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毛泽东传 > 毛泽东传注释

毛泽东传注释

    第四章  组织(1921—1927)

    [1]《工人日报》,1959-04-20。

    [2]作者将文章弄混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为李维汉和李达。———译注

    [3]Mao  Ji,I,pp.81ff;Road,2,p.89.

    [4]Li  Jui,p.173.

    [5]毛泽东自己讲授中国古代史,他认为了解中国的过去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毛泽东灵活地为学校挣钱的情况,见Shaffer,p.100.

    [6]“毛主席在安源”,载《解放军文艺》,1968(6)。

    [7]顺便说,这幅油画的复制品1969年在梵蒂冈展出,标题是:“年轻的中国传教士”。见韩素音:《早晨的洪流》,95页。

    [8]CB,900,p.25.

    [9]毛泽东与刘少奇关系的变化见彭树奇(音译):《明报月刊》,香港,1968(12)。毛泽东在安源的活动见石城(音译):《中国》,香港,1968(9)。

    [10]《解放军文艺》,1968-03-25,《中国大陆杂志概览》,621号。

    [11]CQ  45,p.103.

    [12]在湖南自治的问题上,毛泽东曾与《大公报》的编辑们联合在一起,见Shaffer,p.248.

    [13]CB,900,p.25.

    [14]Smedley,Battle  Hymn,p.44.

    [15]H.Isaacs  in  CQ  45,p.104.

    [16]《解放军文艺》,1968-03-25,《中国大陆杂志概览》,621号。

    [17]Li  Jui,pp.270,266.

    [18]RS,p.159.

    [19]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07页。

    [20]张国焘反对与国民党合作。陈独秀教授则赞成,他认为中国还没有作好革命的准备。

    [21]SS’s  Mao,p.73;  CQ  142,pp.446ff.

    [22]蒋介石的夫人在其所著的《与鲍罗廷的谈话》(1977)中,证明了鲍罗廷与基顿的关系,4页。

    [23]鲍罗廷说他发现毛泽东“非常自信”。Mao  Tse-tung  by  O.Vladimirov  and  V.Ryazantsev,Moscow,p.47.

    [24]V.V.Vishnyakova-Akimova’s  Two  Years  in  Revolutionary  China,pp.228ff.其中谈到胡志明及其他常与鲍罗廷来往的人。

    [25]《毛泽东思想万岁》,1964-10-20,1969。

    [26]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回忆录),第一卷,342页。

    [27]据《毛泽东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记载,毛泽东1924年没有去过香港。———译注

    [28]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回忆录),第一卷,380页。

    [29]RS,p.159.

    [30]毛泽东还拿出不少的钱给孩子办教育,见刘大文(音译):《新华日报》,1945-09-08。

    [31]《中国文学》,1978(9)。

    [32]Vishnyakova-Akimova,p.163.

    [33]Mao  Ji,I,p.247.

    [34]《毛泽东诗词》,北京,1976。

    [35]Mao  Ji,I,p.151.

    [36]作者此说有误。毛泽东不仅在《政治周报》撰文激烈抨击“北京右派”,而且还提议将其开除出国民党。———译注

    [37]关于周恩来的背景材料,见司马长丰(音译):《毛泽东与周恩来》,序言及2~3页。

    [38]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19页。

    [39]SS’s  Mao,p.91.

    [40]《分析》一文,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民族革命……》一文,收录于Mao  Ji,I,p.175.另外,施拉姆在其即将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第12卷和第13卷中所作的精辟分析,也给我以启发。

    [41]因为北京掩盖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的内容,所以我较为详尽地引用毛泽东的原文,该文最终收入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42]上述毛泽东的话出处均见Mao  Ji,I,p.207.

    [43]1973年作者访问过毛泽东在武汉住过的地方,见到一些资料。

    [44]《毛泽东诗词》,北京,1976。

    [45]蒋永清(音译):《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291页。

    [46]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62页。

    [47]秋季被认为是最适于起义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农民要交纳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再说秋收以后也比较空闲。

    [48]RS,p.165.

    [49]SS’s  Mao,p.121.

    [50]Schram  in  CQ  18,p.64;另见司马长丰:《毛泽东与周恩来》,10页。

    [51]应是浏阳。另,毛泽东的被捕是在起义发动之前而不是之后,并且是用贿赂团丁的方法脱身的。———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