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清宫疑案正解 > 三、一波三折(2)

三、一波三折(2)

    禧恩上述的建议表明,嘉庆帝生前并未就嗣位之事,在大臣中公布。因而首席军机大臣托津和军机大臣戴均元都表示,虽然二阿哥(旻宁)智勇双全、众望所归,但毕竟没有见到大行皇帝的遗诏,万一那份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谕旨名单上,是别人的名字呢?这两位势高权重的大臣,在道光帝继位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犹豫”的态度。虽然并无阻拦的意思,但是让急于登位的旻宁很生气。

    第二,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按照雍正帝的谕定,皇帝立储的缄封御书,悬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嘉庆帝的秘密立储御书,自然不应例外。但是,嘉庆帝在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北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的御书。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

    第三,孝和睿皇后传懿旨要旻宁嗣位。孝和睿皇后并不知密诏匣在什么地方,所以当她在京惊悉嘉庆帝崩于热河行宫噩耗后,发出懿旨:“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旻宁在热河接奉懿旨时,确实“愉感靡极”,“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喻”,感恩于皇太后。《清史稿.孝和睿皇后传》记载:“仁宗幸热河,崩。后传旨令宣宗嗣位。宣宗尊为皇太后,居康寿宫。”时皇后钮祜禄氏生有绵恺、绵忻两子,但她在不知匣御书的情况下,懿旨由旻宁继位,既难能可贵,又证明匣御书不在乾清宫。

    第四,几经周折才找到匣御书。包世臣所撰《戴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寻找并开启匣的情状。《碑文》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渊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偕满相托文恪公(托津),扈滦阳围。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公与文恪,督内臣检御箧十数事,最后近侍于身间出小金盒,锁固无钥,文恪拧金锁,发盒得宝书。公即偕文恪奉今上即大位,率文武随瑞邸(绵忻)成礼。乃发丧,中外晏然。”(《清代碑传全集续集》卷二)匣御书终于在嘉庆帝身边找到,道光帝的继位才算完全顺理成章。

    第五,旻宁终于得以继位。此事,《清史稿.戴均元传》记载:“从扈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清史稿.托津传》也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由上可见,旻宁继位,首先得到以禧恩为代表的宗室之建议和认同,但是重臣托津、戴均元表现出犹豫;后来很快得到皇太后的中宫懿旨,最重要的是找到了匣御书的圣旨,这场政治风波才告平息。道光帝的继位虽说有惊无险,但他还是憋了一口气,很显然对戴均元和托津心存不满。现在,正好抓住这个茬儿,将二人从军机大臣的位置上赶下来。

    道光帝登极伊始,便巧妙地利用乾隆帝出生地的不同说法,整掉了前朝的权臣、重臣、老臣。恐怕乾隆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竟然会因为自己出生地的分歧而酿成了如此剧烈的朝廷变局!恐怕嘉庆帝也想不到,竟然会因为自己将皇父出生地前后说成两个地点,而酿成了如此剧烈的朝廷变局!

    上述政治风波之后,道光帝连续做了三件事:

    第一,追回《嘉庆遗诏》。道光帝降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省督、抚,以日行六百里的最快速度,将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的《遗诏》追回来。

    第二,更改《嘉庆遗诏》。曹振镛在遗诏风波中如愿以偿,被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军机,替代了原首席军机大臣托津的位置。道光命曹振镛主持修改遗诏中的错误:

    原本: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

    改定本: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即影像)在焉,予复何憾?

    上面把“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一句,改为“我祖、考神御(即影像)在焉”。

    第三,更改《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当年嘉庆帝发现自己的诗注有问题时,并没有将刊发的诗集收回更正,导致后来托津、戴均元又采用了诗中的说法。道光帝则对《仁宗御制诗初集》中有关乾隆帝出生于避暑山庄的说法加以订正,重新刊发。比如:

    初版《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山符仁寿,京垓亿秭,……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跃龙兴庆,集瑞钟祥。”

    改版《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康熙辛卯年,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瑞启苍符,山征仁寿……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而山庄之建,亦适成于是岁。瑞应祥征,默孚宝祚。”

    但是,嘉庆七年(1802年)那个版本的《清仁宗御制诗初集》毕竟已经刊行,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版本的《清仁宗御制诗初集》,后者修改的痕迹赫然纸上。由于嘉庆帝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道光帝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欲盖弥彰。因为道光帝改得不彻底,有一部分没有改的嘉庆帝御制诗集流传下来,从而愈加使天下官员百姓,对乾隆帝出生地产生疑惑,进而使乾隆帝“降生避暑山庄”之说,尽为天下人所知。同时,嘉庆帝和道光帝更改乾隆帝出生在避暑山庄说,所依据的只是乾隆帝的御制诗及其诗注,尚不能使天下人信服。所以直到现在,乾隆帝出生地仍是一桩历史疑案。

    朝廷无小事,细末酿风波。一名普通百姓,出生在什么地方,对家庭来说,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对民族、对国家来说,没有什么影响。皇帝却不同,乾隆帝的出生地,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闹腾了三朝,最后酿出一场宫廷政治风波。康熙帝曾说:“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百世之患。”此言不虚!

    相关推荐书目

    (1)周远廉:《乾隆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孟昭信:《康熙皇帝大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3)白新良主编:《乾隆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4)陈捷先:《乾隆写真》,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郭成康:《乾隆正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