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李嘉诚的智慧 > 第22章 投资电讯风云再起(1)

第22章 投资电讯风云再起(1)



  李嘉诚1978年在青洲英垅初步投资,第二年年底,长江实业已拥有该公司股数多达39%,就这样他登上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这家公司拥有红冠鹤图的庞大厂址,其平价大量地皮可供长实日后发展之用。这种间接而有效收购大量地皮的方法,比购入地皮更为有利。对此,《天天日报》中有一篇评论文章指出:“首先,被收购的公司可提供合理的经常性利润。第二,被收购公司的大量平价地皮可供日后发展。第三,若重估或出售该平价地皮,可获庞大利润。”

  此后,李嘉诚又进一步作收购香港电灯的准备。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于1889年1月24日注册宣布成立于1890年12月1日开始向港岛供电。创建公司的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港灯是香港的第二大电力集团,第一电力集团是为英籍犹太家族嘉韦理控制下的中华电力集团,它供电的范围是九龙新界。二战之前的时间里,港灯座大,但二战之后,九龙新界人口迅速增多,工厂林立,用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开始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九十余年来,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实行“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长,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是一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说,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就在这一时间里,在海外投资但均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不长时间里就大掷银弹购入了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并以自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资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之中。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这时按兵不动,静观其势,寻找机会。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原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港灯、置地、长实、佳宁等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商的恰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港元高出1港元多的价格(6.3—6.35港元一股的时价),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并到市以9.40港元的价位买入1200万股港灯股证,占股证总发行量的20%。

  置地以出高价31%的条件,顺利地完成了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竟购的传闻化为乌有。佳宁面临着危机,长实对此,只有放其一马。

  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了大量的现金资源,其中还有向银行贷的大笔款项,使他的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中这样说道: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一时出现了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带走了。汇丰一时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为以后作准备了。真是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又一再地衰落下去,香港工商界蒙上了一层凄云惨雾,一时暗无天日。地产市场日渐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卖不出去,地产鳖置得如罩进了铁网之中,无法脱身,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但欠下银团的货款一时不仅光是无法偿还得上,而且光利息一年下来就有一座楼宇的价格了,算下来该如何是好啊!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1983年的财政年度,置地居然出现亏损13亿港元的现象。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总公司怡和拖下了泥潭,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了80%。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向纽璧坚“兴师问罪”,在怡和置地大班宝座上坐了8年之后的纽璧坚黯然下台,在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了这两间公司主席职务,离开了奋战8年的战场。1984年的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了董事职务,彻底结束了他服务了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作为怡和最大的潜在对手李嘉诚,十分关注怡和的变动,那时,在怡和工作的英国人马世民尚未正式加盟长实系和黄,但两人接触频繁,常坐在一起谈论马世民服务过14年的怡和,马世民指出:“怡和高层一直患有怨共症”,这一点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在置地陷入困境之时,马世民积极主张从置地的手中夺得了港灯,在这一点上,两人英雄所见略同。但李嘉诚奉行“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的战略战术,主张以谈判的温和方法购得。李嘉诚与纽璧坚商谈如何收购港灯之事,却遭到了纽璧坚的拒绝。纽璧坚的大班地位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可能。但是他虽明白这些,却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龙仓之后,又失去港灯。而且他也知道,售港灯是迟早的事,只不过在于时间早晚而已。早售了早摔下包袱,除了这么办,不再有两全之计。

  西门·凯瑟克接下了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但与此同时也接下了前任所留下的累累债务。

  西门1942年出生于英国温切斯特市,他与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约翰一样,少年时进入全英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毕业后进入世界名校剑校三一学院。西门不愿念书,他只读了一年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学抬出校门——从此永别全球学子都向往的剑桥大学。

  西门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亲威廉暴跳如雷,认为他是“儒子不可教也。”

  西门的哥哥亨利·林德利在70年代初,曾任3年怡和大班,西门于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职。1982年初,西门到香港,同年出任常务董事。他说服其他董事,频频向纽璧坚发难。西门如愿以偿坐上大班尊位,成为凯瑟克家族出任怡和大班的第五人。

  现在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西门·凯瑟克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位年青时的纨绔弟子了。但是这就能证明他就有能力统治香港的最大洋行吗?有不少的人提出了如此的问题。但是对凯瑟克家族史作过深入研究的黄文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门·凯瑟克在过去多年不足以证明他因此而能够胜任怡和公司首席管理人的职位。不过,事实证明,他虽是贵族出身,却不是外行商家,有能力发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李嘉诚也反复地研读了有关怡和家族及凯瑟克的报道。他已经向怡和表示过欲购港灯的意向,而现在,他则不再作任何有关的表示,他有了足够的耐心与韧性,去等待着看事情的发展。

  1984年,马世民加盟了长实系,李嘉诚委以他和黄董事行政总裁的重任,和黄的业务获得了长远发展,成为了长实系的盈利大户。同一年,西门·凯瑟克出台了“自救及偿还货款”一揽子计划,即出售海外部分资产以及在港的非核心业务。但是统揽怡和地产业务的置地自然是核心业务,置地的旗舰地位无论如何要保住,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债大户。汇丰银行逼债穷追不舍,债台高筑的置地大班西门,不得不断其一指——出售港灯减债。

  要想出售港灯,第一买家的人选自然是李嘉诚一人莫属了,现在财大气粗的李嘉诚有能力和资金出得起一个理想的售价,在这之前,他也曾向前任大班纽璧坚有过这样的表示,当时西门也正好在场,那时他就特别佩服李嘉诚的君子作风。

  可是现在却让西门·凯瑟克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在这一年里,李嘉诚却再也没有任何风吹草动之举,而且也没有丝毫的表示,难道说他早已放弃购买港灯,不想要港灯了吗?但是港灯确产是拥有专利权的企业,不可能会有第二家在港岛与其竞争,盈利确保稳定的。看来,李嘉诚这欲擒故纵的一招,确实有效了,它让西门如坠云里雾里,不知东南西北了。

  西门终于按捺不住了,主动向李嘉诚抛去绣球。第95期《信报月刊》描绘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不过,置地公司的主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派人前往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议转让港灯股权问题,大约16时之后,和黄决定以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34.6%港灯股权,这是中英会谈结束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嘉诚把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给请了来,与他一块具体地商议有关收购的事情。这件事情等到传出来,引起了全港商界的再一次特大轰动。

  “我们不像买古董,没有非买不可的心理。”李嘉诚对新闻界说。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就存着这个意念和没有透彻研究港灯整间公司,试问又怎能在两次会议内达成一项总值达29亿港元的现金交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