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中国建筑史 > 第二章上古时期

第二章上古时期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上古  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1]。此固为后世  之推测,然其所说穴居之习,固无疑义,直至今日,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  居仍极普遍。宫室与穴居可以同时并存,未必前后相替也。

  殷商以前,史难置信,姑集所纪。黄帝(公元前  27  世纪顷?),'邑于  涿鹿之阿。迁陟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

  室[2]。至尧之时(公元前  23  世纪顷?),则'堂崇三尺,茅茨不剪'[见注  2],  后世虽以此颂尧之俭德,实亦可解为当时技术之简拙。至舜所居,则'一年

  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见注  2]。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期之  都市已开始形成。'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3],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

  可以'卑'之。

  至殷代末年(公元前  12  世纪顷),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南距朝  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4]。然周武王革命之后,已全部被毁。  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5]。其后约三千

  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予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有

  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柱础之上,且有覆以铜櫍者。  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除殿基外,尚有

  门屋,水沟等遗址在。其全部布置颇有条理[6]。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  如阶基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为一院之布置,已可  确考矣。

  与殷末约略同时者,有周文王之祖父太王由原始穴居之情形下,迁至岐

  下,相量地亩,召命工官匠役,建作家室宗朝门庭,咏于《诗经》[7]。  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在今长安之南。《诗经》亦有赋此区域之建筑

  者[8]。

  据《诗经》所咏,得知陕西一带当时之建筑乃以版筑为主要方法,然而  屋顶之如翼,木柱之采用,庭院之平正,已成定法。丰镐建筑虽已无存,然  其遗址尚可考。

  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灵囿,内有灵台灵沼,

  为中国史传中最古之公园[9]。  成王之时,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10]。此为我国史籍中关于都

  市设计最古之实录。

  都市之制:天子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祖右社,面朝后市??'[11]。盖自三代以降,我国都市设计已采取方形城郭,

  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

  

  

  [1]  《易?系辞》。

  [2]  《史记?五帝本纪》。

  [3]  《史记?夏本纪》。

  [4]  《史记?殷本纪》。

  

  [5]  《史记?宋微子世家》。

  [6]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

  [7]  《诗?大雅?文王之什》。

  [8]  《诗?小雅?祈父之什斯干篇》。

  [9]  《孟子?梁惠王上》。

  [10]  《史记?鲁周公世家》。

  [11]  《周礼?考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