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 > 第19章 哲学思想(4)

第19章 哲学思想(4)

    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孟子不断地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探讨。

    孔子的仁爱主张在孟子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从而进入了“王道”的阶段。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基本精神虽然一致,内容却更加丰富全面。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出于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孟子劝导人民依礼而行,请求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这就是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

    如何理解“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

    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当然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命题。其关键还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问题。只不过从与梁惠王讨论的政治问题过渡到与一般人讨论个人修养问题罢了。所以,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我们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说到底,还是反对人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贵。

    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积极意义所在吧。

    什么是文王之囿?

    《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孟子来到齐国,那时齐宣王也还爱惜人才,孟子得以与宣王相见。齐宣王问孟子:“听说周文王用来圈养禽兽、种植花木的园子,有七十里见方那么大,有这回事吧?”孟子回答说:“古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宣王略微迟疑了一下,又问:“真有这么大吗?”孟子微露笑意道:“那些百姓们,还以为这不够大呢。”

    宣王有些诧异,不解地问:“我的园子不过四十里方圆,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正了正衣襟,语气沉稳地说:“周文王的园子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可以自由出入其间,打猎的人也像在自己的园子里一样。文王与百姓同用一园,同得其乐,同获其利,百姓能不希望这园子再大些才好吗?”

    孟子停顿了一下说:“我初入您齐国的边境,打探了一下有什么犯禁的事。守卫告诉我,在齐国都城远郊,有个四十里见方的苑囿,射杀那里的麝鹿是犯死罪的。”孟子心情沉重地接着说:“这四十里的苑囿不成了四十里大陷阱吗!百姓怎能不嫌它大呢?”

    在孟子看来,国君为一国之王,好比一棵大树的主干;百姓为一国之本,犹如大树的根。根不深、树不茂,干又奈何?周文王是古代圣君的典范之一,七十里之园与民同利、同游、同乐,这样的国君岂能不圣?

    何谓治国之道?

    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这篇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讲“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从这两个方面做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治国常富,乱国常贫”,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何谓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就是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们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

    “人定胜天”这个成语常被解释为“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其中,“人”指人类,“定”为一定能够,“胜”为战胜,“天”指自然,整个词组断读为“人/定/胜/天”。

    其实,“人定胜天”的正确断读应该是“人定/胜/天”。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道:“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那么“定”就不是“一定能够”

    的意思了。

    与“人定胜天”相仿但出现得较早的成语是“人众胜天”。《史记·伍子胥传》有“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一句。如此看来,“人众胜天”就不可能被断读成“人/众/胜/天”,而只能是“人众/胜/天”。

    从语法上说,“人众者胜天”中的“者”字和“人定兮胜天”中的“兮”字一样,都是语气词,它告诉人们,“人众”两字和“人定”两字都不能断读。弄清楚了《史记·伍子胥传》中“天定亦能胜人”的“天定”是一个词,那么“天定亦能胜人”词中的“定”字,不可能是助动词,也不能做“一定能够”的意思解释。否则,这个“一定能够”和后面的“亦能”二字重复,有画蛇添足之举。那么“人定”是什么意思?“天定”又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认为,在军事较量中有三个重要因素--天、地、人,并有古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可理解为机遇或气候条件,“地利”为有利的地理条件,“人和”则是最重要的,意为众人团结和气。三者皆为军事较量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三国时期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

    俗话又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人定胜天”所说的“人定”是指上述三个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同时,“天定胜人”中“天定”是指三个重要因素之一的天。《成语词典》将“人定胜天”中的“人定”解释为人谋,并引用冯梦龙《喻世明言》和梁启超《新罗马》为例。《喻世明言》卷九:“却又犯着恶相的,却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反祸为福。此是人定胜天,非相法之不灵也。”从这段文章可看出,“人定胜天”并无“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之意,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因素(心地端正、肯积阴功等)比天命更为重要。梁启超《新罗马》六出:“小生每念物极必反,人定胜天,怯大敌者非丈夫,造时势者为俊杰,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文中的“人定胜天”的“胜”字,准确的理解应为“比……更为重要”,而不是“战胜”之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排斥对立。即便是皇帝也只敢称自己为“天子”,而没有一定要战胜老天爷的胆量。

    赵大年先生在《环境意识和环境文学》一文中,对人和自然有过精辟论述,现摘录如下:

    “其实,华夏先哲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近来深受中外学者重视。‘天人合一’说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理解,它的核心,是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因此,妄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为所欲为,就有破坏环境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危险。六年前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大家终于认识到,只有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这个认识,是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经历了无数惨痛教训之后才获得的。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本世纪末和新世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意识,是当代最先进和最科学的思想之一。”

    人定胜天,其本意是人定兮胜天,不是人兮定胜天。

    大一统思想是由谁提出来的呢?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征乐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