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循环中的交易(1)

    这份投资日记的时间跨度为1985年8月到1986年10月,索罗斯将那段时间里根的统治称为“帝国循环”。在失控的通货膨胀于1982年硬着陆后,经济进入了一个特别快速的增长阶段,对于这种情况,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着高度的不稳定性。索罗斯在日记开始也持有非常类似的观点,但是他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出现了相当大程度的改变。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经济增长处于高度自反的状态,因为其成果与国际上对里根的领导能力的正面印象以及美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急剧恢复紧密相关。

    20世纪80年代的后通胀经济是强劲增长与强势美元异乎寻常的完美组合,但是却伴随着巨额的贸易和预算赤字。按照传统的看法,这是不可持续的——强势货币不可能与巨额赤字共存。但是这个循环被美国的高利率给打破了。高利率从海外吸入了资本,因此,外国人为美国的贸易赤字买了单。与此同时,高利率对美国国内造成的通货紧缩后果又被巨额的预算赤字所抵消。因此,美元的高利率在将毁灭性的负担压在像巴西和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身上的同时,却帮助美国人用他们自己根本不存在的钱活得相当潇洒快活。这就是帝国循环。

    但是,市场的担心形成了市场趋势的基础。美国金融市场同时出现的繁荣主要与公司并购相关,索罗斯称之为“并购狂热”。其后果是,投资资本从工厂和用于生产的设施中被抽走,流向了金融机构。这在短期看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金融流动性的增加抵消了高利率的影响,并支持了消费的增长。但是它同时也预示了从生产可交易商品向单纯的金融驱动型经济转变的风险。

    从日记里体现的索罗斯的投资风格是令人惊异的,特别是当这种情况发生在他仍然或多或少亲自管理资金的时期更是如此。他的投资方向变动得非常快,而且金额非常大,他在后来写道,他的做法就完全像是量子基金是他自己的钱一样,他补充说:“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这样。”由于他是唯一的投资管理人,他把这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平台,而不是独立的股权、固定的收益以及货币业务。重大的决策通常需要调整整个基金。索罗斯得心应手地应用杠杆(借来的资金),但是仅限于能够灵活地调整来适应符合他当时世界观的经验法则之时。他通常在指标股中采取大进大出的方式,但是之后会在具体的行业进行重新布局。他的投资领域显而易见,总是全球化的;在20世纪80年代,他一般都会将美国、德国和日本看做工业化国家的代表。他的看法总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所以,对德国证券进行的一项决策,会很典型地与他手上持有的美国和日本证券有牵连。他进行选择时所采用的手段是机会主义式的——他会采用任何能够最有效达到目的的方法。因此,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投资于这三个主要国家,而且通常还有其他国家的股票、债券、货币和商品,投资既有长线的,也有短线的。他的套利通常会涉及非常远的距离,所以,他可能会用日本的空头来对冲美国债券的多头——换句话说,他寻找大致的方向性的套利,而不是那种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