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电话销售中的心理学 > 二、如何“提升”客户的收益感觉(3)

二、如何“提升”客户的收益感觉(3)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将电子传真的成本与传统传真的成本作对比,客户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使用电子传真是物超所值的结论)那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总结,你就会发现要让客户感觉到“物超所值”其实并不困难,就是按照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数学运算方法,将客户能获得的利益或损害数字化。对客户的付出我们建议多使用减法和除法,收获则多使用加法和乘法,然后帮助客户做一做两者的比较关系,就可以轻易突破这个成交的“临界点”。第四章“互惠定律”——你来我往的人情交换

    在我公司楼下的广场里,经常会有几位身穿黄色缁衣的“尼姑”在“化缘”,其中原因除了这些“尼姑”同志们“慈悲为怀”,愿意风餐露宿、抛头露面出来“普度众生”之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缘可化”,相对“收益”颇丰。

    我们不妨好好回忆一下这群“尼姑”的做法:当你走过广场的时候,“尼姑”同志们便满面微笑地走到你身边,顺手送给你一张“佛光普照卡”。即使你作出不要的手势,“尼姑”同志们也会“热情”地把它硬塞在你手上,然后就请你在“功德薄”上签个大名,而接下来便是……

    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叔伯、老师、长辈们就孜孜不倦地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知恩图报。当别人给予我们一种帮助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给予回报,同时这个回报起码要与别人的给予持平,最好是稍稍高于别人的给予。如果不这样做,便是一种不近人情、不仁不义的做法,俗话不是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

    这种观念是如此之深,当别人对我们有了帮助时,我们都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就会立刻给予差不多对等的回报。因此,只要我们收到了这张“佛光普照卡”,脑海里马上就会启动一种“回报”的想法,即使我们内心可能并不十分情愿,但是如果不“回报”一下,自己就觉得有很大的道德压力,好像做了一件亏心事一样。

    再举一个例子。原本我和你素不相识,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交情,但是前几天我们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见了面,也随便聊了那么几句。然而想不到中午到了午餐的时候,你就请我吃了一顿饭,结账时花了差不多100元钱;那么下次我们再次见面的时候,你知道我的心里首先考虑的会是什么吗?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理来推断,我一定会提醒自己务必回请你吃一顿饭。同时在回请的时候我还会考虑一下具体的花费,钱用得太多我会心疼,再说用得太多也没有那个必要,不就是吃一顿饭吗?然而,如果钱用得太少,我觉得也说不过去,这样就显得自己太小气了。对比你上次的付出,我这次的花费应该与上次你请我吃饭的花费持平或者稍稍高一点。

    我之所以有回请你吃饭的行为,是因为你首先对我表示了尊重,中国人请人吃饭就是给你面子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你给了我面子,我当然也要给你面子啦,所以不回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至于这次的花费最好与你的花费持平或略高,也是基于对等或者稍高的回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