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中国建筑史 > 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一木构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1](第  37、38  图)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平面广  五间,深三间,由柱四列构成。单檐九脊顶,斗拱雄伟,檐出如翼。斗拱双  杪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与耍头相交。斗拱但施于柱头,无补间铺作;  其转角铺作后尾出华拱四跳,全部偷心,其第四跳与抹角枋一足材相交,至  为简洁。内柱之上,以大斗承四椽栿,栿上更施驼峰以接受平梁。平梁之上  侏儒柱瘦小,而挟以粗壮之叉手,以承脊榑。殿建造年代,文献无可征;文  庙则明洪武间建,而殿则绝非明构,殆就原有寺观改建者,而大成殿乃原有  之大殿也,以殿结构之简洁,斗拱权衡之硕大,可能为五代或宋初所建。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2]在天津蓟县城内。寺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宋  太宗雍熙元年,公元  984  年),规模颇为宏大。寺历代屡经重修。清代且以  寺东部改建行宫。致现存殿宇唯山门与观音阁为原构。

  观音阁(第  39—42  图)上下两主层,并平坐一层,共为三层(第  39

  图)。凡熟悉敦煌壁画中殿宇之形状者,无不一见而感觉二者之相似者也。  阁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阁正中为坛,上立  十一面观音塑像;阁层层绕像构建,中层至像股,上层楼板中留六角井至像  胸部(第  40  图),下层外檐柱头施四杪重拱铺作,隔跳偷心,仅于第二跳施  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第三跳华拱则后尾延长为乳栿,以交于内柱铺  作之上。补间则仅在柱头枋隐出重栿形,不出跳。内柱较外柱高一跳,铺作  双杪重拱以承中层像阁道;其第二跳华拱后尾,即外檐第三跳华拱后尾所延  长而成之乳栿也。内柱铺作之上叉立平坐童柱。

  第二层为平坐层,介于上下两主层间,如'亭子间'然。其外柱不与下

  檐柱相直,而略退入,柱头铺作出三杪,内柱则叉立于下层斗拱之上,即所  谓'叉柱造'者是。其柱头铺作出两杪,以承上层楼板绕像胸之六角井口。  井口之四斜面,以驼峰承补间铺作(第  41、42  图)。

  

  

  上层九脊顶,外柱用双杪双下昂铺作,其第一及第三跳偷心。第二跳华  拱后尾为乳栿,昂尾压于草乳栿之下。内柱华拱四杪,亦以第二跳后尾为乳  栿。其第四跳上承四椽栿以承斗八藻井。

  

  

  

  

  

  阁所用斗拱与佛光寺大殿相似之点甚多,但所用梁栿均为直梁而非月  梁。除佛光寺大殿外,此阁与山门乃国内现存最古之木构,年代较佛光寺大

  

  殿后一百二十七年。十一面观音像高约十六米,为国内最大之塑像,与两侧  胁侍菩萨像均为辽代原塑,富于唐末作风。

  

  

  

  山门(第  43、44  图)在观音阁之前,广三间,深两间,单层四注  顶。其与敦煌壁画中建筑相似,亦极显着,其平面长方形,前后共用柱三列,  柱头铺作出双杪,第一跳华拱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后尾亦出双杪偷心,  以承檐栿。檐栿中段则由中柱上双杪铺作承托,其补间铺作,以短柱立于阑  额上,外出华拱而跳,以承橑檐榑,内出四跳,以承下平榑。其转角铺作后  尾亦出华拱五跳,以承两面下平榑之相交点,山门不施平暗,即营造法式所  谓'彻上露明造'者,故所有梁架斗拱,结构毕露,条理井然。檐栿之上,  以斗拱支撑平梁;平梁上立侏儒柱及叉手以承脊榑。在结构方面言,此山门  实为运用斗拱至最高艺术标准之精品。山门四注屋顶,正脊两端之鸱吻两尾  翘转向内,为五代宋初特有之作风。大同华严寺辽重熙七年薄伽教藏内壁藏  之鸱吻形制亦与此完全相同。

  

  

  

  永寿寺雨华宫校注[11][3](第  45—47  图)在山西榆次县源涡村。殿建  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  1008  年)。深广各三间,平面正方形;其内柱仅有  前两柱,故其横断面成为营造法式所谓'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之制,其内柱以前之面积则作为殿之前廊。斗拱单杪单昂。华拱跳头偷心,  后出承栿,其昂头施令拱,与昂嘴形耍头相交。昂尾则压于上一架梁头之下,  结构至为简洁合理。此殿亦无平闇,彻上露明造,无草栿。梁栿均为直梁,  各架以驼峰及斗拱支撑。屋盖为九脊顶,即清式所谓歇山者,其各缝梁架间  用■间相互联络支撑,全部遂成为富有机能之构架。此殿屋脊用瓦叠砌而成,  有显着之生起。脊端鸱吻颇瘦高,可能为当时原物。

  

  

  

  大奉国寺大殿校注[12][4]在辽宁义县。建于辽太平元年(公元  1021  年)。广九间,单层四注顶,盖辽代佛殿之最大者也,其外檐斗拱双杪双下  昂,隔跳偷心重拱造。其特可注意者,转角铺作于角栌之旁,在正侧两面,  各加'附角斗',别加铺作一缝,如法式所谓平坐缠柱造之制。其补间铺作  亦出双杪双下昂,与柱头铺作相埒。内部梁架尚保存原画彩画,卷草、飞仙  等,亦实物中所罕见也。

  佛光寺文殊殿[见注  3]校注[13](第  48、49  图)在山西五台县豆村附近,  殿建立确实年代无可考校注[14],揆之形制,似属宋初。其平面广七间,深四

  间。因内柱之减少,增加内额之净跨,而产生特殊之构架,为此殿之最大特

  征。内柱计两列,均仅二柱。前一列二柱将殿内长度分为中段三间,左右段  各二间之距离。后一列二柱则仅立于当心间平柱地位,左右则各为三间之长  距离,盖减少内柱,可以增大内部无阻碍物之净面积也。此长达三间(约十  三米)之净跨上,须施长内额以承梁架两缝。但因额力不足,于是工师于内  额之下约一米处更施类似由额之辅额一道。主额与辅额之间以枋、短柱、合

  ■、斜柱等联络,型战略似近代  Truss  之构架,至为特殊。在设计及功用上

  

  

  虽不能称为成功之作,然在现存实物中,仅此一孤例校注[15],亦可贵也,殿  悬山造,宋代实物中所不常见。檐下斗拱,除正面出跳外,并出四十五度之  斜拱。

  

  

  

  

  

  

  正定龙兴寺[见注  1]河北正定县龙兴寺,本隋之龙藏寺,而龙藏寺碑,  素为金石书法家所珍爱者,至今仍屹立寺中焉。寺于宋初曾经太祖敕重建,  铸四十二臂观音七十三尺金铜像,覆以大悲阁。清乾隆间,毁寺西部建立行  宫,其后让归天主教建立教堂。然寺现存中线上主要建筑则尚多宋代遗构。  乾隆建立行宫时,曾大修殿宇,然其重修,唯知遵从清工程做法则例,对于  古构之特征视若无睹,对于仿古或复原状方面未尝作丝毫之努力或尝试,故  在一建筑物中宋清部分虽相互混构,而区分划然不乱,其山门及大悲阁及阁  两侧之集庆阁御书楼皆为此类不同时代特征之混合产品,阁前右侧之转轮藏  殿及前面正中之摩尼殿,则保存原状较多。

  (一)摩尼殿(第  50、51  图)在大悲阁之前。殿建立确实年代无可

  考,揆之形制并文献间接反证,当为宋初创建校注[16]。殿平面近正方形,广  七间,深六间,其四面各出抱厦一座。其外观为重檐九脊殿,四面抱厦各以  山面向前,在立体上由若干单位层叠联络而成,富有趣致,此盖唐宋以前所  常用,屡见于当时图画,至明清以后,而逐渐失传之制也。摩尼殿斗拱,上  下檐均为单杪单昂偷心造,但耍头斫作昂嘴形,且微斜向下,故所呈现象,  有类单杪重昂者。补间铺作出斜拱,略如佛光寺文殊殿所见,故在视觉上,  其着重似不在柱头铺作而反在补间矣。

  (二)转轮藏殿(第  52—54  图)在摩尼殿之后,与慈氏阁相对立于

  大悲阁之前。殿平面三间正方形,前出雨搭,实为一重层之阁。其下层遍前  安转轮藏一,故两前内柱间之距离须略加宽,以容转轮藏。上层无雨搭,四  周有平坐;上檐之下,另有腰檐一周;顶为九脊顶。上层梁梁架因前后做法  不同,遂用大叉手,成一简单之  Truss。其它榑枋襻间,绰幕,驼峰等,交  相卯接,条理不紊,毫不牵强,实为梁架结构中之上乘(第  53  图)。其上檐  斗拱,耍头亦斫作昂嘴形;其上另出蚂蚱头与替木相交,揆其形制,与晋祠  大殿颇有相似之处,盖或亦北宋中叶所建耶。

  

  

  殿下层中央之转轮藏,为一八角形旋转书架,中有立轴,为藏旋转之中  心。其经屉以上,作成重檐状,下檐八角,上檐圆,下檐斗拱出双昂三下昂,  上出椽及飞椽,角梁等等,一如《营造法式》之制;上檐出五杪重拱计心,  其上不用椽,仅用雁翅版,上施山华蕉叶,为宋初原物无疑,今经屉部分已  全毁。

  晋祠正殿献殿及飞梁[5]晋祠在山西太原西南,为并垣名胜,清泉出  之,其地风景清幽,颇多山林自然之趣。有圣母庙,其正殿、殿前鱼沼,及  其上飞梁,沼前献殿,并献殿前之金人台,合成一组,为布置之中坚。

  

  (一)正殿(第  55  图)志称殿建于宋崇宁元年(公元  1102  年),就

  

  形制论,当属可信。殿重檐九脊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  副阶,其前廊深两间,异常空敞。下檐斗拱,柱头铺作出平昂两跳,单拱计  心造,其昂两层实以华拱而将外端斫作昂嘴形者,为后世常用之昂形华拱最  早一例。其耍头作蚂蚱头形,其后尾为华拱两跳,以承乳栿。补间铺作单杪  单下昂,与令拱相交之耍头亦斫作昂嘴状,故呈现单杪双下昂之现象,形制  与正定摩尼殿极相似,盖宋初特征之一也。其后尾则出华拱三跳,昂尾斜上  以承榑。上檐则柱头铺作为双杪单下昂,第一跳偷心,但跳头施翼形拱。第  二三两跳均施单拱。耍头出作昂嘴形,昂后尾压于栿下。补间铺作则为单杪  重昂,其昂乃平置之假昂,其耍头则作蚂蚱头形。此用真昂与假昂之两种斗  拱,在上下两檐适互调其位置,可谓穷极伎巧者矣。此殿角柱生起颇为显着,  而以上檐柱为尤甚。

  (二)献殿(第  56  图)小殿三间,九脊顶,四周不筑墙壁,第于栏  墙上安叉子,如凉亭然。其斗拱与正殿下檐斗拱几完全相同,全部所呈现象  颇为灵巧豪放。

  (三)飞梁(第  57  图)正殿与献殿之间,方池曰鱼沼,其上架平面  十字形之桥,曰飞梁。在池中立方石柱若干,柱头以普拍枋联络,其上置大  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以承桥之承重梁,此即古所谓石柱桥也。此式石  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此桥年代殆亦与两殿  同时。

  广济寺三大士殿[6](第  58、59  图)在天津宝坻县城内。殿建于辽太  平五年(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  1024  年)。殿单层四注顶,平面长方形,广  五间,深四间。其内柱之前面当心间两柱,向后退入半间,以增广殿内前部  地位,因而其上梁架与次间缝柱上之梁架异其结构,而产生富有趣味之变化。  外檐斗拱双杪重拱计心造,其后尾两跳偷心,以承梁,梁之外端则斫作耍头,  与令拱相交。补间铺作亦出双杪以短柱支托大斗,立于普拍枋上。其后尾则  四跳偷心以承榑。如独乐寺山门之制。殿内'彻上露明造',各层梁架均以  斗拱承托,各缝梁架间以襻间牵引联络,条理井然。屋顶正脊两端,鸱吻颇  高而直,略近长方形;垂脊仙人及蹲兽,均有为辽代原物之可能,观音,文

  殊,普贤三大士像,相传为元刘銮塑。河北新城县开善寺大殿校注[17][7],规  模结构均与此殿相似,殆亦同时期物也。

  华严寺薄伽教藏及海会殿[8]寺在山西大同县城西门内,为辽代巨  刹。现存殿宇分为两组,俗称为上寺下寺。其下寺薄伽教藏及海会殿为两寺  中最古建筑。

  (一)薄伽教藏(第  60  图)为寺藏经之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宋仁宗  宝元元年,公元  1038  年)。广五间,深四间,单层九脊顶,立于高台之上。  柱之分配,作内外两周,无不规则处。外檐斗拱出双杪,大致与宝坻三大士  殿相同。内柱上斗拱则出三杪以承四椽栿,其上为平棋及藻井。藻井简单,  并未施斗拱,其平棋或正方或长方,如《营造法式》之制,殿顶坡度举高不  及前后橑枋间距离四分之一,在辽金现存诸例中,此殿为坡度最低者。正脊  鸱尾,内缘颇直,而外缘颇方,疑为金代重修时所置。殿内彩画大部分尚为  辽代原样式,与《营造法式》及奉国寺大殿多有相同者。殿内塑像大小佛菩  萨金刚等三十一尊,为辽代原塑,颇精美。殿内沿左右及后墙皆置经橱,立  于须弥坐上,橱上出腰檐,上为楼阁形之佛龛。全部佛龛之建筑部分,为当  时建筑之真实小模型,即《营造法式》所谓天宫楼阁壁藏者,足为研究当时

  

  建筑形制之借鉴。其鸱吻形制与独乐寺山门鸱吻完全相同,尤为罕贵之辽代  遗物。

  (二)海会殿殿在薄伽教藏之前左侧,殿广五间,深四间。单层,悬  山顶,其建造年代,宜与教藏同时。外檐斗拱仅出华拱一跳,但栌斗口内另  施类似替木之半拱一层,为前此所不见。其梁架颇简单,即《营造法式》所  谓'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者是。

  善化寺大雄宝殿及普贤阁[见注  8]寺在大同南门内,亦为辽金巨刹,虽  已部分残塌,尚保存原有规模。其中主要殿阁,现存者尚有大雄宝殿及普贤  阁,为辽代建筑,三圣殿及山门则金建也。

  

  

  (一)大雄宝殿(第  61、62  图)广七间,深五间,单檐四注顶,阶  基甚崇高,其内柱之分布,中间四缝省去老檐柱与后金柱,故内外槽之修广,  均得其度。其外檐斗拱出双杪,计心重拱造;转角铺作以附角栌斗,加铺作  一缝。其补间铺作以驼峰置于普拍枋上以承栌斗;梢间者,第一跳跳头仅施  翼形拱;当心间者则栌斗上出约成六十度相交之斜拱而跳,而无正出之华拱;  次间则前面正角及斜华拱相交,后尾则以华拱五跳承下平榑,斗拱形制,各  因地位而异其结构,形颇繁杂,尤以补间铺作为甚焉。

  (二)普贤阁在大雄宝殿前之西侧,为平面正方形之重层小阁。两檐

  及平坐斗拱均为双杪,但在第一跳跳头各层略有区别。下层跳头仅施翼形拱,  平坐则施单拱,上檐则施重拱。故同为双杪,而在横拱之施用上,可区别轻  重也。屋顶为九脊顶,两际于丁栿上别施阑头栿以承侏儒柱及叉手。此阁与  大雄宝殿盖均辽中叶所建也。

  佛宫寺释迦木塔校注[18][见注  3](第  63—65  图)在山西应县城内,塔  立于寺山门之内。大殿之前,中线之上,为全寺之中心建筑。辽清宁二年(宋  仁宋嘉佑元年,公元  1056  年)建,为国内现存最古木塔,塔平面八角形,高  五层,全部木构,下为阶基,上立铁刹,全高约六十七米,塔身构架,以内  外两周柱为主,其第一层于塔身之外,更加周匝副阶,型成第一层重檐之制。  以上四层均下为平坐,上出檐,层层相叠。最上层檐合为八角攒尖顶,其上  立铁刹。内外柱之上均施斗拱。上承乳栿以相固济,其上更施草栿,每层之  平坐柱即立于下一层之草栿上。内周各层柱,均微侧脚,下四层均上下中线  相直,顶层乃退入少许。外檐柱则各层平坐柱均较下一层檐柱微退入,促成  塔全部向上递收之势。其外檐斗拱,副阶出双杪,偷心;第一第二两层出双  杪双下昂,如独乐寺观音阁上层檐所见,第三层三杪,第四层双杪,第五层  半拱承单杪。其补间铺作有以驼峰短柱承大斗者,有以斜拱相交者,如善化  寺大殿及普贤阁所见。平坐铺作,第二,第三,第四,三层均出三杪,第五  层出双杪。内槽斗拱,一律出华拱四跳,跳头或施横拱或偷心不等。总计各  层内外共有斗拱三十余种,胥视其地位功用之不同而异其结构及形制。塔最  下层内外柱两周均甃以土■墙。上四层外柱间,除四正面当心间辟门外,其  余各间俱作木条编道抹灰墙,上四层内柱间无墙壁,但立叉子。塔顶刹以砖  砌仰莲两层为坐,上又为铁仰莲一层,以承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部分,  各层佛像均为辽代原塑,颇精美。

  万安寺后殿[见注  3]在山西太谷县城内。小殿三间,九脊顶,其斗拱形  制与晋祠圣母庙正殿极相似,当亦为天圣间物(第  66  图)。

  

  

  安禅寺前殿[见注  3]在山西太谷县城内。亦为三间,九脊小殿。其单杪  斗拱至雄伟,亦为北宋初期木构。

  开元寺三殿[9]寺在河北省易县城内东北隅,主要建筑有毗卢,观音,  药师三殿。东西横列,其配列法颇为奇特。寺创于唐开元间,现存三殿当为  辽末乾统五年(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  1105  年)所重修。

  (一)毗卢殿殿在寺中线上,平面三间正方形,单檐九脊顶。外檐斗  拱双杪重拱计心,次间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相联,成为缠柱造。斗拱后尾一  律偷心。殿内斗八藻井,下部排列斗拱,上部则于阳马之间,以小支条,配  列菱形格,当为辽代原物。檐柱及榑,断面皆近于八角形,至为奇特(第  67  图)。

  (二)观音殿在毗卢殿之东,平面三间正方,单檐九脊,如毗卢殿而  略低小;结构亦较简单。斗拱在栌斗口内施替木以承华拱一跳,如华严寺海  会殿及佛宫寺木塔顶层所见。盖卢殿。

  (三)药师殿在毗卢殿之西,广三间梁二间单檐四阿顶。外檐斗拱双  杪偷心,跳头仅施替木,无令拱,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柱头铺作承梁栿,  而补间铺作后尾仅承平棋藻井,两者荷载截然分划,不相淆乱为仅有之孤例。

  净土寺大雄宝殿[见注  3]山西应县城内。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  1124  年)。殿三间单檐九脊顶。斗拱单昂每间补间铺作两朵。其普拍枋广厚与阑  额同,与善化寺三圣殿山门相似之点极多。然就柱高与斗拱之关系言,则此  殿斗拱之比例较为雄大也。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10](第  68、69  图)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山,为我国  着名古刹,庵在寺西北约二里许。殿为近正方形之三间小殿,单檐九脊顶。  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  1125  年)在时间与空间上为与《营造法式》最接  近之实物。殿内外诸柱皆八角石柱。后内柱向后移约一架以安佛座。檐柱有  显着之生起,阑额至角出头斫作■头,其上未施普拍枋。外檐斗拱单杪单下  昂,重拱计心造,其转角铺作与柱头铺作俱作圆栌斗,补间铺作用讹角栌斗。  其令拱位置较第一跳慢拱略低,均《营造法式》之定制也。殿前踏道中间夹  入垂带石一列,殆即明清殿陛御路之前身。殿檐柱雕卷草式荷渠,内杂饰人  物飞禽之类;内柱浮雕神王,墙护脚雕云水鱼龙等;佛座下龟脚及束腰所饰  卷草文,均极精美。

  善化寺三圣殿及山门[见注  8]大同善化寺,除大雄宝殿及普贤阁二辽建  外,尚有三圣殿及山门,均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间(公元  1128—1143  年)  重修时所建也。

  (一)三圣殿(第  70  图)位于大雄宝殿之前,山门之后。平面长方  形,广五间,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内柱共八,四为主柱,四为辅柱,其当  心间两主柱,置于后面第三榑缝下,为内柱通常位置,其上前为六椽栿,直  达前檐柱,其后则为乳栿。次间缝两主柱则向前移一榑缝分位,前为五椽栿,  后为三椽栿。柱与栿相交处辅以庞大之合■,至为雄伟,外檐斗拱出单杪,  双下昂,重拱计心造,其柱头铺作,华拱第一跳直接承托六椽栿,昂嘴遂成  插昂,补间铺作则昂尾挑起承榑及襻间;当心间者且跳头施斜拱,成为复杂  笨拙之组合。转角铺作于角斗两侧安附角枓,每面添出铺作一缝为缠柱造。  柱头之间,阑额之上,安普拍枋,甚为淳厚,其下更加由额一道,异于古制。  此殿屋顶举高适当前后橑檐枋间距离之三分之一,与法式规定大致符合。

  

  (二)山门(第  72、73  图)在三圣殿之前,为善化寺之正门。门广  五间,深两间,单檐四阿,正中为出入孔道。其柱之分配为前后檐柱及中柱  各一列,共十八柱。外檐斗拱,单杪单昂,后尾两杪;中柱斗拱亦双杪。内  外柱头铺作之间,于第二跳华拱之上承月梁形乳栿。乳栿以上,不用平梁,  而用搭牵,前后相对,转角铺作亦用附角斗,多出铺作一缝。阑额之上,亦  用普拍枋,广厚同阑额。

  华严寺大雄宝殿[见注  8](第  71  图)即大同上寺之大殿也,建于金天  眷三年(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  1140  年)。殿广九间,深五间。单檐四阿。  其内柱之分配,左右二尽间者与两山檐柱相对并列,居中七间六缝,则前后  各仅二柱,故其断面遂成为前后各三椽栿,中间四椽栿之配合、外檐斗拱双  杪重拱计心造。柱头铺作后尾出两杪以承梁栿;补间铺作后尾则出四杪,以  承平棋。转角铺作两侧加附角斗,出铺作一缝,为缠柱造。其当心间补间铺  作一朵,仅用两斜拱出跳无正华拱;梢间则正华拱外,又加以斜拱,殿正面  当心间及左右梢间各设门。两门之间仍甃以砖壁,权衡适当悦目,门额之上  为格子窗,下为门,饰以壶门牙子,门颊两侧,施腰串,上下俱装板。门扉  每扇具门钉七列,列各九枚。全部形制古朴,在宋辽金之遗物中,此殿门实  为难得之原物。

  奉仙观大殿[见注  8](第  74、75  图)在河南济源县城西北二里,其大  殿广五间深三间半,单檐'不厦两头造',但前坡短而后坡长。檐柱用八角  石柱,阑额狭而高,上无普拍枋。外檐前面斗拱单杪单昂重拱计心造,与少  林寺初祖庵斗拱极相似,殿内内柱仅二根,前四椽栿,后三椽栿,山南丁栿,  皆交于此柱之上,故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此二柱;其手法豪放,运思奇  特,至为罕见。殿之年代文献无可考,揆之形制,当属金初。

  玄妙现三清殿[11](第  76、77  图)在江苏吴县城中央。殿建于南宋淳  熙六年(公元  1179  年)。为江南现存最古木构[19]。平面广九间深六间重檐  九脊顶。其柱之分布,最为规则,无缺减变动者,内外柱共七列,列十柱,  共七十柱。殿之斗拱,下檐单昂,柱头铺作昂嘴,事实上为华拱之延长,其  上承月梁,梁头出为耍头,斫成霸王拳状。其补间铺作昂尾挑起,以承下平  榑下令拱。上檐斗拱则柱头补间均为双杪双昂,但其昂仅为华拱前端雕出假  昂形,其后无昂尾挑起之杠杆作用。至于上檐内槽斗拱,双杪之上,前后对  施上昂,为唯一孤例,至为珍贵。

  曲阜孔庙碑亭[12](第  78  图)曲阜孔庙大成门外有碑亭十三,其中二  亭建于金明昌六年(公元  1195  年),为孔庙最古之建筑物。亭平面正方形,  重檐九脊顶;檐柱石制,八角形,下檐斗拱单杪单昂重拱计心造,昂尾交于  上檐柱间枋上。上檐斗拱单杪双下昂,第二层昂尾挑起,以承下平榑及两际  平梁之下。两檐椽及顶部梁架,恐为清代改作。

  

  二砖石塔幢

  

  

  栖霞寺舍利塔[见注  8](第  79、80  图)在江苏江宁县栖霞山栖霞寺。  塔全部石造,平面八角形,共五层(第  79  图)。初层塔身颇高,立于堂皇富  丽之须弥座及仰莲座上。须弥座下更有阶基两级,最下乃敞阔之阶基也。阶  基地栿之上,压阑石之下,以间柱分间,其上周施勾片斗子蜀柱勾栏,正面

  

  则置踏道以升降,角上则立八角形望柱。须弥座下方涩两级,镌压地隐起斗  八水浪龙凤宝相华等文,雕刻极精。须弥座束腰刻佛迹图。塔身每角立倚柱,  正面刻作门形,其余各面浮雕金刚菩萨等像。柱头之间有阑额,但无斗拱,  仅出混石一层以承檐。以上各层塔身低矮,每面作二龛像,各层檐均刻作椽  子瓦陇形塔下部埋没已久,至民国十九年重修,始将阶基掘出,并得残勾栏  一段,因得照式补制,恢复旧观(第  80  图)。全部重修工作,除塔刹形制或  有可疑外,至为谨慎精审,开我国修葺古建未有之佳例。其计划人乃中国营  造学社社员,中央大学建筑系卢树森刘敦桢二教授也,塔之建造年代无确实  纪录,然考其建筑形制与雕刻作风,当为五代吴越王朝物。

  灵隐寺双石塔及闸口白塔[见注  2](第  81  图)均在浙江杭州,灵隐寺  塔立于寺大雄宝殿之前,闸口塔则在闸口车站铁轨之间。三塔形制大致相同。  塔全部石造,平面八角形,高九级,立于须弥座上,为模仿木构形制之忠实  模型,就功用言,则实为塔形之经幢也,三塔大小高低大致相同,高十米强。  每层塔身八角均立圆柱,上施阑额。塔之四正面刻作假门,门侧刻菩萨像,  其余四隅面则无门窗,但刻佛菩萨像。柱额之上。各层均雕单杪单下昂铺作  以承檐,除第一层外,各层之下均承以平坐,平坐铺作则均为简单之一斗三  升。塔顶刹已残毁,但仰莲座、刹杆及相轮七重尚存。诸塔建造年灵隐寺双  塔,就其形制及文献资料推测,当为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吴越忠  懿王钱弘俶重拓灵隐寺时所建,实北宋一朝最古之建筑物也。

  繁塔[13](第  82  图)  河南开封之名胜也,塔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公  元  977  年)。平面六角形,现只存三层,乃明初为'铲王气'削改之余,原  有层数已不可考。塔身各层以双杪斗拱承檐,密密排列,除泥道拱外,无横  拱,檐部仅较斗拱略出,恐已非原状;上二层塔身之下,均有平坐,其斗拱  与檐同。各层塔身遍镶小佛像砖,南北两面作圆券门,塔中心为六角形小室。  室顶叠涩,中留小孔,由下可望见二层以上。三层以上,改建六角形塔尖,  已非宋代原状。

  罗汉院双塔[11](第  83、84  图)江苏吴县。双塔各七层,宋太平兴国  七年(公元  982  年)王文罕兄弟所建。二塔平面皆八角形。四正面各辟一门  达中央方室。方室四层,每层方向以四十五度相错,故各层门窗位置富于变  化。塔第一层重檐,阶基两重,以上六层皆下平坐,上出檐,各层檐斗拱除  第七层出华拱二跳外,余皆一跳。斗拱之上,出檐结构,以菱角牙子与板檐  砖三层逐渐挑出,至角微翘起,其上施瓦陇垂脊。塔身各层外壁,每角立八  角柱,柱间砌作阑额,地栿,槏柱,直棂窗等,忠实模仿木构形制。塔内方  室下五层,亦于四隅立柱砌枋额地栿等,其上亦出斗拱。塔顶之刹,以木为  杆,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虽屡经后代修理,仍大致保存宋初原形。

  虎丘塔[见注  11](第  85  图)江苏吴县虎丘灵岩寺塔,亦此式塔之着名  者也。塔八角七层,塔身各层各隅砌圆柱,上施阑额,并槏柱壶门。阑额之  上为砖砌斗拱,双杪重拱偷心造,各层斗拱之上更用菱角牙子两层出檐,其  形制与双塔极相似。塔门近已封闭,内部未能调查。塔年代文献无征,揆之

  形制似当与双塔约略同时校注[20]。

  正定木塔[见注  1](第  86  图)在河北正定天宁寺。塔九层,平面八角  形。塔身下四层为砖造,上五层木造,各层砖面砌出柱枋斗拱等,砖砌斗拱  多,颇紧促,其上砖砌平坐则无斗拱。上五层木构部分则斗拱权衡比较正常。

  

  其斗拱七层全部出单杪。塔刹金属制,已部分毁坏,塔建造年代无可考,揆  之形制,当属北宋中叶。

  法海寺石塔[见注  10]在河南密县城内,塔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  年),有'仇知训者,寐中自算造石塔,既觉,??凡绳准高下,规模  洪促,??皆自知训襟臆出??'故塔之形制非遵循规矩,乃仇知训所独出  心裁所造者也。塔平面作正方形:共九级,每层檐皆雕作瓦葺形,第一层塔  身较高,其檐下斗拱阑额,比例均违矩,第二第四层刻圆顶门,第三层周绕  勾栏,第五层第八层身下托以莲座,刹之覆钵部分刻作山文,皆非正常形制,  仇知训所'寐中自算'者也。

  延庆寺舍利塔[见注  10]在河南济源县。寺创于唐武后朝,但今殿宇倾  颓,但存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  1036  年)舍利塔一座,塔砖造,高七级,平  面六角形。各层壁面砌佛像砖;叠涩出檐,无柱额斗拱等饰。塔中为六角内  室,南面开门。其北面入口,则可折入梯级,绕内室而上,其布置法与开封  繁塔同。内室各层叠涩,以承各层木楼板。

  宜宾白塔[14]校注[21](第  87  图)在四川宜宾旧州坝。塔平面正方形。  初层塔身颇高,上叠涩出密檐十三重,塔内设方室五层,各层走道阶级,则  环绕内室螺旋而上。塔建于北宋崇宁元年至大观三年之间(公元  1102  至  1109  年),在外观上,属于唐代常见之单层多檐方塔系统,但内室及走道梯阶之  布置,则为宋代所常见。盖因地处偏僻,其受中原影响迟缓,故有此时代落  后之表现也。

  佑国寺'铁塔'[见注  13][15](第  88、89  图)在河南开封城内。塔建  于宋庆历间(公元  1041—1048  年)。塔面用铁色琉璃砌成,故俗称'铁塔'。  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第一层下段堙入土中,其在地面以上部分有大方  涩数层,似为须弥座之上半。以上塔身,八角砌圆柱,柱上为普拍枋,承托  密列之双杪斗拱以承檐。自第二层以上,每层均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  用圆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如第一层。塔身壁面褐色琉璃砖,砖面隐  起花纹。各层塔身宽度递减,故补间铺作之数,自第一层六朵递减至第十三  层出两朵。因各层高度递减,故平坐铺作第二层至第六层出两跳,第七层以  上仅出一跳。塔内无空室,仅有梯道穿塔身旋绕而上;梯道所至,则于壁面  开窗焉。全塔权衡高瘦,颇欠安定感。

  料敌塔[见注  9](第  90  图)河北定县城内开元寺砖塔,俗呼料敌塔。宋  至和二年(公元  1055  年)建。因当时定州与契丹邻接,塔可作了望敌情之用,  故名。塔平面八角形,十一级。第一级较高,上施腰檐,其上为平坐,以承  第二层。以上诸层仅各有檐而无平坐。各层檐均为叠涩挑出,断面微凹。全  塔轮廓,微有卷杀,外观至为匀妥秀丽,塔内各层均以走廊周绕,而无内室。  塔心砖礅内则穿以梯级。走廊顶部出砖制斗拱两跳,以承雕砖平棋,其平棋  雕之,至为精美。第四至第七层则用木版,上施彩绘。第八层以上仅用穹窿  而无斗拱。今塔东北面已崩塌一部,全塌之厄,恐已为日不远矣。

  灵岩寺辟支塔[见注  3](第  91  图)在山东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寺,居泰  山北壑中,风景幽绝。塔平面八角形,高九级。其第一层立于重层阶基之上,  其上砌阑额,普拍枋,出双杪斗拱以承檐,第二至第四,三层均有平坐,平  坐亦用双杪斗拱;以上各层则仅出檐而无斗拱。顶上砖砌刹座以立刹。塔四  正面各层均辟圆券门。塔内走廊与梯级布置大致如定县料敌塔,塔年代无纪

  

  录可凭,似属北宋中叶所建。

  兴隆寺塔[见注  3](第  92  图)山东滋阳县兴隆寺塔,形制颇为特殊。  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全塔简洁无赘饰,各层但叠涩出短檐而已。其塔  身逐层递减;但最上六层则骤然缩减,如以另一小塔置于未完塔上者。盖建  至第七层而建筑费告罄,故将上六层缩小欤。塔之建造年代为宋嘉佑八年(公  元  1063  年)。

  普寿寺塔[见注  9]寺在河北涿县东门外里许。入寺门而北有七级砖塔一  座,在南北中线上。其后为门墙前殿及崇台上之大雄宝殿。全寺平面配置,  尚存六朝古制,塔八棱七级,最下为方台,上立八角形须弥座,座上为斗拱  平坐,上设勾栏,再上则为仰莲座以承塔身,塔身颇高,八隅砌八角柱,上  为阑额普拍枋斗拱以承檐。塔身四正面作圆券门,四隅面作假直棂窗,第一  层檐以上,仅有额枋斗拱承各层檐而无塔身,故此七层塔实乃七檐单层塔也。  辽代此式砖塔最为盛行,此塔建于辽太康五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为年代确实可考者之最古者,故举为例。此外如北京天宁寺塔(第  93  图),房山县云居寺南塔(辽天庆七年,公元  1117  年),皆此同式者也。

  泰宁寺舍利塔[见注  9](第  94  图)河北易县泰宁山泰宁寺塔亦为辽代  常见塔型之一。自第一层檐以下与普寿寺塔几完全相同,但自第二层以上各  层檐,则均叠涩而不施斗拱,河北易县双塔庵东塔荆轲山圣塔院皆此类也。

  涿县北塔及南塔[见注  9](第  95  图)河北涿县云居寺塔及智度寺塔,  均为模做木塔形制之砖塔。塔之最下层基座,及第一层塔身,并阑额斗拱腰  檐等与普寿塔完全相同;但第一层以上为第二层平座,其上塔身,又完全与  第一层塔身相同;如此逐层相叠,第各层高广略递减耳。其塔身均于四正面  辟圆券门,四隅面砌假直棂窗,模仿木构至为忠实(除圆券门外)。其原范  即应县佛宫寺木塔之形式也。云居寺塔俗呼北塔,高六层,辽大安六年(宋  哲宗元佑五年,公元  1090  年)建。其以偶数为层数,颇为罕见。智度寺塔俗  呼南塔,五层;易县城内千佛塔,三层;辽宁白塔子白塔,七层;均属此式,  盖亦约略同时所建也。

  邢台天宁寺塔[见注  7]在河北邢台,其下第一层塔身以下,与其它辽塔  相同,其上但出叠涩檐三重,而顶上乃以类似喇嘛之窣堵坡为刹。河北房山  县云居寺北塔,蓟县观音寺白塔,易县双塔庵西塔,皆属此型,亦辽代所特  有之塔型也。

  云居寺南塔及北塔[16]房山县云居寺两塔,南塔为普寿寺塔塔型,北  塔为邢台天宁寺塔塔型。但两塔均有大方阶基,阶基四隅各立一小塔,盖即  '金刚宝座'或'五塔'之义也。

  六和塔[17]在浙江杭州钱塘江岸开化寺,为国内着名佛塔,塔建于宋  隆兴元年(公元  1163  年),为模做木构形之八角七层砖塔,与吴县双塔同属  一型者也。今塔之外表为八角十三层矮拙之木构,实则此塔原形与现状大异,  乃权衡秀丽之砖塔也。原有檐及斗拱均已朽毁,但壁面砌出柱额尚存。塔平  面之布置,中为正方小室,梯级周绕而上,至各层为廊,在各正面辟为壶门。  自第一至第六层走廊,及第二至第五层内室壁面均砌作阑额斗拱(第  96  图),  江南宋塔似此者颇多,西湖雷峰塔保俶塔皆同属此型。

  三圣塔[见注  10](第  97  图)河南沁阳县天宁寺三圣塔,建于金大定十  一年(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  1171  年)。平面正方形,中为方室,各层楼板

  

  已毁,故上下通彻。方室之外走廊围绕。塔下为石造阶基,塔身上砌普拍枋,  枋上施一斗三升斗拱,斗口出耍头,其上叠涩出檐十三层,轮廓颇秀丽。

  白马寺塔[见注  10](第  98  图)河南洛阳东约二十五里白马寺,相传创  建于汉明帝永平末年,为国内渊源最古之佛寺,然寺内现存最古之建筑,则  仅金大定间建一砖塔而已。塔平面四方形。下为须弥座两层,立于八角形阶  基之上,塔身上部砌出普拍枋与一斗三升斗拱,其上以菱角牙子与叠涩出檐  十三层,与三圣塔外观几完全相同。五代以来中原塔式已作八角形,方形者  已极罕见。但塔身以下之高基,则非唐代所有也。

  临济寺青塔[见注  1](第  99  图)河北正定临济寺塔,俗呼青塔,金大  定二十五年(公元  1185  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四方石坛之上,先立八角石  基,基上始为砖砌须弥座及平坐栏干,再上为莲座。莲座之上为塔身,八隅  均砌圆柱上砌阑额,普拍枋及双杪斗拱。以上出檐九层,第二层以上均出单  杪斗拱。塔顶以双层仰莲座立金属刹。塔形态秀丽,为辽金最通常型类,与  涿县普寿寺塔极相似。河北赵县真际禅师塔,亦建于金大定中,形制亦极相  似。

  广惠寺华塔[见注  1](第  100、101  图)在河北正定城内,形制甚为特  殊,为国内佛塔中一孤例。塔由一'主塔',四隅附以四'子塔'联合而成。  主塔高三层,平面八角形,四正面辟门,四隅面各附以六角形单层子塔。主  塔及子塔壁面均砌出枋额门窗等。主塔三层出檐,除第三层平坐外,均有斗  拱;第三层之上为高大之圆锥体,表面塑出多数单层方塔及象头等。最上又  出檐一层为塔顶。四子塔亦砌斗拱出檐,各自具一顶,就其壁面所砌出之枋  额斗拱瓦檐论,此塔实为模仿木构形之砖塔,唯上段圆锥体则当别论。就塔  之平面论,殆可视为'金刚宝座'塔之变形,盖将四隅塔与中央主塔合而为  一者也。因其形制复杂特殊,俗呼为'花塔'。塔年代无可确考,志称唐建,  金大定及明清屡次重修;揆之所仿木构形制,当为金代建。

  晋江双石塔[18]校注[22](第  102  图)福建晋江县双石塔。东塔称镇国  塔,西塔称仁寿塔,均建于南宋理宗朝(公元  1228—1247  年)。两塔均平面  八角形,高五层,全部石构。各层塔身八隅雕出圆柱,上为阑额,柱额之间  为门或窗额及槏柱等。阑额之上出双杪斗拱以承檐,各层腰檐以上为勾栏无  平坐。两塔形制大致相类如此,其唯一显着之区别乃在斗拱:(一)东塔斗  拱计心造,西塔偷心造。(二)东塔上下五层每面均用补间铺作两朵;西塔  下两层用两朵,上三层只有一朵;(三)东塔转角铺作于栌斗两侧,各安附  角斗,自出铺作一缝;西塔则无附角斗。除此而外两塔形制几完全相同。我  国佛塔以砖塔居多,如此双塔者全部石构,雕镌柱额斗拱等模仿木构部分至  为忠实,实可贵之罕见例也。

  玉泉寺铁塔[19]宋代以铁铸塔之风颇盛。现存实例,以湖北当阳玉泉  寺铁塔保存最佳。塔铸于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  1061  年)。虽名为塔,实则  铁铸之幢耳。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第一层之下为须弥座阶基,以上各  层皆有平坐腰檐,均以斗拱承托,各层之门,均以四十五度与其上下层相错  其方向。此外如山东济宁铁塔寺及江苏镇江甘露寺均有宋代铁塔,但皆残破  锈损不全。

  赵县幢[见注  2](第  103  图)宋代建造经幢之风甚盛。盖以镌刻佛经为  主之小型塔也。然亦有形式较近乎柱状者。现存宋代诸幢中,以河北赵县幢

  

  为最大。最下为四方扁大须弥座,次为八角须弥座,其上雕廊屋,每面三间;  再上则为宝山,上立幢柱身,上为宝盖,更上为狮子仰莲座,以承第二层柱  身及宝盖,第三层亦约略相同,更上为八角城墙,雕太子出四门故事。最上  为宝顶。幢确实年代无文献可稽,揆之形制当属北宋初年。唐宋经幢遍布南  北,虽非真正建筑物,亦为富于建筑意味之纪念建筑。明清以后,此风乃渐  杀。

  

  三其它

  

  

  永通桥[20]在河北赵县,俗呼小石桥,盖对赵县隋代大石桥而见称者  也。桥建于金明昌间(公元  1190—1195  年),褒钱而所建。其形状以及结构  方法,与大石桥完全相同,两端撞券亦砌两小券,为空撞券式,其为模仿隋  桥而建,毫无疑义,第其长度仅及大桥之半耳。今桥上石勾栏,雕刻至为精  美,乃明正德间遗物(第  104  图)。

  宜宾墓室[见注  14]校注[21]在四川宜宾县旧州坝宋故城之北。墓室全部石  造,墓室平面长方形,墓门自狭面入,两侧各立四柱,划分三间;柱外两侧  又为'廊',与墓门相对方向,亦立双柱,其下镌小龛如门状。各柱均八角  形,其上镌大斗,阑额,驼峰,补间铺作等。左右两廊之内,每间倚壁立硕  大矮墩,其上承庞大栌斗。柱上阑额当心间者均作月梁形,其下则引次间材  出为绰幕。墓室顶部则作长方形藻井,其上更作菱形池,雕双凤流云纹。此  墓室内部对于建筑各件之应用,颇能得心应手,而非绝对模仿木构者,与欧  洲文艺复兴建筑之应用古典式建筑部分有相似之处,在现已发现之古墓中,  尚属孤例也。就各部细节观之,墓为南宋遗物,殆无可疑。

  

  

  [1]  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

  [2]  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辽观音阁山门考》,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

  [3]  梁思成测绘未刊稿。

  [4]  伊东忠太调查。

  [5]  梁思成、林徽因《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

  [6]  梁思成《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四期。

  [7]  刘敦桢测绘未刊稿。

  [8]  刘敦桢、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三、四期。

  [9]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

  [10]  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

  [11]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三期。

  [12]  梁思成《曲阜孔庙建筑及其修葺计划》,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一期。

  [13]  杨廷宝《汴郑古建筑游览记》,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三期。

  [14]  刘敦桢《西南建筑图录》(未刊稿)。

  [15]  龙非了《开封之铁塔》,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

  [16]  Siren,O.,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Art,Vol.  IV.

  [17]  梁思成《杭州六和塔重修计划》,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

  [18]  Ecke,G.,Strcutural  Features  of  the  Stone  Built  Ting  Pagoda.  Monumenta  Sirica,  Vol1,Fase2.

  [19]  Boersechmann,E.,Chinesische  Architektur.

  

  [20]  梁思成《赵县安济桥》,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

  校注[11]  莫宗江《榆次永寿寺雨华宫》,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二期。  校注[12]  杜仙洲《义县奉国寺调查报告》,见文物  1961  年第  2  期。

  校注[13]  梁思成《记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  校注[14]  现已发现此殿建于金大会十五年(公元  1137  年)。

  校注[15]  解放后发现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建于金皇统三年(公元  1143  年),亦用此种结  构。

  校注[16]  1978  年摩尼殿大修时于阑额斗拱等构件上多处发现有皇佑四年年题记(公元  1052

  年),证明建于此年。

  校注[17]  祁英涛《河北新城开善寺大殿》,见《文物参考资料》1957  年第  10  期。  校注[18]  陈明达《应县木塔》,见文物出版社  1966  年第一版。

  校注[19]  解放后发现福州华林寺大殿建于五代钱弘俶十八年(公元  964  年),馀姚保国寺大殿  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  年),早于三清殿一百余年至二百年。

  校注[20]  刘敦桢《苏州云岩寺塔》,见《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第七期。其考定此塔建于五代  钱弘俶十三年(公元  953  年)。

  校注[21]  莫宗江《宜宾旧州坝白塔宋墓》,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校注[22]  林钊《泉州开元寺石塔》,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