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升迁就学曾国藩 > 第52章 不可思议的战斗 (1)

第52章 不可思议的战斗 (1)

    就在多隆阿率军离开江南跑到陕西去的同时,曾国荃还在率领他那支吉字营向金陵猛冲。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五日,这两万三千湘军已经冲到距金陵城只有四十里的板桥一带了。

    听了这个消息,曾国藩脸都吓白了。

    眼看曾国荃孤军深入,而后面的三路援兵没有一路能跟得上来,眼下的战场态势竟和当年李续宾孤军深入三河镇相仿!也就是说,如果洪秀全和李秀成看出曾国荃这是轻兵冒进胡折腾,完全可能集中强大兵力从几个方向合攻吉字营,要是这样的话,收拾曾老九,就成了“板儿砖拍豆腐”了。

    曾国藩这次是真惊了,赶紧给老九写信,让他的部队原地停止前进!后来想了想又觉得不放心,又给同在吉字营里的小弟弟曾贞干写信,让他盯着曾老九,务必立刻停止前进!

    不光要停止前进,如果形势发展对前线作战不利,吉字营还得赶紧撤退。

    但这曾氏兄弟的脾气很不一样,曾国藩像个文人,曾老九却更像个武夫。进占板桥之后,他根本就没休整,立刻率军向前猛攻,一直推进到金陵城下的雨花台,几乎直逼到城墙根儿底下,这才停止前进,就地筑垒,准备“围城”。

    围城?怎么个围法?

    金陵城那么大,太平军兵力那么多,城里的粮草那么充足,吉字营才两万多人,别说围人家,人家不出来“围”他就不错了。

    要说这个曾国荃是真有意思,他的为人行事,老给人一种“精神不正常”的感觉。可是仔细想来却又发现,他的精神还是正常的。

    首先,曾国荃招兵买马扩充“吉字营”,原本就是为了攻克金陵,然后全体官兵进城抢劫,发一笔大财。这种“浑蛋逻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非常邪恶,但又是具体存在的事实,没有办法。

    其次,曾国荃率这么点儿兵马冒进金陵,在战略上也有他的一番考虑。

    曾国荃认为,现在湘军已经实际掌控了江南四省的兵权,李鸿章、左宗棠两路一进江苏一进浙江,打得很凶,极大地牵制了太平军的兵力,所以忠王李秀成真正能抽调出来援救金陵的兵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攻势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凶猛。而自己屯兵金陵城下,如果真能调动李秀成集中精兵来援,那么江苏的苏州、常州,浙江的杭州等地都将兵力空虚,李鸿章、左宗棠正好可以在他们的战略进攻方向上取得重大战果。

    而一旦李、左两支部队攻克杭州各城,重创太平军,李秀成又肯定会仓促回援,这么一来,不但吉字营之围可以解,而且极大地消耗了太平军的兵力,磨损了他们的锐气,湘军再攻金陵,相对就容易些了。

    只要吉字营在金陵城下撑得住,随着李鸿章、左宗棠两军在江苏、浙江的进展,就会从几个方向对金陵形成战略合围,使之成为孤城一座,最终必被湘军攻克。

    可是如果曾老九的计算不准确,李秀成所部以足够的兵力回援金陵,打得非常凶,吉字营顶不住了,怎么办?

    对这一点曾老九倒看得很开。

    打仗嘛,哪有不冒险不玩儿命的?打输了就死呗。

    面对这么个又浑又不讲理的弟弟,曾国藩是真没办法了。眼看吉字营死也不退兵,老曾只好拉下脸皮去哀求官文:官大总督,您能不能帮帮忙儿,给多隆阿多大人递个话儿,让他别去陕西,先回来拉我弟弟一把?

    有用吗?当然没用。

    官文当年怎么整死李续宾,今天就能怎么整死曾国荃!指望他发善心?你老曾是不是抽了鸦片烟,产生幻觉了……眼看多隆阿是绝不可能回来了,而曾国荃又无论如何不肯退兵。曾国藩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外面忽然又传出谣言,说多隆阿远走陕西,是因为他跟曾氏兄弟不和,被曾国藩给挤对走的!

    这个谣言一出,曾国藩可真慌了神。

    大清朝廷是满洲权贵的朝廷,不是汉官的朝廷,谁是主子谁是奴才,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在这方面曾国藩非常识趣儿,自从创建湘军那天,他就留了这个神,早年一直重用塔齐布,后来塔齐布病死,曾国藩也倒台了,胡林翼爬上来,他和老曾也是一样的心思,所以胡林翼一直重用多隆阿。可现在多隆阿居然被曾氏兄弟“挤走”了!这个谣言要是传到慈禧和恭亲王耳朵里,他们肯定是要多心的。

    要是这些权贵们多了心,他们随便伸出小手指头一杵,曾国藩就得摔个大跟头!

    这可怎么办?

    正在曾国藩又惊又怕又没辙的时候,又传来消息,驻扎江南的湘军部队里暴发了瘟疫!而且各支部队都有疫情,一家伙病倒了很多人!

    听到这个消息,曾国藩眼珠儿一转,有主意了,马上写了一份奏折,说湘军这场大瘟疫来得奇怪,是不是我老曾干了什么坏事儿(比如惹怒了多隆阿大人),所以老天爷在惩罚我?不如请朝廷派一位德高望重的亲贵大臣来江南,跟我一起“会办军务”吧。

    也就是说,曾国藩请求朝廷派个大臣(最好是满洲重臣)来江南统领大军,而他老曾愿意给这位重臣当个助手,帮帮忙儿。

    真的?

    当然不是,这叫拉二胡打喷嚏——弦外有音。曾国藩这么说,只是想探探风头,看朝廷是否还信任他。

    此时朝廷里主事的是慈禧太后。这位太后可精明了,一眼就听出曾国藩的弦外之音。立刻回了道圣旨,告诉老曾:你甭担心,这场瘟疫就算真是上天惩罚,那也是朝廷办事不妥,才会触怒老天爷,所以应该“我们这些人”反思、自责,不关你曾国藩的事。你只管在江南好好带你的兵吧,没事没事……你看,慈禧年轻的时候真不简单。不但通晓事理,聪明透顶,而且说出话来让人这么爱听,听了这么舒服。

    曾国藩这一辈子接的圣旨,还真没有一道能让他打心眼儿里感动的,可这一回,他是真掉了眼泪了。

    老曾这边正感激涕零呢,忽然接到消息:李秀成亲起大兵六十万,会攻雨花台!

    一听这个消息,曾国藩差点儿晕过去。

    2.这样能顶得住吗

    说实话,曾国荃这两万来人在没有任何友军配合的情况下孤军冒进,一路跑到雨花台,这个路数儿实在太邪,所以一开始根本没引起太平军的注意。

    自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以来,清廷两次建立江南、江北大营,迎面围困城池。

    面对如此强敌,太平军守城已经守出经验来了,城防上从没出现过什么漏洞。现在太平军已经攻克了江苏、浙江两省省府,占据了几乎所有重要城市,天京背后全是太平军的根据地,要兵有兵要粮有粮,局面比以前被江南大营围困时强了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对面前这两万多湘军真是没放在心上。

    自从吉字营冲出大胜关,太平军各路人马就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不停地跟吉字营交火。可是刚开始太平军都是从附近的小县城里杀出来,兵力少而分散,根本奈何不了吉字营,都被一一打退。而曾国荃知道自己置身“死地”,危险至极,一点也不敢马虎,趁着太平军还没真正注意他,赶紧就地挖壕筑垒,准备死守。

    别看嘴硬,其实这小子心里也害怕……时间一长,太平军可就注意到曾老九了。

    一天始太平军不知道眼前这帮湘军是什么路数,所以几百人、几千人地过来试探,结果一打一败。后来太平军就不断加强兵力,可是增至万人也拿不下这支湘军,这才留了神。

    直到六月十六日,曾国荃在雨花台外扎营已经一个多月了,太平军才派出一支大部队分袭湘军各营,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火力侦察。八天后,从宁国府方面调来的一支太平军又对吉字营发起一次攻击,结果仍然被击退。到这时,天京城里的洪秀全才开始注意到眼皮底下这支莫名其妙的湘军“小部队”。

    闹了半天,这是湘军的一支主力呀!

    经过考虑,洪秀全觉得对城外的湘军应该慎重对待,于是到江苏去调忠王李秀成。

    这时候李秀成正亲率大军进攻上海,跟江苏巡抚李鸿章的淮军死拼。

    按说这时候淮军成军不久,兵力不足万人,应该比较容易收拾,可实际并非如此。

    李鸿章这个人,是晚清的一代豪杰,太有本事了。到上海没多久,就全面掌握了军、政、财权,搞到了大把的银子。而老李又是个天生的外交家,跟洋人打得火热,从洋枪队队长华尔手里买来大批洋枪洋炮(这些是真正的先进武器,比湘军的枪炮强太多了),有了这些最先进的洋玩意儿,淮军的战斗力成倍增长,结果李秀成在上海外围的战斗打得相当不顺。

    正在这么个时候,洪秀全忽然调李秀成回援天京。李秀成当然不情愿,认为天京城高池深,兵多将广,而且背后全是根据地,根本就不用担心被攻克。不妨拖一段时间,等这边拿下上海再说。

    一看李秀成不肯回援,洪秀全发脾气了。

    自从天京内讧之后,洪秀全性情大变,暴躁专横,疑神疑鬼,对属下越来越凶,控制得越来越严,对李秀成这个“忠王”也并不完全信任。现在眼看李秀成抗命,洪秀全大怒,连下严令,把个李秀成催得像火烧了屁股一样。

    实在没辙,李秀成只好从上海撤兵,然后在自己的根据地进行了一场总动员,调集了十三员猛将,集中起二十万大军(对外号称六十万)回援天京,准备来个铁锤砸核桃,一家伙收拾掉曾国荃。

    同治元年(1862)闰八月二十日,李秀成大军赶到天京城外,东至方山,西到板桥镇,连营数十里,旌旗蔽野,人马如潮,从背后把湘军吉字营一支孤军围在天京城下。

    眼前是巨大无比的金陵城,城里满是太平军的精兵勇将,背后是无边无沿的太平军连营,几十万大军如波翻浪卷,说实话,要是一般人,单是看一眼这个阵势,已经吓得尿裤子了。

    曾国荃还不错,没“尿”,可小脸儿也已然煞白。心说:这次行了,不出意外的话,自己这条小命算是交待了。

    可不管怎么说,总得咬紧牙根拼一场呀。

    八月二十一日一大早,天刚放亮,吉字营阵前阵后,两路太平军同时擂起了战鼓。背后李秀成大营中旗帜如林,吼声震野,数万兵马列成雁翅阵形,从东西两面逼近湘军营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