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后用以比喻身外之物,不加重视。亦比喻事物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

【烟销灰灭】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

【烟霏雨散】形容众多。  

【烟霏雾集】形容众多。

【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烟霞痼疾】谓酷爱山水成癖。

【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

【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淹淹一息】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

【淹会贯通】犹融会贯通。

【湮没无闻】埋没,无人知道。

【嫣红姹紫】指花色娇艳,亦指娇艳的花。

【嫣然一笑】形容娇媚的微笑。

【延年益寿】延长寿命,增加岁数。

【延津之合】见“延津剑合”。

【延津剑合】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以“延津剑合”或“延津之合”比喻因缘会合。  

【延颈企踵】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

【延颈跂踵】见“延颈企踵”。

【延颈举踵】同“延颈企踵”。

【严刑峻制】犹言严刑峻法。

【严刑峻法】严厉的刑法。亦指施行严厉的刑法。

【严阵以待】亦作“严陈以待”。谓以严整的阵势,等待着敌人进犯,予以打击。

【严气正性】谓气性刚正严肃。

【严家饿隶】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严陈以待】见“严阵以待”。

【严丝合缝】指缝隙密合。形容非常严密。  

【严惩不贷】严加惩办,不予宽容。

【言十妄九】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言人人殊】各人说的都不一样。形容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言三语四】犹言说三道四。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说明。

【言之有物】说话或写文章有实际内容,不空洞。语本《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言之有故】所说的话有根据。

【言之有理】所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成理】话讲得合乎道理。

【言之过甚】话说得太过头了。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亦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见“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见“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明·无名氏《三化邯郸》二折:“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良药苦口,信有之矣。”

【言之凿凿】说得非常确实。

【言不二价】见“言无二价”。

【言不及行】谓言行不一。

【言不及义】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言不由中】见“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谓说话不是出于内心,心口不一。语本《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言不逮意】见“言不达意”。

【言不达意】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言不尽意】①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②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

【言不顾行】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言中事隐】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言文行远】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言方行圆】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言外之味】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言外之意】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

【言必有中】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言必有物】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言必有据】所言必有根据。

【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言出法随】谓法令一经宣布,就严格执行。多用于布告。

【言出祸从】话刚出口,祸患就降临头上。

【言出祸随】见“言出祸从”。

【言而不信】见“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说话守信用。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而无信】亦作“言而不信”。说话不讲信用。

【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抱一】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若一】见“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见“言行相符”。

【言行相顾】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计从】同“言听计从”。

【言多必失】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语本《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言多伤行】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多伤幸】见“言多伤行”。

【言多伤倖】见“言多伤行”。

【言芳行洁】谓言行高洁。

【言近旨远】亦作“言近指远”。语言浅近而涵义深远。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奭疏:“言辞之近而指意已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言近指远】见“言近旨远”。  

【言近意远】同“言近旨远”。

【言者不知】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慧。

【言者弗知】见“言者不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见“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言若悬河】见“言类悬河”。

【言来语去】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言和意顺】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言是人非】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言信行果】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约旨远】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言笑不苟】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  

【言笑自如】见“言笑自若”。

【言笑自若】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言笑晏晏】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言高语低】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言过其实】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世多指说话夸张失实。

【言从计行】见“言行计从”。

【言从计纳】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言从计听】见“言听计从”。

【言清行浊】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言扬行举】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言无二价】谓货价说一不二。语本《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於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馀年。”

【言无不尽】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言无伦次】语言杂乱无章。

【言为心声】言语是表示心意的声音。语本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言犹在耳】说的话还在耳边响。谓记忆犹新或说过不久。  

【言发祸随】同“言出祸从”。

【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言传身教】谓一面用言语进行传授,一面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行起模范作用。

【言语妙天下】谓言语之精妙为天下人所不及。极言文辞之隽永优美。

【言语道断】①佛教语。谓无上妙谛,非言语所可表达。②谓无处可说话。

【言语路绝】犹言言语道断。

【言论风生】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言谈举止】谈吐和动作。

【言简意深】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言简意赅】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言简意该】见“言简意赅”。  

【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言归于好】谓相好如初。言,助词。

【言归正传】把话头转到正题上来。原为旧小说、话本中常用的套语。

【言归和好】同“言归于好”。

【言颠语倒】说话颠三倒四。

【言类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言听行从】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言听事行】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言听计用】同“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