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讨论到此就算结束了。我们讨论了九百多个例子,其主要目的是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译者多知道一些这两种语言的特点,无论是做汉译英还是做英译汉,都会知道往哪里去使劲,肯定是有帮助的。但这不是做好翻译的最重要的条件。
要做好翻译,最主要的条件是对两种语言的实际掌握,而这是永无止境的。语言掌握得越扎实,做—事来就越得心应手。怎样提高自己对语言的实际掌握,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过这个话题超出了本书的范围,需要能者另写一本书了。
我的老师王佐良教授曾在《答客问:关于文学翻译》一文中说:“作为一个译者,我总是感到需要不断锻炼,要使自己的汉语炼得纯净而又锐利。”对待汉语尚且如此,对待英语岂不是要下更大的功夫吗?我愿以此与各位读者共勉。
告别了读者,我还要致谢。
首先感谢外研社人文社科出版分社的各位同志,尤其是直接与我联系的副社长邓晓菁女士和责编李双女士。是他们给了我这个机会,也给了我勇气,使我虽已年过八十,还能老骥伏案,再写一本新书。
我还要感谢我的老伴杨适华。她一直鼓励我整理旧作,出一本书。真的机会来了,却没想到是要费很大的力气写一本新书。她给我出了很多好的主意。在她的帮助和照料下,我按时把书写出来了,也没有累着。现在可以放心了。
2015年4月20日
庄绎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57年北外英语系研究生班毕业。历任北外英语系主任、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曾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著作英文版的翻译和修订工作以及国内重要文件的英译、审订工作,并在国内外参加联合国文件的汉译、审订工作。曾在英、美、法、澳等国工作和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汉英翻译五百例》、《英汉翻译教程》、《翻译漫谈》,节译After Babel(《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合译The Woman in White (《白衣女人》)、East Lynne (《东林怨》)、Gone with the Wind (《飘》),新译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等。参加编写《汉英词典》,参加审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韦氏高阶美语英汉双解词典》等。现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