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 第7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5)

第7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5)



  的格局已然形成并在逐步加强。

  3.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顺利进行和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候,坚持党的领导都不可动摇。“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深入,不但要坚持党的领导,还要在随着条件的变化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即开始着手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早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就对执政党建设的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思考。从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到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告诫,再到中共八大突出地阐述执政党建设的问题,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执政实践中探索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建设规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执政党建设的问题。邓小平总结指出:“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制定了各方面的适合情况的正确政策,收到了显着的成效,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正在逐步打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将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江泽民主张以思想上筑牢堤防为根本,对巩固执政党的地位保持清醒的头脑,号召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2001年5月23日,江泽民在考察安徽时指出:“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肩负着重大的领导责任,要把我们这样一个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领导好,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明确提出了“执政能力”的概念。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思路,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必然结果。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刚刚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并具体地指出了五种具体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到“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顺利与成功,有赖于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主要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加有力的保障。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到新中国的成立和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与巩固,再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我们党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汲取失误的教训;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4.先进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思想保障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文化领域相互渗透,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文化同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不仅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而且以极强的渗透性与之交融,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从本质上说,文化是对一个民族存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

  江泽民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这句话虽夸大了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决定作用,但是也反映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亡继绝的重要性。

  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推动人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始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期,更是提出大力建设先进文化,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先进性的标志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文化是世界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文明成果。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建设中国的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两为”、“双百”为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与时俱进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并非一片坦途,文化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能催人奋进,落后的文化则使人颓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改革开放深入的关键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果,也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具有重大危害性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给党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也给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中央要求全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不懈地进行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运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显示了我们党对先进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的决心与力量。

  文化作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部分,其地位和作用已日趋显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5.科学技术进步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动力关键

  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了整个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智能性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是社会运动的革命性因素,它通过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正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促使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向现在的信息社会转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呈指数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经济基础和制度文明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还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

  除了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还有我国由于自主研发能力的缺乏所导致的农业现代化滞后,工业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产出低效益低,背负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成本转嫁的问题。就我国目前的科技而言,虽然生产力落后、底子薄,又经过了百年沧桑和社会主义初期的曲折,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竞争总体上处于劣势,但是由于我国一直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关于科技的重要性和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早就指出:“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订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国防科学、现代化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天文学、生物技术、医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与海洋技术均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成就为我们发挥科技发展的后发优势,加速科技发展,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并非万能,而且有着鲜明的二重性。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和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分工更进一步细化。人的完整性被分割而变成物的一部分,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事实上由于科技进步所引起的信息革命、产业革命等已迫使人们快节奏地工作与生活。这使许多工作人员因受到过度刺激而心力交瘁,使这个充满时髦和摩登的时代中患身心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从科技本身来说,科学技术本身也具有破坏性,如许多科技延展了人的器官,却使人的器官功能衰退;MP3在便捷地给人们带来听觉享受的同时,却可能损伤人的听力;核技术既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解决生态能源问题,也可以成为包括人类与环境在内的整个生物圈的致命武器。还有,由于人的知识和理性的有限性,许多新科技的副作用尚未可知,如基因工程对人类的生理和思维究竟会产生多大的消极影响尚未可知。

  为了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为了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更有力的杠杆,党中央确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还在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大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了用15年时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通过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破除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建立起有效的“科学-技术-生产”的综合体系,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快速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