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解码青春期:养育十几岁孩子的教育心理学 > 9.死亡是一堂必修课

9.死亡是一堂必修课

    电影《寻梦环游记》不知你是否看过?它讲述了一个名叫米格的墨西哥小男孩,因为触碰了一把吉他而踏上了“亡灵之地”,在那里见到了过世的亲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个电影让很多人开始思考,死亡是什么?

    “死亡”很难下定义,因为人死后到底是怎样,科学也无法给出完美的答案。那么,反过来说,死亡完全可以由人们自己来定义。但是,无论给出什么定义,死亡都是人必须面对的,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课,如果这堂课不能顺利结业,那么很可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小梦今年18岁了,从12岁那年开始,她就陷入了抑郁,原因是她的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她一直不能从妈妈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对学习、生活的兴趣日渐降低。于是在她13岁时就开始休学在家,整日不出门,至今已经整整5年了。

    来到诊室的时候,她目光躲闪,低头不语,不愿意与人多交流,与笔者说话的时候也非常紧张,总想尽早地结束治疗。

    我们询问她“典型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她这样描述:“每天早晨,我8点起床,自己随便找点饼干、面包当早饭,吃完就开始自己写写东西;中午太阳好的时候就晒晒太阳,叫个外卖;晚上爸爸就回家了,有时候会聊两句,大多数时候我就自己一个人回房间,发呆或者听音乐、睡觉。”

    “听起来,一整天你都不怎么出门?”我们问。

    “是的,我不出门,不想和人有接触,不想跟他们有任何的感情联系。”她坚定地说。

    爸爸把小梦写的文字给我们看了一部分:

    每天去学校,看到周围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似乎一切都很美好。看到身边的同学永远是那么快乐,不知忧愁为何物。我在心里嘲笑他们,他们是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无的,有一天总会离去,就像亲人总会死亡一样,留给我们的是一座荒芜的花园,无限悲凉。

    ……

    每天躺在床上,看着房门,我多希望妈妈会从那道门中走进来,可是我知道那样的情景不会出现。以后的路,我该如何去走呢?如果癌症可以遗传的话,我真希望自己早一点死去!我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

    ……

    不是我不爱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给我太多的痛苦。我不知道自己以后还会不会快乐,我真的希望时间能够倒流,永远停在12岁!

    死亡对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打击,它动摇了孩子用主观愿望影响事件的信心,使孩子感觉到无助和焦虑。孩子看到的是,不管有多少眼泪和抗议,深爱的人不在了,自己也被抛弃了,不再被爱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易走极端,喜欢把悲伤压抑在心底,一个人钻牛角尖,落入心理疾病的泥沼。帮助引导好孩子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是家长一定要重视的一件事。

    ? 和孩子一起认识死亡

    人生的进程很复杂,也很简单:出生——成长——死亡。有了出生和成长,也就有了死亡。什么是死亡呢?如果认为心跳停止、呼吸消逝就是死亡,没有错,但那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开头提及的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的:“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了,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那时,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这才是真正的死亡。”换句话说,当有人对死者的记忆还在,那么他就没有真正的死亡。父母死了,兄弟姐妹还在;丈夫死了,孩子还在;好朋友死了,他送你的礼物还在……死亡的定义不是狭隘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耐心讨论,让孩子用开放的思维来认识死亡,直面死亡。

    ? 帮助孩子宣泄悲伤的情绪

    家长要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帮助孩子宣泄悲伤的情绪,让孩子早日走出阴霾。

    第一,让孩子大哭一场。有些孩子心中有伤痛就哭出来,这样很好。但有些孩子表面上很坚强,实际却把悲伤藏在内心深处,长期得不到释放,这样就会形成精神重负,并可能出现精神上的疾患。所以,大悲之后,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哭出来,这对孩子情绪的调节很关键。

    第二,通过运动等方式帮助孩子宣泄情绪。悲伤郁结得不到宣泄,则越堵越多,只要有所宣泄,就会减轻,宣泄得越彻底,减轻得越快。有些孩子极度悲伤,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增加孩子的快乐情绪体验,跑步、拳击、球类、跳绳等都可以,孩子喜欢的就行。

    第三,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不少经历过大灾大难的孩子,会陷入悲伤的沉默之中,不愿与人交流,即使是至亲的亲人、极好的朋友也不例外。但敢于倾诉,敢于把内心敞开的人,就会在倾诉交流中化解悲痛,就能有效防止心理疾病。家长可以找些有同样经历的人,让他们与孩子交流,这会减轻孩子的伤痛,让孩子的负面情绪释放一些。

    心理小课堂

    “典型的一天”是让来访者描述自己认为能够代表自己生活的一天,这种描述经常在心理治疗的初始访谈中运用,旨在让咨询师进一步了解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