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不可不知的佛教故事全集 > 第21章 佛度有缘人(1)

第21章 佛度有缘人(1)

    佛家提倡布施,布施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夕卜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nq夕卜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

    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都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须要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做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法布施,就是度人。经典故事

    佛用他无私的慈悲救助世人,心中却不留一念。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在诵经时,有一强盗手拿利刃进来恐吓道:“把钱拿来。否则这把刀就结束你的性命!”

    禅师头也不回,镇静地说道:“不要打扰我,钱在那边抽屉里,自己去拿。”

    强盗搜刮一空,正要转身时,七里禅师说:“不要全部拿去,留一些我明天要买花果供佛。”

    强盗要离开时,禅师又说道:“收了人家的钱,不说声谢谢就走了吗?”

    后来强盗因其他案子被捕,衙门审问后知道他也偷过禅师的东西。衙门请禅师指认时,禅师说:“此人不是强盗,因为钱是我给他的,记得他已向我谢过了。”

    强盗非常感动,后来服满刑后,特地皈依七里禅师,成为门下弟子。

    七里禅师不在意自身的利益得失,以此无私之心度化强盗,其慈悲心感人肺腑。人生智慧

    真正佛的精神,不是只图意境上的清闲享受,它注重施舍,而不企望回报。法布施让人得智慧,引导人走上觉悟之道,其功德极其深广。

    佛家的慈悲和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同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与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这才是真正的佛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度人如春风化雨

    点石成金

    度人不仅仅是一种教诲、警醒,同时也是一种感染。真正的度人之道,不仅要有语言的点化和开示。也要有行动上的感化和启发。有时候,语言的力量是微薄有限的,在行动中真正表现出佛的境界。会让人在无形中受到佛法的感召,体悟到智慧的真谛。

    教育之道中有一则“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经典故事

    佛陀在度人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慈悲心,他经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度脱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示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世尊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而佛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佛陀这时对比丘说:“您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当比丘听完后,便至诚地向佛陀顶礼忏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因为知道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不畏劳苦、不避污秽的行为感动了比丘,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向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敦促着他修成了正果。人生智慧

    杜甫有诗《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对教育之大道的最佳表达。真正和谐有效的教育,必定是以“以身作则”的观念为基点的,它不会是某种观念、知识、想法的强制传达,也不是让被教育者钻入一个设定好的框架,而是以自身的行动感染人、鼓舞人、启发人,让被教育者发现自己、完成自己、发展自己。最伟大的教育,是无声的,它的力量就像杜甫诗中的春雨,润泽万物,细致无声。教人认识自身宝藏

    点石成金

    有一位得道高僧曾经说过:“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的宝石。”

    人如果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就成功了一半,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点很难做到。

    佛陀或者高僧度人,就是要教人们认清自身的宝藏,告诉他们成佛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修为和领悟。经典故事

    走下坡路的人,并非都是存心堕落的,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对自己的正常发展失去了信心,帮助他们找到信心,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度脱。

    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

    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干大买卖!”

    那男子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

    禅师看他这样,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为著名的禅僧。人生智慧

    在失败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人们往往怨天尤人,觉得世道不公。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人们之所以有此种烦恼,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自身力量的缘故。

    其实,正像故事中所表达的,当你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这个灵魂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只要你需要它、相信它,它就不会离你而去。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无论如何,人都不要走上堕落之道。慈悲的育才之道

    点石成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天赋,在度人的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采取“大锅烩”的方法,应当注意“因材施教”。

    形状奇怪的树根如果按照普通的方法做成木材,不过是废料一根,而如果经根雕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稍加雕琢,便会成为举世无双的工艺精品。一废变一精,便是因材施教的成果。

    佛陀度人,也要分别众生的才智、根基和目前的状况,而不会一概而论。用恰当的方法。真正地度脱众生。才是真正的慈悲。经典故事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也同样。”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