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 > 最爱读国学系列:宋词三百首 > 第19章 苏轼(3)

第19章 苏轼(3)

    注释

    ①去黄移汝:离开黄州,量移(因罪远贬的官吏,遇赦调迁近处任职)汝州。②雪堂:在黄州东坡,苏轼元丰五年春所建的居室。③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均在作者家乡四川。④“百年”二句:韩愈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此处意为人生已过大半。作者时年四十九岁。⑤再闰:苏轼于元封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是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⑥老东坡:终老于黄州东坡。⑦洛水:即洛河,源出陕西,经河南,流入黄河。汝州与洛河相去不远。⑧莫剪柔柯:不要砍伐柔嫩的柳枝条,此处谓要珍惜彼此的友情。⑨江南:指长江南岸的黄冈一带。

    经典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谪居黄州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了量移汝州安置的命令。这次量移,并非平反复官,只是酌情移近安置,苏轼的政治处境和实际地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再一次迁徙之际,政治牢骚与思乡之情交织胸中,思绪万千,心潮难平。这首词正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词的上片写欲归去来兮,却无处可归,只有以亲密的友情来驱散迁徙的苦情,以久愤世路的旷达之怀来取代人生失意和哀愁。下片感慨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

    全词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表达出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珍贵的情谊,以及既满怀悲苦又寻求解脱的双重矛盾心理。

    青玉案

    三年枕上吴中①路,遣黄耳②、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③。四桥④尽是,老子⑤经行处。《辋川图》⑥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⑦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⑧针线,曾润西湖雨。

    注释

    ①吴中:此处指苏州。②黄耳:晋陆机有犬名黄耳,在洛阳时,能系书其颈至松江家中,并得报还洛。③莫惊鸥鹭:用“鸥鹭忘机”的典故,出自《列子·黄帝篇》。④四桥: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有四桥为名胜。⑤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处为作者自指。⑥《辋川图》:辋川在陕西蓝田,唐诗人王维曾隐居于此,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⑦右丞:王维曾任尚书右丞。⑧小蛮:白居易的歌伎。白居易有歌伎樊素、小蛮。此处借指苏轼爱妾朝云。

    经典赏析

    元祐四年到元祐六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时苏坚为其下属。两人交情甚笃,苏轼治理西湖多得苏坚的帮助。三年之后,送别友人归“吴中”故乡,惜别之情难以自已。

    在众多的送别词中,苏轼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还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整首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

    上片写友人的归里,以及分手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谆谆嘱咐。虽写送友、恋友、嘱友,但却都含有自己对仕途的厌倦,思念与鸥鹭相亲的心声。下片开首两句借唐代隐逸诗人王维诗画作思归的隐喻,把上片隐含的归隐之情初步明朗化。天若有情天亦雨,天公已经在“小蛮”细针密线为我缝的春衫上洒过几多潇潇细雨,催我回家洗濯衣衫上的风尘雨痕。

    诗贵真情,苏轼坦率地将真情真语诉诸笔端,因而成为自宋以来无数读者“爱不忍释”的千古绝唱。

    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gōng)②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cōng)⑤骄⑥,我欲醉眠⑦芳草。可惜⑧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⑨。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蕲水:水名,发源于湖北省蕲春。②曲肱:弯起胳膊当枕头。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③“照野”二句:月光照耀着流过原野、水波弥漫的小河,广阔的天空云层若隐若现。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④障泥:即马鞯。用锦或兽皮做成,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腹两旁以挡尘土。⑤玉骢:指良马。⑥骄:壮健的样子。⑦我欲醉眠:萧统《陶渊明传》说陶渊明醉时对客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反映一种豪放率真的态度。⑧可惜:可爱。⑨琼瑶:本指美玉。此处借喻水光月色。

    经典赏析

    宋词中写小序,从苏轼开始。本词小序,短短五十四字,写得简洁、生动,韵致极佳,将地点、时间、景物及作者的感受交代得清清楚楚,短短数言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优美的短散文。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虽受政治迫害,但仍能坦然处之,而徜徉于山水自然之间,以此作为对现实的抗争和自我排遣。

    词的上片描写春夜归途所见的情景,下片写作者迷恋、珍惜美好月色的心情。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身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①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②。玉宇琼楼,乘鸾(luán)③来去,人在清凉国④。江山如画,望中⑤烟树历历⑥。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⑦,今夕不知何夕⑧。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⑨?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⑩。

    注释

    ①桂魄:古人称月亮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②秋碧:秋日晴朗的天空。③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④清凉国:此处指月宫。⑤望中:视野之中。⑥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⑦“举杯”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⑧“今夕”句:《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⑨“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翻然,回飞的样子。⑩“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此处比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水晶宫,指清澈、明净的月宫。

    经典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赏月时所作,当时作者仍然身处被贬谪之中。

    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遐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的清静自由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这首词大胆创造,富有浪漫主义想象,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永遇乐彭城①夜宿燕子楼②,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dǎn)如三鼓③,铿然④一叶,黯黯梦云⑤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⑥。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⑦。异时对、黄楼⑧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①彭城:今江苏徐州。②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其爱妓盼盼所居之楼。③如三鼓:三更鼓敲响了。紞如,击鼓声。④铿然:响亮的金石之声。此处用以形容秋叶坠地之声。⑤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⑥心眼:心愿。⑦“古今”三句:谓新旧欢怨俱是梦中情感,一切都在梦中。⑧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知徐州时所建。

    经典赏析

    这虽是一首记梦词,却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

    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苏轼到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那天夜晚,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

    词的上片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下片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作者将景、情、理熔于一炉,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其景为燕子楼之景,其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其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

    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所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①,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②。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③。中秋谁与共孤光④。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

    ①“世事”句:《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世事,此处既可指作者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之事,也可理解为作者对人生命运抽象意义的认识。②风叶已鸣廊:《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处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③妨:阻碍。④孤光:指月光。

    经典赏析

    元丰二年(1079)秋,苏轼因被诬入狱,事后贬谪黄州。这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首次年作于黄州的中秋词,就真实地反映了他谪居后的苦闷心情。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词的结拍句,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宣泄。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此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①韵

    霜馀②已失长淮③阔,空听潺潺清颍咽④。佳人犹唱醉翁词⑤,四十三年⑥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⑦。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的西湖。②霜馀:霜降后。③长淮:淮河。④清颍咽:清颍,颍水。咽,谓流水声低沉悲咽。⑤“佳人”句:写苏轼到颍州后之闻见。时欧阳修已故去十九年。醉翁词,即词题中所言“西湖韵”。⑥四十三年:指欧阳修作“西湖韵”到苏轼作此和韵词之间的时间跨度。⑦“三五”句:谓光阴必逝,月满则亏。三五,指阴历十五。二八,指阴历十六。

    经典赏析

    这首词作于元祐元年(1091),时苏轼知颍州。其恩师欧公阳修曾于此地作过《木兰花令》,作者因怀念恩师即次韵而作。

    词的上片写作者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由于沉浸在怀念恩师的思绪中,此时水声潺潺的颍河也幽咽悲切。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作者结合自己与恩师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

    全词语出凄婉,情深意长,空灵飘逸,幽深的秋景与心境浑然一体,由此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相关链接

    木兰花令

    欧阳修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馀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①,晚凉新浴。手弄生绡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③。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④。待浮花、浪蕊⑤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⑥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⑦。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⑧。

    注释

    ①桐阴转午:谓槐树影移,时光过午。②生绡:未经过捶捣、练丝程序的丝织物。③“扇手”句:谓手与扇同样白皙。④“石榴”句:谓榴花半开时如缩绉的红巾。⑤浮花、浪蕊:指春天的花草。⑥芳心千重:以女人喻花,形容石榴花瓣的重叠。⑦西风惊绿:谓秋风起后,榴花凋谢,只剩下绿叶。⑧“共粉泪”二句:谓花瓣与眼一同落下。

    经典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出守杭州时,约在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间。《古今词话》:“苏子瞻守钱塘,有官妓秀兰……子瞻因作《贺新郎》,令歌以送酒。”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词的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并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

    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读来婉曲缠绵,寻味不尽。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