
3月中旬,杨虎城将军赴杭州会见蒋介石,宋子文也参加了这次会见。
蒋介石首先意在麻痹杨虎城,自我吹嘘了一番,“我向来对人是宽大的,不记旧怨,以往对人,你们是知道的,不必多说。”
杨虎城并不相信蒋的话,知道蒋素来爱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但碍于情面,不好当面质问,很婉转地说:“委员长对人宽厚,我等皆知,这次来杭,也想和委员长当面谈谈,另外,抽空去看看汉卿。”
杨虎城间接提出不满,蒋介石不好作答,他看了看宋子文。宋知道该自己说话了,“汉卿现在很好,委员长希望他休息一段时间,潜心研究些学问,相信时间不会太长,汉卿就可以回西安,西北的军政还得由你们来主持才行。”
“是的,”蒋很快地说。然后,他岔开话题,”在事变被扣的各级人员中,很多是对你有不满情绪的,尽管我做了工作,但他们还是一时转不过来的,你继续任职,在情感上有些不便,不如先到欧美参观一段时间,回来再任职,出国的费用可以由公家负担,启行的时间也不必规定,可以从容准备……。”这是蒋宋二人会见杨虎城的真实目的。很明显,蒋是企图逼杨“出国考察”,达到解除杨对东北军和17路军的控制。
杨虎城岂能不知蒋的险恶用心,但他只有当面答应“出国考察”。
杨回到西安后,并不准备出国,在杨看来,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一旦战事起,他就不必出国而直接可以在国内参加抗战了。
为了敦促杨虎城出国,蒋授意宋子文多次劝其尽快成行。宋对李志刚说:“这是维持纪律最轻的处分,是经过研究决定的,对杨将军有益,你应该多加解释,否则,委员长面子上也过不去……”
在蒋介石和宋子文的一再催促下,杨虎城不得不离开西安,住到上海西爱咸思路宋公馆等待出国,但实际杨虎城还是没加准备,以称病为由,拖延时间。
宋子文再次找到李志刚,对他说:“委员长在催促杨将军尽早动身,委员长压力很大,那些人天天要求委员长对杨将军处分,你也得催催。”
“可杨将军病还没好,不能立即动身。”
多次的拖延、推辞也没有使蒋放弃逼杨出国的决心,在蒋宋再三催促下,杨虎城无奈地于6月29日由上海乘美国“胡佛总统”号客轮东渡,离开祖国。宋子文没有料到,杨虎城更没想到,此后便失去了人身自由,直至1949年9月6日被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松林坡。
至此,西安事变告一段落,宋子文虽然在西安事变中以“和平使者”的形象斡旋于三方之间,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但在善后问题上,向来爱耍政治手腕和做表面文章的蒋介石,通过郎舅把流氓手段表演得淋漓尽致,宋子文最起码在客观上成了蒋介石的“帮凶”,使西安事变的善后解决令人感到痛心、愤怒。(宋子文在此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本意乎?无奈乎?恐怕只有宋子文心中清楚。
抗日谈蒋宋 从“驻美代表”到外交部长,为抗战,宋争取外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积极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周恩来曾于1937年3月下旬赴沪与宋子文会晤,向他陈述中共对于国共谈判的各项条件,宋将此事转告蒋介石,并安排了蒋、周于6月在庐山相见。
6月8日至15日,周恩来与蒋介石举行会谈,宋子文、宋美龄和张冲参加。周恩来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而蒋介石却提出建立一个所谓“国民革命同盟会”的方案,意图用该会的名义从组织上溶化中国共产党。此外,蒋在红军改编问题上,拒绝给红军统帅机关以军事名义;对边区政府的人事安排也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蒋还授意宋子文对周恩来声明:①中共目前不要太大、易引起外方恐惧;②共产党不要使蒋太为难,以便将来发展;③共产党要取得全国信用。周恩来正告宋子文,中共不会同意蒋的这些条件,红军以政治名义管辖不妥,统帅机关一定要给予军事名义。宋子文在周蒋之间反复磋商,但最终还是没有解决。
在此后谈陕甘宁边区名义时,周恩来提出国民党应迅速发表承认边区政府名义,并从张继、于右任、宋子文三人中择一而担任正职,由林伯渠任副职。
当宋美龄拿着中共的方案给蒋阅视时,在一旁的康泽开口说:“委员长,这三个人都不宜在边区政府中任正职。”
“说说理由。”蒋很感兴趣。
“张继先生对党国虽然很忠诚,但很感情用事;于右任先生也是一样,如果中共对他们好了,他们很可能会跟着共产党走的。至于宋子文先生,我对他不很了解,但据我观察,好像更感情用事,如果择其一的话,恐怕日后很难办呀。”
蒋很赞赏康泽的分析,“说得很有道理,我也感觉这几个人去任职是不合适的,我正在想是否让丁淮芬出任好一些。“
显然,蒋介石此时对郎舅宋子文并不放心,认为他有倾向中共的嫌疑。所以,在此后的中共谈判中,蒋没有让宋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蒋对宋的理财专长向来是器重的,特别是在“七?七”事变后,随着“八?一三”淞沪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军政开支骤增,孔祥熙访欧洲诸国未归,蒋便请宋子文出来主持抗战救国公债的劝募工作。
国难当头,宋子文决定应蒋邀出来主持,他首先决定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劝募机构,并得到了宋庆龄的支持。1937年8月24日,救国公债劝募总会正式成立,宋子文任会长,政界和金融、实业界名人宋庆龄、孙科、顾维钧、宋汉章、徐新云等任常务委员,并在各省市设立分会。为阐释购买意义,总会于9月发表了《告全国###》,随后,宋子文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正式谈话,说明发行救国公债“旨在唤起民众之同情,亦正用以予各人报国之机会……凡无强固政府之国家,其人民之生命财产与自由,则绝对无保障可言,今我同胞认购救国公债,即在共同建立强固国家之基础,决不致受人击致屈膝。”
作为会长的宋子文,在发行公债之初,便认购了五万元,相当于发行份额的万分之一,此外,宋子文还率先令自己控制的金融机构认购巨额公债,引得其他机构竞相购买。从9月到10月,短短一个月时间便认购了两点四亿元。
虽然宋子文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他并未重新进入中枢,1938年武汉沦陷后,宋子文迁往香港,受蒋之托,与英国方面商洽借款问题,英驻华大使卡尔对宋子文的才干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