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契,一本作“刻”。后因以“刻舟求剑”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刻骨崩心】谓仇恨极深。

【刻骨铭心】亦作“刻骨镂心”。喻永志不忘。多用于表达感激之情。语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刻骨镂心】见“刻骨铭心”。

【刻章琢句】修饰琢磨章句。

【刻画无盐】《晋书·周顗传》:“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顗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亦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无盐,齐国丑妇;西施,越国美女。谓以丑比美,比拟不伦不类。

【刻翠裁红】喻极力修饰词藻。

【刻雾裁风】比喻擅长描摹风光。

【刻鹄成鹜】见“刻鹄类鹜”。

【刻鹄类鹜】亦作“刻鹄成鹜”。①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②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课语讹言】多嘴多舌,胡言乱语。

【课嘴撩牙】搬脣弄舌。课,用同“嗑”。

【溘先朝露】谓生命比朝露消失得还快。形容死得过早。

【坑蒙拐骗】见“坑绷拐骗”。

【坑绷拐骗】亦作“坑蒙拐骗”。指以欺骗手段捞取钱财,陷害他人。

【铿金戛玉】形容文词音节铿锵,不同凡响。

【铿金霏玉】见“铿金戛玉”。

【肯堂肯构】《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以作室喻政治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后因以“肯堂肯构”或“肯构肯堂”比喻子能继承父业。

【肯构肯堂】①见“肯堂肯构”。②指营缮房屋。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幸~,得见君子,机缘难再,千载一时,故忍耻相投。”

【孔武有力】勇猛有力。

【孔孟之道】孔子与孟子的学说及主张,指儒家思想。

【孔思周情】见“孔情周思”。

【孔席不㈣】见“孔席不暖”。

【孔席不暖】亦作“孔席不㈣”。谓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处奔走,每至一处,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

【孔情周思】指儒学的思想、情懆。孔,孔子;周,周公。

【恐后争先】同“争先恐后”。

【控名责实】引名以求实。

【抠心挖血】犹言抠心挖肚。

【抠心挖肚】犹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口口相传】口头传布或传授。

【口口声声】①形容不住地陈说、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②谓不住地说话或歌唱。

【口不二价】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口不择言】情急时说话不能选用恰当的言词。亦指说话随便。

【口不应心】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口中雌黄】谓随口更改言论不当处,如用雌黄蘸笔,涂改错字。

【口耳之学】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谓只是耳听口说的学习。后用以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

【口耳相承】谓接受传闻。

【口耳相传】口说耳听,递相传授。

【口似悬河】见“口若悬河”。

【口血未乾】古人歃血为盟,结盟者以牲血涂口以示诚信。因谓定盟未久为“口血未乾”。

【口如悬河】见“口若悬河”。

【口呆目钝】见“口呆目瞪”。

【口呆目瞪】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口含天宪】谓言出即为法令。形容把持国政,有生杀予夺之权。天宪,指朝廷法令。

【口角生风】比喻说话流利。

【口角春风】①谓言谈如春风吹拂万物,能助之生长。喻指为人美言,助成其事。②形容能说会道。

【口角风情】口头表示的情爱。

【口快心直】有话就说,性情直爽。

【口若悬河】亦作“口如悬河”。亦作“口似悬河”。说话象河水下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口直心快】想什么便说什么。

【口服心服】不仅口头表示信服,内心也信服。

【口沸目赤】谓口沫横飞,眼睛发红。形容人情绪激动,声色俱厉的神态。

【口是心苗】犹言为心声。

【口是心非】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

【口乾舌焦】见“口燥脣乾”。

【口乾舌燥】见“口燥脣乾”。

【口无择言】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口碑载道】形容群众到处称颂。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口诛笔伐】用言语或文字宣布、声讨敌对者的罪行。也用于谴责坏人坏事。

【口轻舌薄】形容说话刻薄。

【口衔天宪】见“口含天宪”。

【口说无凭】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口诵心惟】见“口诵心维”。

【口诵心维】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口蜜腹剑】《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因以“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心毒。

【口坠天花】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於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薰於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

【口谐辞给】谓言辞诙谐敏捷。

【口壅若川】《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口燥脣乾】亦作“口乾舌燥”。亦作“口乾舌焦”。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

【叩心泣血】形容悲痛之极。

【叩源推委】追究其根源。

【扣人心弦】激动人的心灵。

【扣壶长吟】晋王敦常于酒后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句,并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见《晋书·王敦传》。后因以“扣壶长吟”为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的典故。

【扣楫中流】犹中流击楫。

【扣槃扪烛】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后因以“扣槃扪烛”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扣槃扪籥】见“扣槃扪烛”。

【枯木生花】①《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载太祖赦廙弟伟“坐诛”之罪,廙上疏谢曰:“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於寒灰之上,生华於已枯之木。”后因以“枯木生花”喻绝处逢生。②禅宗谓息绝妄想、别有所悟之境。

【枯木朽株】①枯树烂桩。②比喻老朽无能之人。

【枯木再生】比喻濒临绝境又重获生机。

【枯木死灰】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后以“枯木死灰”形容心不为外物所动。

【枯木发荣】枯萎的树木恢复生机。比喻衰亡的事物重获新生。

【枯本竭源】谓损害事物的根基。

【枯朽之馀】谓衰病残年。

【枯形灰心】《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后因以“枯形灰心”形容身心寂静。

【枯枝再春】见“枯木再生”。

【枯枿朽株】枯朽的枝干。形容事物死气沉沉。

【枯骨之馀】谓将死之人。

【枯骨生肉】犹言起死回生。

【枯株朽木】喻无用之人。

【枯鱼之肆】干鱼店。《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后因以为典,喻困境、绝境。

【枯鱼病鹤】比喻处境穷困之士。

【枯鱼衔索】把干鱼串在绳索上(以待食)。比喻存日不多。

【枯蓬断草】干枯、断折的蓬草。因易随风飘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踪难定。

【枯杨生稊】枯老的杨树复生嫩芽。比喻老夫娶少妻。

【枯脑焦心】谓竭尽心力。

【枯树逢春】已枯之树又重获生机。喻绝境逢生。

【枯体灰心】见“枯形灰心”。

【哭笑不得】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

【刳心雕肾】犹言刻骨铭心。表示强烈的情感。

【刳形去皮】谓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

【刳肝沥胆】犹言披肝沥胆。喻竭诚相见。

【刳胎杀夭】同“刳胎焚夭”。

【刳胎焚夭】剖挖母胎,残害幼体。谓凶残不义。

【刳脂剔膏】喻残酷地剥削。

【刳精鉥心】极言用心劳苦。

【刳精呕血】见“刳精鉥心”。

【夸大其词】指说话、写文章时用语夸张,超过事实。

【夸大其辞】见“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