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不可不知的佛教故事全集 > 第35章 经典佛教故事精粹(8)

第35章 经典佛教故事精粹(8)

    守门卫士不敢怠慢,立刻进去禀告国王。心地慈悲的国王果然愿听婆罗门的请求。

    婆罗门慢悠悠地来到国王面前,见过礼后,他说:“大王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苍生无不称赞大王的崇高品德,请大王听听我的要求。我听说大王有求必应,来者不拒。现在,我需要一个人的头以供急用,所以我想请大王将您的头给我吧。”

    国王瞪着吃惊的眼睛,拒绝了。

    “我不知道我的头有什么用处?要我割下自己的头,实在很困难。这样好吗?我给你很多的宝物。”

    那位婆罗门不领国王的好意。国王不得不命令工匠,特地制造一颗七宝的头给他,岂料那位婆罗门还是拒绝接受,再三表示:“我要的是大王的头!”

    到现在为止,国王对任何人都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因此,他悄悄地回到宫里,亲手把自己的头发系在大树上,平静地招呼婆罗门:“来吧。为了不让你失望,你就把我的头割下拿去吧。”

    婆罗门拔出钢刀,正要向国王刺去。树神发现了,即刻伸出一只巨大的手,聚集一股力量,猛抽婆罗门的脸颊。婆罗门被揍得在原地转了好几个圈,双手颤抖,钢刀落地。

    国王正闭着眼睛受死,可等了好半天,还没感觉到刀刃的刺激。他睁大眼睛,惊讶地发现婆罗门倒在了地上,脸颊发肿,嘴角流血。国王伸手探了探婆罗门的鼻息,才知道他已气绝身亡。

    此事很快地传扬了出去,乾夷国人民无不弹冠相庆,连天神也赞扬国王的功德。从此,国内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疾病和蛊患全都消失,牢狱长期不用早已塌毁,连年五谷丰收,国家安定,人民幸福。

    ——据《六度集经》卷一富婆与狐狸

    从前,有一个有钱的女人,家里藏满了金银。有一次,她结识了一个男子,就拿着所有的金、银和华丽的衣衫,跟随这个男子出走了。他们走了几天,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挡住了去路。那个男子就对富女人说:“你把金银、衣物等交给我,我先将它们送到对岸去,然后再游过来接你。”富女人信以为真,爽快地将所有财物都交给了那男子。没想到那男人拿了财物游到对岸后,竟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这个富女人就这样独自留在河边。忽然,她看见一只狐狸在追捕一只老鹰,眼看就要抓获了,狐狸又被游过来的一条鱼吸引住了。于是便放弃了老鹰去追鱼。结果,那老鹰飞走了,鱼也溜掉了。这个女人见了,感到可笑,于是就大声对狐狸说:“你太傻了,想一下子捕捉两只动物,结果什么也没捉到,一场空。”狐狸不客气地回敬了一句:“我傻尚可原谅,但你把财宝白白地送给别人,谁还能比你更傻呢!”

    ——据《旧杂譬喻经》卷上第二十大财童

    古时候,梵授王在波罗奈拥有富饶强大的国家,他有个儿子叫梵授童。

    当时波罗奈有个大商人,菩萨转生为他的儿子,名叫大财童。大财童和梵授童从小在一起玩耍,感情非常好。两人都说,将来如果谁受到别人欺负,另一个人一定要为他报仇。后来,大财童和梵授童又在同—个教师家里学习技艺。梵授王死后,梵授童继承王位,大财童仍然与他交往亲密。在当时波罗奈城里,有一位名妓,美貌绝伦。大财童每天给她一千元,经常与她同享欢乐。

    大财童的父亲死后,大财童子承父业,成为商人。他仍然喜欢到那个妓女那儿去,仍然每天给她一千元,与她共享欢乐。

    大财童每天要去侍奉国王三次。一天黄昏,他又去侍奉国王。由于与国王谈得很投机,谈着谈着,不觉太阳落山,天色已黑。他走出王宫的时候,心想:“现在先回家一趟已经来不及了,我就直接去妓女家吧。”

    于是,他打发随从回家去,独自进入妓女家。妓女见了他,问道:“贵人啊,你带着一千元了吗?”

    “亲爱的,今天时间晚了,我来不及回家拿钱,就直接来了。”

    “那怎么行!你知道我们这儿的规矩的,不给钱,我便不能接待你啊。”

    “亲爱的,通融一次好吗?明天我给你双份,行吗?”

    妓女寻思道:如果我今天开了这个先例,他以后就会经常空手而来,那样,我的收入就减少了。

    于是,她说道:“老爷啊!我们只不过是妓女,不给一千元,就别想跟我作乐,回去取一千元来吧!”

    大财童再三恳求道:“亲爱的,我说话算数,明天给你双份。”

    而这妓女向女仆下令道:“别让这人赖在这儿,瞪着大眼睛瞧我。快揪住他的脖子,赶他出去,把大门关上!”

    女仆照此办理。大财童心想:我已经在她身上化费了无数钱财,而我仅此一次空手而来,她居然就让人揪住我的脖子,赶我出门!女人确实奸诈无耻,忘恩负义!

    他想着想着,心生厌恶,不愿再过这种世俗生活。他发愤道:“我为什么要在世俗生活呢?从今天起,我要出家当苦行者。”

    这样,他没有回家,也没有去见国王,径直出城,进入森林。在恒河岸边,他搭了一间净修屋,出家当苦行者,修炼入定和五神通,以吃树根和野果维持生命。

    国王好几天见不着大财童,向左右问道:“我的朋友哪儿去了?”

    “他去当苦行者了。”国王的随从答道。

    这时,那个妓女的行为已经传遍全城。人们就向国王禀告了这件事,并说道:“大王啊,听说您的朋友无脸回家,进入森林,出家当苦行者去了!”

    国王大怒,立即召来妓女,厉声问道:“听说有一天我的朋友忘带了一千元钱,你就让人揪住他的脖子,赶他出门,这是真的吗?”

    “真的,大王。”妓女胆战心惊地回答。

    “你这恶毒的贱妇!你到我的朋友那儿去把他带回来!你要带不回人来,我就要你的命!听清楚了吗?”

    “是,大王!”

    妓女一见国王怒气冲天,哪敢不答应。她十分害怕,立即乘上车,带上一帮仆人,出城寻找大财童去了。

    他们四处打探大财童的消息,可就是丝毫没有下落。一日,他们正在街上闲逛着,忽然看到一个背影,很像大财童,忙追上去喊道:“喂,大财童,你等等。”

    “你是怎么啦,谁是大财童?我可没什么钱。哼!拿我寻开心吗?”

    这个妓女和随从们一看全傻了眼,认错了人,赶紧道歉,又是点头,又是哈腰。

    经过这次以后,他们再也不敢随意地冲人喊大财童了,不等看清了真面目,决不出声。

    他们就这样找呀找呀,找了三年零六个月,才终于找到了大财童。

    妓女一看见大财童,忙走上前去,行礼恳求道:“尊者啊!我愚昧无知,做错了事。我今后再也不这样了。”

    “好吧,我宽恕你,我不生你的气,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吧。”

    “不,如果您宽恕我,那就请您跟我一起上车回城。到了城里,我把我家里的全部钱财都给你。”

    大财童听了她的话,说道;“现在我不能跟你回去,只有当世界上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我才跟你回去。”说罢,念了一首偈颂:

    恒河无浪似荷塘,杜鹃洁白似贝壳,

    阎浮结出棕榈来,那时我才回城去。

    他念罢,妓女又恳求道:“求求您,我们一起回去吧!”

    他回答道:“我会回去的。”

    “什么时候?”

    “在这个时候。”说罢,又念了一首偈颂给她听:

    若用乌龟毛,织成三重衣,

    隆冬能御寒,我才回城去。

    若用蚊子齿,筑成尖阁楼,

    坚固如磐石,我才回城去。

    若用兔子角,制成凌云梯,

    攀登能摩天,我才回城去。

    老鼠登此梯,取代罗睺魔,

    吞食圆月亮,我才回城去。

    倘若一群蝇,狂饮烈性酒,

    定居火炭上,我才回城去。

    倘若红唇驴,面庞变俊俏,

    能歌又善舞,我才回城去。

    乌鸦猫头鹰,咬耳悄悄语,

    相亲又相爱,我才回城去。

    倘若树影儿,变得更坚硬,

    能挡暴风雨,我才回城去。

    倘若小鸟儿,叼起大雪山,

    翱翔在蓝天,我才回城去。

    倘若小孩儿,拽住大海船,

    牵拉往前行,我才回城去。

    倘若夏天里,梅花儿盛开,

    争奇又斗艳,我才回城去。

    倘若冬天里,月季花盛开,

    美丽又妖娆,我才回城去。

    倘若春天里,菊花儿盛开,

    斗艳且争奇,我才回城去。

    倘若秋天里,海棠花盛开,

    含苞如怒放,我就回城去。

    大财童提出不可能实现的种种条件,念了这么多偈颂。妓女听完,求得了大财童的宽恕,回城如实禀告国王,请求饶命。国王于是同意饶她—命。桑耆沃

    古时候,梵授王在波罗奈城拥有富饶强大的国家。在他的国度里,菩萨转生在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中。

    菩萨长大成人后,在坦叉始罗学会了一切技艺。他的德行超群,成为全波罗奈城名声最大的老师,教授着五百个学生。

    有一个名叫桑耆沃的学生,从菩萨那学会了起死回生的咒语。但是这个学生性情浮躁,他刚学了一部分,还没有掌握解咒的方法便自满起来,不肯再学了。

    一天,桑耆沃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到森林中去捡柴,看见林间地上躺着一只死老虎。桑耆沃便对同学们夸耀道:“嗨!老师教过我起死回生的咒语。我能让这只死老虎重新活过来!”

    “如果你真有这种本领,就使出来让我们看看吧。”说罢,同学们都纷纷爬到树上,从枝叶间探出头来,观看桑耆沃的表演。

    桑耆沃站在死虎身边默念咒语,并用石子投掷死虎。那死虎一下子跳起来,猛地向桑耆沃扑过去,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没等桑耆沃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就命赴黄泉了。桑耆沃一死,咒语失灵了,老虎也马上倒地身亡,两具尸体倒在了一起。

    同学们在树上都惊呆了。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慌忙爬下树,背着柴回来,向老师报告了这件事。同学们一边说,一边为失去了一个伙伴而伤心落泪。

    老师也难过地摇着头,用手拍着学生的肩膀说:

    “孩子们,凡不辨善恶,滥施恩情的人,只会把灾祸引到自己身上来!”

    停了停,老师又说:“我教给桑耆沃起死回生的咒语时,本

    来应一起教给他解咒的方法和行咒的规矩。可他刚学完起死回

    生之咒,就大叫说自己可以去普救众生了,不愿再往下学,结

    果……”

    学生中有人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听了老师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

    “可见,学生中的浮躁是千万要不得的。你们一定要牢记桑耆沃的前车之鉴,以免重蹈他的复辙。”

    说罢,菩萨念了一首偈颂:

    仁慈和善心,施前当三思;

    施于好为善,施于恶惹祸。

    菩萨用这首偈颂向他的学生说法,他的众多弟子都成为德行高尚者。菩萨广行布施,做了许多好事,年岁很高了才死去。

    鹌鹑和捕鸟师

    在很久很久以前,菩萨转生在鹌鹑群中。这只鹌鹑从小就表现得足智多谋,勇猛顽强,长大以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鹌鹑王。他率领着数千只鹌鹑在一片树林中繁衍生息。

    树林附近,有一户专门以捕鸟为业的人家,家中的男子由于精通各种捕鸟的方法,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捕鸟师”。他能根据鸟类的不同生活习性,用不同的方法捕捉它们,尤其是捕捉鹌鹑,几乎没有一次是空手而归的。捕鸟师先把自己伪装起来,然后隐藏在树林后面,学着鹌鹑的叫声,观看鹌鹑的动向。当鹌鹑飞出树林,落在地上寻找食物的时候,他便撒下罗网,拉紧网绳,把鹌鹑套住。回到家中,再一只只从网中抓出来,放入鸟笼,然后,背到集市口卖掉,得些钱财,用来维持家中的生活。

    由于捕鸟师捕捉鹌鹑的方法十分巧妙,所以,尽管鹌鹑王多次告诫眷属子孙们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上捕鸟师的当,但每天仍有大量的鹌鹑被捕获。

    鹌鹑王看到自己的眷属子孙们慢慢地变少了,不由得心急如焚。一天,他把众鹌鹑都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如果像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我们的亲族就会消亡!我们必须想些对策才行。”

    众鹌鹑七嘴八舌的议论:“我们个小势微,捕鸟师又聪明异常,能有什么办法呢?”

    一只经验非常丰富的老鹌鹑说道:“别的倒是能想办法对付,关键是捕鸟师撤下的那张网十分厉害,我们的亲朋好友哪个不是被网罩住,才被捕鸟师抓走,然后卖掉的呢?如果能把网破坏掉,我们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一句话提醒了足智多谋的鹌鹑王,他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夺过捕鸟师的罗网。”

    “什么办法?”众鹌鹑齐声问道。

    鹌鹑王说:“从今天起,我们大家就不要单独行动了,我们要成群结队的在一起。如果捕鸟师把罗网套在我们身上时,大家千万不要慌张,要一齐把头伸出网眼,然后齐心合力地带着罗网朝着一个方向飞,只要飞过树林,我们落到荆棘丛中,把罗网挂在荆棘丛上,我们再从网下钻出来,不就可以逃出捕鸟师撤下的罗网了吗?”

    众鹌鹑听了鹌鹑王的计策,觉得十分有理,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行动。

    第二天,捕鸟师又按照以前的方法,把鹌鹑们诱到地上寻找食物,他从树后撒出罗网,紧拉网绳,套住了许多鹌鹑。

    正当捕鸟师兴高采烈、得意洋洋地准备收网时,鹌鹑们就照昨天鹌鹑王教的计策,齐心合力顶着罗网向上飞,飞过森林,落到荆棘丛中,把罗网丢下,一个个全都飞跑了。

    捕鸟师一时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罗网就被鹌鹑带着飞跑了。他翻山越岭,费了很大的劲,才在荆棘丛中找到了罗网,里面连—个鹌鹑也没有。此时天色已黑,捕鸟师只好空着手,懊丧地回到了家中。

    就这样,捕鸟师连续几天都是空着手,很晚才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不高兴,不免对他大发脾气,说;“你这个懒鬼、赌棍,每天空着双手,这么晚才回家,看你那无精打采,垂头丧气的样子,是不是到什么地方鬼混去了?”

    捕鸟师回答:“我怎么会去鬼混呢?我每日早出晚归都是想尽办法捕捉鹌鹑啊!只是那些鹌鹑们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妻子说:“是那些鹌鹑不吃你的食物了吗?可你每天带走的粮食都没有拿回来呀。”

    捕鸟师说:“谁知这些鹌鹑也能够团结一致,每天我把食物撒在地上的时候,它们仍然照吃不误,只是我把罗网套到他们头上时,它们却齐心协力顶着罗网飞,飞到森林外的荆棘丛中,丢下罗网逃跑了。我还要走很远的路,把网找回来,所以很晚才能回家。”

    妻子说:“捕不到鹌鹑,我们今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呢?”

    捕鸟师却胸有成竹地安慰妻子:“这你放心,它们这种合作精神是不会长久的。只要它们内部发生了争吵,就会众心不齐。那时候,我再将它们一网打尽!”

    说罢,捕鸟师还为妻子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群鸟团结齐心,力量大无比,所以能将我的罗网带上天空。只是这样的事情不会长久,一旦发生纷争,瞬间就会重新落入我的网窝。”

    过了几天,鹌鹑们看到捕鸟师没有什么动静了,就放心大胆地落在地上去寻食,有勇敢一些的,就离开了集体,仨一堆,俩一伙地单独行动了。

    这时,甲鹌鹑在降落地面时,不小心碰了一下乙鹌鹑的头。

    乙鹌鹑发怒地问:“是谁这么不长眼睛,踩在我的头上?”

    甲鹌鹑道歉地说:“是我不小心踩了你,也没有撞坏,有什么了不起的!”

    乙鹌鹑却不依不饶,于是两只鹌鹑就争吵起来。

    乙鹌鹑说:“你以为你的力气大,就可以踩在我的头上,没有我,你能顶着罗网飞吗?”

    甲鹌鹑也反击说:“照你这么说,你能够自己顶着罗网飞喽?”

    两只鹌鹑互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竟你推我搡地动起手来。鹌鹑王看到这种情景,内心十分气愤,心想:亲族间有矛盾,经常发生争吵,是绝对不会有幸福的。众心不齐,就不可能再齐心合力战胜捕鸟师的罗网了。我不能同这样不团结的鹌鹑生活在一起,以免遭受到更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