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政治学原理新编 > 第56章 政治环境(2)

第56章 政治环境(2)

    所谓产出性资源,是指经由政治体系的特殊劳动方式而生产出来的政治产品,包括法律、政策、体制、机构设施等。前者构成了政治体系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政治体系产出性资源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源泉。后者的核心是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为政治主体的享用提供保障。

    既然是资源,政治资源就具有同任何物质资源类似的生长、积累、消耗和再生长的属性。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资源的类型、能量与用途得到不断综合和转换。现代资源学认为,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资源的两个基本特点。资源的有效性即资源的有用性,是指人类可以利用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效益或价值。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限地服务于主体,满足主体程度上的需要。如果人们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不注意“度”,肆意地滥用或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资源,将最终给社会和人类自身带来损失。所以政治资源也存在资源积累、配置、利用效益、消耗和流失等问题。

    关于政治资源的积累。它是指输入性资源和产出性资源在政治体系内得以综合、转换和增加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上政治体系把已经获得的资源进行综合之后,再把它区分为政治体系自享资源和社会共享资源。自享资源专门用于维持政治体系自身的正常运转,共享资源则提供给全社会,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以便沟通和协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社会共享资源是政治体系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政治资源的量可以得到增加。

    关于政治资源的配置。即政治主体享有和掌握政治资源的状况,是政治资源在政治主体之间的分布和分配关系。它是政治资源由结构性资源形态向功能性资源形态转换的前提,也是政治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它不仅说明各政治主体对于政治资源静态的量的占有,也反映其动态的量的流动,政治资源配置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稳定。同时,已有政治资源格局的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此时政治体系如果不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则社会的政治稳态将发生变化。政治主体自身所拥有政治资源的变化,必然意味着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支配力的变化,从而也就引起其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的衰退或巩固。

    关于政治资源的效益。即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增进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政治体系和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于政治资源的消耗。即政治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能量释放与转换的过程。经这一环节,政治体系自享资源转化为政治体系的生命力,社会共享资源转化为政治体系的生存价值和社会支持力,从而为新资源的再输入提供条件和根据。

    关于政治资源的流失。即政治资源被无谓地耗蚀,从而削弱政治资源总量,降低政治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益,如因个别成员的腐败造成政治主体形象被损害、社会支持力减小等等。

    2.政治资源对政治主体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政治主体和政治资源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政治资源决定政治主体的存在、发展和前途。

    政治主体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政治资源的支撑。在任何一个政治体系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政治主体,它们必然会借助政治资源的多寡而获取自己的政治地位。一般来说,获得或掌握充足的或有优势的政治资源的政治主体,在政治体系中必定会占据优势或有利地位,并终将会成为政治体系的领导者、主政者或统治者。而那些得不到政治资源的支持或只享有少量政治资源的政治主体,则难以走上主政地位,即使成为主政者,其地位也不会稳固和长久。

    政治资源不但决定政治主体的存在,还决定其前途,新的政治资源是政治主体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就政治主体的发展而言,政治资源分为原有政治资源和新生政治资源。由于原有政治资源的总量是既定的,而且其分布或分配格局也已经大体形成,所以,尽可能的掌握和支配新生政治资源,关系到政治主体能否获得生机与活力,关系到政治主体能否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动力和条件。如果新生政治资源枯竭,政治主体也就面临着命运的终结。

    其次,政治资源制约政治主体的活力,从而决定政治主体的相互关系。

    从根本上讲,政治资源是一种提供给政治主体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转化为政治主体的功能与力量,政治主体的功能发挥和活力的显现都是以掌握和控制政治资源的状况与程度为先决条件的,以其掌握的政治资源的质与量为标志的。只有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源,才能既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又能够增强外在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政治资源配置可以反映各政治主体在政治系统中的力量对比。政治行为主体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其对社会政治资源的占有,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同的资源占有格局反映着不同的政治权力格局,体现不同的力量对比。

    可见,政治资源概念的重要价值在于对一定社会的政治主体的政治能力、政治地位乃至政治走向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分析。也就是说,通过对政治系统中的政治资源状况分析,可以认识一定政治主体获取和影响国家权力、左右国家政策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其在整个社会中的权威性基础及推进社会发展目标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资源日益成为政治实践、政治研究中的重要分析工具。正如阿尔蒙德所指出的,“如果人们知道政治体系许多特点中某些重要的变数组,而且懂得这些变数组的局限或潜力,人们也能就政治变化做出某些预测。”政治资源的配置无疑也是这种“变数组”中的重要一种。显然,不管何种社会,任何政治主体如果想有效发挥作用,就必然对政治资源进行开发、使用和配置等等,而决不能独立于其外。

    3.政治主体对政治资源的作用

    首先,政治主体可以开掘政治资源,调节和增加政治资源的总量。

    政治资源总量增长的直接标志就是其要素含量的增加,包括政治财富的日益丰富、社会支持力的日益上升、政治教育水平和政治人才质量逐步提高、法制和政策水平以及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等等。由于政治资源要素不是单一的,其中每一种要素含量的增长,都将有助其他要素含量以及政治资源总量的增长,同样,每一种要素含量的降低,也都会导致政治资源总量的减少。因此,政治主体既要着眼于政治资源各要素的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又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政治资源要素的实际状况,不断开掘资源,寻求政治资源的新的增长点,为政治资源总量的增长输入动力、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其次,政治主体可以利用和合理配置政治资源,保护和提高政治资源的效益。

    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工作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其核心是调整和完善政治权力资源的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全部政治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而政治权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使用,核心内容是要解决好权力的来源、权力的本质、权力的功能、权力的归宿等基本问题。权力来自于社会,权力是公众的意志,权力的全部功能是服务于社会,一切权力最终都要回归于社会,这是政治权力资源配置与使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政治权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情况绝非如此简单,往往会发生背离权力的本质,偏离政治权力的运行轨道,而产生滥用权力以致产生权力腐败现象,这就会造成政治资源的流失,降低政治资源的效益。

    为了提高政治资源的效益,政治主体必须对政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正向功能。一方面要注意防止某些政治资源被敌对势力所掌握,防止利用其在反面发挥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防止政治资源因个别成员的腐败而被无谓地耗蚀。政治主体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手段,保证政治资源正向功能的充分发挥,不断增进其整体效益。

    二、政治模式

    1.政治模式的内涵

    政治模式是指具有一定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政治体系构成形式及其持续方式。它既是对政治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的反映,又具体地表现在特定政治体系的实际演进过程之中。特定政治体系所选择和确立的政治模式,相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政治主体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

    在政治实践中,政治模式表现为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政治体制是在一定政治模式所要求的框架内形成的,联结与协调政治意识、政治组织和政治设施等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机制以及它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行方式、管理方法的总和。它所体现的主要是政治模式中限定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规则。政治制度则是这些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规则经过重复和发挥功能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带有一般性和方向性的约束力量。政治制度规定着政治体制的属性、功能和方向,政治体制贯彻和实现着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指向。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相互配合,共同表现着政治模式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此外,从政治体系的整体状况和特点看,政治模式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政治体系的结构模式和政治体系的发展模式。

    政治体系结构模式是从共时性的角度静态地展示政治体系的整体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状态,政治体系发展模式则从历时性的角度动态地展现政治体系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二者虽然表现的具体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根本内容上则是辩证统一的:政治体系结构模式既是政治体系发展的结果,又是政治体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政治体系的发展模式又是政治体系结构模式不断得以巩固、完善和持续的保障。

    2.政治模式对政治主体的影响

    首先,政治模式影响着政治主体的行为。

    政治模式对政治主体行为的影响包括:首先,为政治主体提供政治思维框架,向政治主体展示和描绘理想的政治世界,从而调节和引导着政治主体的心理趋向和价值追求;其次,政治模式对政治主体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方式产生制约,因为政治模式本身内含着政治生活的规则和规范,这些规则和规范一旦转化为法律、政策、体制和制度等,也就同时具有了强制性;最后,由于政治模式规定着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因而在客观上要求政治主体采取与政治发展道路和方向相一致的政治行为。

    其次,政治模式制约着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主体都遵循确定的政治模式,寻求自身的生存发展。在现实政治体系中,由于生存发展条件和机会的不同、政治地位的不同,使得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形:既有协调性的关系,也有分立性的关系;既有对抗性的矛盾,也有非对抗性的矛盾。政治模式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政治关系进行系统整合,进行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约束和调节政治主体的基本规则,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限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3.政治主体对政治模式的作用

    首先,政治主体可以适应和维护政治模式。

    政治主体对政治模式的适应和维护,是指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模式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使政治模式得以稳定存在和持续发展。政治主体的这种对政治模式主动适应、积极维护的态度行动,直接关系到政治模式的实现程度和功能发挥。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对政治模式的强有力支持和维护,是政治模式之所以较长期地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当然,政治主体对政治模式的适应与维持,是以政治模式的本质和特征为前提的,即只有那种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并有利于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政治模式,才能得到强有力的适应和维护。

    其次,政治主体也可以选择和变革政治模式。

    政治主体对政治模式的选择和变革,是指政治主体可以变革旧的政治模式,而选择、设计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的政治模式,选择和变革的根源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可见,生产方式的变更是政治模式变革的物质前提,因为生产方式的变更将重新确定各个政治主体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以及政治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也就客观地规定了政治模式变革的基本内容和方向。

    三、政治局势

    1.政治局势的内涵

    政治局势主要是指政治体系的持续状态和政治关系的发展态势,是政治主体存在和发展所面临的基本政治形势。

    政治局势的基本类型分为稳定的政治局势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稳定的政治局势指的是政治体系相对持续和适度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政治体系结构要素排列及其功能发挥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的连贯性;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则主要指的是政治体系难以维系发展状态,而呈现一种无序的特征,其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地表现为政治动乱。

    政治局势稳定与否,受很多条件的制约,但其根源在于政治体系与经济环境是否相适应。当政治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的配置与运转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时,政治局势会相应地呈现为稳定型;如果政治体系结构和功能的配置与运转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就会最终导致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2.政治局势对政治主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