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老大爷说:“没。”首长问:“那你们耕地靠什么呀?”老大爷说:“俺们就靠个牛!”首长又问:“通电了没有啊?”老大爷说:“没。”首长问:“那晚上照明用什么?”老大爷说:“俺们就靠油!”首长继而又问:“晚上还有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啊?”老大爷说:“没。”首长问:“那你们晚上干什么呀?”老大爷四顾众人,口气铁硬地说:“俺就靠个毬!”

邓一群事实上对这些情况很熟悉。这个乡的情况与他老家那个乡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农村生活就是这样。他在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曾经对这些司空见惯。然而当他现在跳出来,从省城的高度,从省委扶贫工作组一个组员的高度,再审视这样的生活,还是从内心有了震撼。他充分感到村民们的麻木。他们自己感觉不到悲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也许,他们中有一些人想过这样的问题,但他们却认命了。他们发现自己无力去改变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人认为命该如此。所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邓一群从一本传记里看到,说毛泽东当年在了解了农村的贫瘠后,难过得流下了泪。于是这位伟人提出了要消灭城乡间的剪刀差。中国的农村问题,实际上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邓一群想:城市里的工人失业了,依然还可以领取最低的生活保证金,而农民呢?

邓一群庆幸自己不仅从农村出来了,而且成了一名国家干部,还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处级领导。看着那些农民苦难的生活,他不能不庆幸。

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这些农民实际上的负担很重,一年下来,辛辛苦苦,除掉上缴(这上缴的部分,有国家的,有县里的,还有乡里的,林林总总,名目繁多),差不多不剩什么钱。有的甚至连上缴都交不起。缴不起怎么办?乡里自有对付的办法,那就是扒房子,运粮食。乡村的领导普遍说,现在农村工作难做。而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度也越来越差。

第161节:第十一章(15)

苗组长抽烟,一个劲地抽,抽得很凶。他的心情看上去很沉重,看到这个样子,他这个做扶贫工作组组长的,不能不感到压力。他说想不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还有这么穷的地方,他们来,一定要做点实事。邓一群听了,自然也有同感。大道理不说,这趟下来,要是做出成绩,他解决正处级的问题,就会容易得多。他相信,有苗得康,他的扶贫担子要轻不少。扶贫就是给钱。有苗得康带头,向省里要钱要好要些,他想。苗得康心理上有压力,他是领导,他要做出成绩来。

邓一群和苗得康聊了很多东西,发现这个人头脑里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与众不同。他骨子里忧国忧民。他身上还是很知识分子的。他问邓一群怎么办,邓一群说,这里的自然条件不算差,可以先想办法解决交通问题,然后再根据当地的情况,发展点养殖业什么的。老苗默默的,不置可否。“要想富,先修路。”差不多也是句老话了。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一年时间,能够让这里的老百姓脱贫吗?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苗得康和邓一群先是会同乡党委班子开了个小会,研究如何脱贫。党委会上,乡里的领导在说了一大堆困难后,最后的结论,还是要钱。他们认为只有有了钱,才能办事情。邓一群看得出,苗得康对这次会议非常失望。但他表面上却什么表示也没有,只是号召大家能够团结鼓劲,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大胆实践,努力把乡里的经济搞上去。这样的套话,他也是不得不说。

三天后,乡里又召开了乡机关全体干部大会。苗得康本来是想再听听机关干部的意见,谁知那些人更是谈不出什么道道来。他们也就慢慢有些明白了,这些人也是得过且过,反正吃着共产党的粮食,拿着共产党的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村民们再穷,他们的工资还是有保障的。他们不会去考虑脱贫的事。

一个星期后,苗组长让乡里召开村组干部大会,把他们集中起来,听他们的意见,半天下来,真所谓“七个和尚,八样腔调”。但老苗和邓一群心里还是有了点谱,至少感到他们对这里的情况了解得更透彻了。

老苗事后对邓一群说:这里的样子,一定要改一改了。

[73]

要改,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邓一群知道老苗想从一点一滴抓起。

邓一群继续跟着苗得康每天往村里跑,研究发展经济的对策。

肖如玉给他打电话,说家里一切都好。

她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他说可能要过一阵子。她问他乡下条件怎么样,他说还行。他不想告诉她实际情况,告诉她也无益,何必让她牵挂呢。他想。他说他们虽然在乡里工作,但平时经常回县城,回到县城就住在县委招待所,条件还是不错的。他说他很想儿子。她说想儿子就回来。他说现在工作忙得很,可能要过一阵子才行。她说你要注意身体。他说,会的。

邓一群想:其实她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女人啊!

他真的有点想家了,特别因为远离机关,心里感觉自己被排斥在权力之外了。他知道,机关里的一些人对他下来,心里并不服气。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会排斥他,只是他们现在做不到而已。

一个人成功了,无形中,那些没有得到成功的人,就成了你的敌人。这是一个真实的现实。虽然有龚厅长“罩着”他,但是自己还是一定要小心,防止各种各样的黑枪。现在,虽然在乡下扶贫,但一定要及时地掌握厅里的动态,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保证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受挫折,才能保证他一步步地向上发展。他要牢牢地抓住每一个机遇。

第162节:第十二章(1)

第十二章

[74]

乡下和城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邓一群就在这两个极端的连接点。

在心理上,他感受很深。

下乡的最初那段日子,邓一群真的很想家,很想念城里的生活。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度反差,让他有点忍受不了。

第一次回城的时候,与下乡时相隔才不过一个月。他回来的时候是个晚上。他看见了满城的灯火,心情特别地激动。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切都是自己所熟悉的。宽阔的大道,路两边高大而茂盛的法国梧桐。到处是林立的高楼。这些年来,陵州的变化是很大的,城市在一天天地变高。繁华的城市,美丽的城市。到处是漂亮干净的人们。他们衣着整齐而时髦。他们都是自由的人。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区别是如此明显。城市的人们是多么干净啊!

城市给他的感觉很好。全然不像在乡下。在那个沟墩乡,除了工作之外,他找不到一个可以消遣的地方。很多时候,他或是陪着苗组长,或是一个人在晚饭后,在运河堤上散步。乡下很宁静。太阳把运河的水映得红红的,堤上那些柳树细长的柳枝在风里轻轻地摇摆着。鸭子还在河里觅食。乡广播站的高音喇叭里放着音乐或转播中央台的《  新闻联播  》。街上的一些孩子在快乐地追逐、打闹。一些人在看着他。他能看得出目光里的敬羡。偶尔他也能看到一些年轻的姑娘,其中有的长得很不错,让他小动了一下心思。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喜欢的,他在心里说。随着太阳的渐渐西沉,他快乐的感觉也就越来越少,越来越黯淡,等到太阳完全落下以后,他就要回到宿舍里去。宿舍里只有一台旧的黑白电视,是书记老焦叫人给他搞来的,但是搞来比没有还难受,因为那仅仅是个摆设,什么频道也看不清。即使如此,他也并不到苗得康那里去看。他不习惯看别人的东西。回到宿舍他就黑了灯睡觉。很多时候睡不着,他就想着自己的过去,想着在城里时候的生活。

到处是灯红酒绿。

回城里是来跑资金的。苗得康让乡里的书记焦作安陪他一起来,去农林厅、水利厅、财政厅要钱。为了节约路费,乡里拉了一车鱼,想到城里的集市上卖掉。车子进入市里,焦作安让邓一群赶紧回家,说有事明天再说。邓一群也就没有客气,直接打了辆车回家。一家人看到他非常高兴。他是事先没有通知,突然回来的。邓一群那时感觉还是回来好。家里有一种温暖。他看到了儿子,感觉都有点生疏了。儿子看到他,也的确有点怔怔的,好半天才恢复了对他的感觉。肖如玉看到他格外高兴,她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尽管经常在一起的时候,她对他有不少不满,但由于分别这么长时间,她也的确感到需要他。女人对男人是有依恋的。男人对女人有的却是渴望。这是男女的不同。下乡这么长时间,邓一群过的是一种非常枯燥的生活。

没有女人,没有性。邓一群必须同乡下的那些人保持一种距离。这种距离是必须的。如果说他还和别的什么女性打过交道的话,那唯一的一位可能就是陈小青了。陈小青还在县委宣传部。作为一个女同志,这些年,她是一事无成。很多女同志都是如此。最大的成就就是生了一个孩子。当然,是女人都会生孩子。所以,这里面没有文化上造成的差别。她是听说他到县里扶贫后主动来找他的。对他的这次回来,陈小青显得非常高兴。她想不到他会这样出息。

他们见面是在一个晚上,在县委招待所里。扶贫小组开过碰头会后。他看到陈小青已经是妇人相了,眼角处有了明显的皱纹。她的脸比过去苍白,身材更瘦了。她是不该这个样子啊。见面的欢快之后,她说话间流露出对现实生活深深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