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 > 第39章 音乐戏曲(2)

第39章 音乐戏曲(2)

    龙套的表演在很多情况下以静为主,有时候整出戏中龙套就在“官员”或者“皇帝”后面一直站着不动,所以也有人把龙套称为“文堂”。

    可是提到龙套这个词时,我们通常都说“跑龙套”,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舞台上,龙套扮演的兵丁士卒总是要跟着主帅跑上跑下的,这种“跑”也是一种舞蹈,是队列的舞蹈。上下场、排队形等都有一定的调度程式,如二龙出水、挖门、斜门站门、十字花、龙摆尾等。队形的改变,方位的调整,以至于舞台气氛的变化都是靠龙套演员们“跑”出来的,所以龙套虽不是主角,却是一出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堂会戏?

    豪门富室、达官巨贾或因逢年过节,或因喜寿庆典,自己出资邀请演员进行专场演出以招待亲友,谓之堂会戏。“堂”--从土,尚声,尚者高也,所以高大的房屋谓之堂,如殿堂、高堂、华堂,“堂”本是一个很仪式化的地方;“会”者,聚合集合也,将众人聚合一处,在自家堂前,歌舞为乐,这就是堂会。

    举办堂会是因为喜庆之事,演戏之外还要大摆筵宴,得有宽敞的院落和戏台。所以自己有条件的就在自家举行,倘若自家条件不全,也可以选择带戏台的大饭庄或者大型会馆。

    如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正月,适逢著名的戏曲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四十初度,就在隆福寺街福全馆--这是北京当年非常著名的大饭庄子--办了一场庆寿堂会。这一场堂会因为一出《失空斩》而成为千古佳话,其演员阵容是空前绝后的,主角诸葛亮由张伯驹先生自己出演,一干配角皆由第一流的名角担任,其中老生宗师余叔岩饰王平,武生宗师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钱宝森饰张,慈瑞全、王福山饰二老军代报子,只有司马懿一角因为没有谈妥金少山,请的是名票陈香雪。这一场堂会可以说盛况空前,轰动一时。

    据丁秉链先生云:“这次《失空斩》的消息传出去以后,除了北方的张氏好友纷纷送礼拜寿(主要为听戏)以外,不认识的人也都想法去拜寿为听戏”,“福全馆中,人山人海,盛况不必描述,就可想而知”。

    什么是折子戏?

    在全本戏中情节相对完整、可以独立演出的一个段落,谓之折子戏。

    “折”其实在元杂剧时就出现了,当时一部完整的戏通常分为四折。

    王国维著《中国戏曲概论》云:“杂剧体格,与诸宫调异。诸宫调不分出目,此则通例四折,虽纪君祥之《赵氏孤儿》统计五折,张时起之《花月秋千记》统计六折,顾不多见也。”以元杂剧中的名篇王实甫之《西厢记》为例,这部《西厢记》一共五本,第一本为“张君瑞闹道场杂剧”,楔子之后即分作四折,直至第五本“张君瑞庆团杂剧”,每本体例皆是如此。

    折折相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曲故事,而其中的精彩片段也可拿出来单独演出,比如整本《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都是经常演出的折子戏;京剧中全本《红鬃烈马》也由十折组成--《花目赠金》、《彩楼配》、《三击掌》、《平贵别窑》、《误卯三打》、《赶三关》、《探寒窑》、《鸿雁捎书》、《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其中《武家坡》是最常演出的一出折子戏,生、旦名家屡屡合作。

    票友、票房这些称谓是怎么由来的?

    “票友”一词并非京剧原创,而是来自于另外一种姊妹艺术--曲艺说唱。

    清代初年,有一种艺术形式叫做“子弟书”,是一种类似于单弦牌子曲的说唱表演,也叫“清音子弟书”。称“子弟书”,因这种说唱表演是八旗子弟所创,并且擅长演出的也是八旗子弟。八旗衙门为了对这部分参与说唱表演的人员进行管理,给他们发派一种执照,也可以说是演出许可证--称为“龙票”。

    据朱家先生云:“龙票是一张木板印刷品,四周是比较粗糙的龙纹,中间填写某旗、某佐领下人、姓名、年貌等等”;“凡持有龙票的人,有资格被邀请去演唱子弟书,不要报酬,人称他们为票友”。

    后来,随着京剧的兴起,人们把喜爱京剧、不要报酬的业余演员也称为“票友”,虽然他们已经不再持有“龙票”了。票友的演出称作“票戏”,票友转为职业演员叫“下海”,票友们组织起来的业余组织被称为“票房”,北京的票房在清末时有“春阳友会”,现在有湖广会馆的“庚扬集”等。

    在京剧的历史中,票友下海成为大名角的不乏其人。老生中有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奚啸伯等;小生如德琚如、金仲仁、俞振飞等;净行如金秀山、黄润甫等。票友之中,藏龙卧虎,高明之士甚多,即使保持业余身份,仍然被内行专业演员所推崇,如清末贵族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号西园,人们尊称他“侗五爷”,就是内外行公认的文武昆乱不挡的“泰山北斗”。

    另外,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私淑余叔岩,在票友中最得余氏亲传,掌握俞派剧目最为准确。还有今年已经九十五岁高龄的医学专家刘曾复先生,幼嗜京剧,博闻强记,腹笥之宽,即使专业演员也无人能及了。

    为什么京剧又叫皮黄?

    “皮黄”又叫做“皮簧”,是西皮与二黄(簧)的简称,它们是京剧的两大主要声腔,所以早年的京剧也被称为“皮黄”或“皮簧”戏。

    《中国京剧史》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特别是徽戏和汉戏的声腔对京剧的形成影响最大。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开始,以向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先后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来到北京演出,史称“四大徽班”,“先后到京的汉戏艺人多搭徽班演唱”(《中国京剧史》)。二黄(簧)是徽戏的主要声腔之一,而汉戏声腔以西皮和汉戏二黄(簧)为主,它是皮、簧合奏的。随着徽戏、汉戏的进京演出,使得西皮、二黄(簧)声腔进一步融合,迅速发展,形成丰富的旋律和完整的板式。

    “二黄(簧)”之说多数人认为来自地名,即湖北的黄冈、黄陂二县,杨静亭著《都门纪略》就是这种说法。其他说法还有很多,莫衷一是。至于“西皮”,初称“襄阳调”,有来源于中国西部的音乐成分,而湖北人称“唱”为“皮”,故名“西皮”。二黄(簧)声腔比较平稳、深沉,适于表现感叹、沉思、悲愤等情绪,而西皮则明快、刚劲,更适合表现激昂的情绪。板式就是节奏,除了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等共同板式之外,西皮之中还有二六、流水、快板等。

    曲艺中的“崩打粘寸断”是什么意思?

    “崩打粘寸断”是曲艺术语,指某些鼓曲曲种的五种唱字方法。崩法,加重唇的力量,用重音来突出字音,将字崩出口后字音上扬,短促而沉重响亮,以造成紧张气氛;打法,用舌尖把字打响,使字音响亮;粘法,将字音韵调较窄的字,慢慢扩大字音,使其送得远而音不变;寸法,用在唱叠句、排句时,中间稍作停顿,且又要寸着劲力使字字相连而音断意不断;断法,指将易混搅成一团的两个字音断开,个个分明。

    这五种唱字方法,可供演唱者根据唱词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分别指的是什么?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以此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相声里的“说”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说”,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说”,指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要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字正腔圆,顿挫迟疾,总之,一切要富于美感。相声中常常提到的“贯口”、“倒口”等等,都属于“说”的范畴。所以“说”是一种基本功,听演员的“说”,既要听台词,也要听声音;既重视形式,也重视内容。

    学:仿学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身的表演。“学”既要学得像,更要学得俏,也就是说讨巧最重要。比如摹仿各地方言,学唱各种地方戏、曲艺、流行歌曲,仿学各种买卖的吆喝,以及摹仿各种鸟兽叫声等口技技巧等。

    逗:指表演,抖包袱儿,它是四种技巧的核心,有提纲挈领之功效。相声中的捧逗双方互相抓哏逗笑,充分体现相声的功能。

    唱:原指唱太平歌词。因为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传统相声艺术的一部分。后来也指演员编唱滑稽可笑的台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将某些戏曲唱词、曲调夸张演唱并引人发笑。

    很多相声都偏重运用其中一两种手段,比如《八大改行》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和《打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为何要把曲艺中的笑料叫做“包袱”?

    这是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把笑料比作“包袱”,那么酝酿、组织笑料就是“系包袱”,迸发时称为“抖包袱”。这是以相声为首,包括独脚戏、山东快书、评书、数来宝等曲艺形式的主要艺术手段。

    通常于刻画人物、评析世态时,通过冷嘲热讽营造喜剧情境,借此调节演出气氛,引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包袱能否抖响,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很重要。

    艺谚中素有“铺平垫稳”之说,只有悉心揣摩观众的心理状况,适时地耐心巧妙地用语言一层层系好包袱,才能取得骤然抖开又满堂皆响的艺术效果。抖包袱,送笑料,既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又要把握好分寸,谑而不虐者方为最佳。

    传统评书是怎么进行分类的?

    一般来说,传统评书可以分为三类:长枪袍带书、侠义公案书和鬼狐神怪书。

    所谓长枪袍带书,指以历史战争故事为题材的书目。书中主要人物或是骑马打仗的武将,或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根据其手使的长枪、身穿的蟒袍、腰横的玉带等标志性物件而得名。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明英烈》等都属于长枪袍带书。

    所谓侠义公案书,指以古代剑侠武士交战及清官断案等故事为题材的书目。书中主要人物多是江湖侠义之士和历代清廉官员。因绿林剑侠比武动手多为步战,使用短兵器,故而也叫短打书。如《三侠五义》、《雍正剑侠图》、《施公案》等都属于侠义公案书。

    所谓鬼狐神怪书,指以神灵魔怪互相斗法厮杀、鬼狐显灵等故事为题材的书目,内容大多荒诞离奇,但也寓有借谈狐说鬼手法,批判社会阴暗面之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美好愿望。书中主要人物多是天界神仙、妖魔鬼怪。如《西游记》、《聊斋》、《济公传》等都属于鬼狐神怪书。

    评书中的“开脸儿”指的是什么?

    人物的外貌描写,包括面貌、穿着打扮及外在特征等,在评书中有一个专门称谓--“开脸儿”。在评书中,一个人物出场时,说书人往往要对其相貌进行或细致或扼要的描述,向听众勾画出其外在模样的基础形象,以收先声夺人之势。传统的开脸儿句式常用程序化的贯口或诗词赋赞,比如传统评书中常见的女将开脸儿:

    观看这女将,貌美又年轻。柳眉弯又细,杏眼水灵灵。

    胆鼻樱桃口,牙齿白如银。头戴朝凤冠,朱缨罩顶门。金簪压双鬓,斜插雉鸡翎。悬搭虎豹尾,铠甲穿在身。衲袄红似火,宝镜透光明。背插四杆旗,虎皮绣花裙。宝弓雕翎箭,青锋佩在身。跨匹银鬃马,花枪系红缨。两脚踏鞍镫,轻轻杨柳身。名门巾帼女,上阵好精神。而现代评书中的开脸儿本着推陈出新的精神,在句式和语言内容上都有新的探索。比如下面这个江姐的开脸儿:朝天门码头左侧第六根灯柱旁,此乃闹市中僻静之处,立着一位女同志,但见她:身穿油绿缎背净面丝毛葛长旗袍,高领口是黑缎子滚边,盘龙桃形扣下别着赤金镶嵌殷红宝石蝴蝶扣花,脚蹬半高跟、小牛皮浅口皮鞋,擦得光鉴照人。头上包了一条豆沙净面玻璃纱头巾,额前露出一簇电烫卷发,恰似一朵梨花覆盖在额前。左肩斜挎长带人造革小方包,上缀氧黄桃形搭扣。双手斜插在大衣外口袋之中。端庄的仪表,安详中透着机警;宁静的目光,似远眺而不失警惕。雍容而不俗,华贵而无娇,恰似冰霜中的红梅,犹如暴雨中的白莲。

    你了解山东快书吗?

    传统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是山东快书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曲目,主要塑造了武松嫉恶如仇、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全书主要由《东岳庙》、《景阳冈》、《阳谷县》、《十字坡》、《石家庄》、《闹当铺》、《孟州堂》、《安平寨》、《闹南监》、《快活林》、《调虎计》、《飞云浦》、《鸳鸯楼》、《张家店》、《蜈蚣岭》、《白虎庄》、《二龙山》等若干中篇连缀而成,故事情节紧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明快,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目《武松传》,包括《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等12个回目,可以分回独立演唱,也可以连贯起来表演。此外,还有《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李逵夺鱼》等。小段书帽则有《小两口抬水》等。现代书目,抗日战争期间有《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建国后又有《一车高梁》、《抓俘虏》、《三只鸡》、《侦察兵》等。由于山东快书具有灵活简便、易演易编的特点,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京韵大鼓分为哪些流派?

    京韵大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其中最初形成的是刘、白、张三大派系。

    刘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刘宝全(1869~1942年),唱腔高亢有力,慷慨激昂,尤其长于描摹战斗场面。代表作如《古城会》、《博望坡》、《关黄对刀》、《单刀会》、《刺汤勤》、《游武庙》等。此后宗刘派之名家辈出,白凤鸣、骆玉笙、小黑姑娘、林红玉、良小楼、孙书筠、小岚云等皆是个中翘楚。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1874~1952年),其演唱特点是字重音清,轻巧柔媚,说中夹唱,唱中带说,朴素自然而温文尔雅,善于平和地叙述故事,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演唱的曲目以《红楼梦》题材为主,如《黛玉焚稿》、《探晴雯》等;也有取材于民间传说的故事内容,如《花木兰》、《孟姜女》等。白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有阎秋霞等。张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张筱轩(1876~1948年),其唱腔特点是音宽气足,激昂奔放,于粗犷中显气魄,高亢处见精神,尤其擅长表现战斗场面,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他演唱的曲目以《三国》题材为主,如《古城会》、《华容道》、《战长沙》等。目前张派已无传人。后来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白凤鸣(1909~1980年)继承刘派唱腔,并结合自己嗓音另有创造,擅用“凡音”(即以半音行腔),表现刚柔相济的特点,世人称为“少白派”(以与白云鹏之白派区分)。其代表节目有《罗成叫关》、《击鼓骂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