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 第354章

第354章



这些士兵来自靖远军,自从举义后,燕王就把他们当近卫看待,蒙古汉子讲义气,朱棣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会以性命回报。他们听不懂汉语,陈亨用蒙古话告诉大伙有人要对燕王不利,立刻让这些草原汉子动了真怒。随时准备冲进人群,将吵得最大声者拉出来撕碎。

“姚和尚,你狠,给老子安排营帐休息。准备一份酒肉,老子不敢挣这份功劳,就祝诸位大人公侯万代。”王正推开身边的朵颜士兵,大步向帐篷口走去。大将张玉嘴角动了动。叹了口气,跟在了王正浩身后。

陈亨拍拍手,冲着帐外吩咐,“给两位大人安排酒席,”几个亲兵应声而入,围住张、王二人和他们的贴身侍卫,“护送”着他们向不远处一个偏帐走去。

两个参谋打扮的军官彼此看了看对方,低着头走到了帐篷口。

“熊包!”姚广孝低声骂了一句,安排了帐篷将他们软禁起来。

陆续有人退出,全部被姚、陈等首发者事先安排的士兵领走软禁。大部分与会者选择了留下,一个沙盘地图被幕僚们抬进帐篷,借着窗口透来的日光,姚广孝和陈亨指点头,在地图上划出武安国此行必经路线。

“武安国要在沿途与他那些支持者碰头,拉拢各地工厂商会的领军人物,行进速度不会太快,并且只会走水泥大路。据消息,他昨天刚到定州,今天肯定会在那里逗留,明日,大沙河是他的必经之路……”姚广孝信心实足的说出具体行动方案,参照震北军习惯,与会者根据各自了解的情况对方案的实施细节进行补充,从可行性和可靠性两方面完善这个计划。

守在门口的朵颜士兵们听不大懂大伙在议论什么,看姚大师和陈大将军运筹帷幄的样子,佩服的想:“这些汉人行事谨慎,一个小小的地图都弄得这么认真,难怪当年大伙会败在他们手上。”

将计划议论补充完整,姚广孝请众人在上面签上字,交到了陈亨手里。大将军陈亨冲大伙抱了抱拳。转身走出了帐篷。

“我等今天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姚广孝数着念珠,在帐篷口目送陈亨策马远去,口中念念叨叨,不知念得是哪家佛经。

《明》第三卷国难第十一章天问(八)

一场透雨过后,卫河登时改变的模样。油油的绿色冲破铅灰色岸,如同天地间一支巨笔抹就一般,挥酒道劲,直冲大海。

岸边巨型水车的多级车轮在河水推动下,吱吱呀呀的加快了速度。虽然很不情愿,却奈何不了这奔腾的潮流。水车另一端连接着一级级齿轮和钢轴,带动两岸工厂里的重型设备,将各种钢料打磨成型,淬火,再由泊在码头上的运输船拉走。运到更远处的工厂里。装在火铳、巨炮和战舰上。

“加把劲,这批货今晚要做完,老板昨天刚接了个新单儿,大伙不愁没活干……”工头的指挥声带着笑意,从岸边的工厂里穿出来,沿着河流飘向远方。

“那是,咱们厂,毕竟是老字号。”伙计们大声答应着,加快了手上的动作频率。天津在二十年前还是个小鱼村。建城时间短,城里百姓多是从蓟州、永平、梁城等地招募过来的工人和卖了土地转向新行业的工厂主,这些人性格爽朗,喜好炫耀。哪个厂里边有活干,巴不得让全城的人都知道。加上工厂都守着在河边,靠河水的动力做活。哪家烟囱冒了烟,哪家厂房传出笑声,彼此都清清楚楚。那笑声是最响亮的。肯定是生意最好的。能从开春笑到河水结冰的工厂。老板第二年肯定会加盖厂房。招募人手。相反,一年中无声无息的工厂,也许第二年老板就要曲尊到别人家做伙计,厂里的工人们就是另寻东家。

自从洪武十二年后,卫河两岸人家的生活就变了。这里不再是个无名小鱼村。而是朝廷的战舰和火炮制造基地——天津。城里的工厂,有一半与军械制造业有关联。特别是城北头的陈记。从北平搬迁过来时,头上就“顶着”圣旨,二十几年下来。陈记早就成了天津第一天商号。陈记老板陈星,也成了天津众商家的领军人物。跺一跺脚地面乱颤。整个天津城的工厂店铺都唯其马首是瞻。

傍晚,老陈星晃着圆圆的身躯,慢慢的蹭下马车。一个跟班伸手相搀,被他一把推开了。人老了,难免脾气有些古怪。小跟班一吐舌头,屁颠屁颠跑到前边去开大门,没等他跑到门边上。朱红色的府门吱呀一下打开,少东家陈青岩大步走下台阶。搀扶住陈星的胳膊。

“爹,您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都督衙门里没有事情吗?”边向院子里走,陈青岩边问。天津举义后,陈星被公众推举为大都督。眼下虽然战线已经远离天津。但身为天津商团的首领和天津的最高军政长官。陈星的所承受的压力一点没减少。做儿子的有心替父亲分担些。又实在帮不上忙,只好每天早早回来等在家里。陪父亲说说话。也算尽到了孝心。

“今天没什么事,爵士会那帮家伙又在吵架。我听着烦,回家歇歇。”老陈星疲惫的笑了笑,把胳膊搭在儿子的肩膀上。慢慢走进了院子。

这不是实话。从父亲的表情上,陈青岩就知道父亲心里有事,特别是近几天来。在武伯伯的战舰靠岸后,细心的青岩明显的发现父亲憔悴了下去,两鬓的白发更多,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刻。

每当陈青岩看着老父疲惫的面孔,他的心里就发酸。当年北平火药局被炸,母亲受惊吓过度,很快病故。父亲从此一个人支撑着整个家族,一步步走到现在。家族事业越干越大。父亲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姐姐出嫁后,他身边几乎连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自己所学。与父亲的观点又往往和不来。出了点子,往往惹父亲不快。

大门在父子二人的身后吱呀一声关闭。陈青岩搀扶着父亲穿过爬满青藤的回廊穿进书房,他看到陈星鬓角上的汗水,但现在北方的天气还没有热到主具出汗的地步。况且陈星今天穿得也不多。

“爹,出什么事情了。”陈青岩将老父扶到椅子上坐好,接过仆人打来的洗脸水,亲自润湿再拧干一块毛巾,放到陈星的手上。

“保皇党的人和立宪派的人在爵士会里吵起来了。”陈星抓起毛巾放在脸上。话语显得有气无力。仆人听到父子之间说悄悄话。赶紧退了出去,顺手将房门小心翼翼的掩好。

“那您跟着生什么气啊,他们不是天天吵架吗?这又不是第一次。吵完了。还不是该干嘛干嘛,有了买卖交往,彼此还热乎的跟亲哥俩儿似的。”陈青岩笑着安慰了老父一句。他内心里倾向立宪派,但知道父亲更倾向于保皇党的主张。以陈家现在的地位。也的确应该保皇。这不仅仅是因为朱棣当了皇上,陈家就是皇亲国戚这么简单。而是天津商团的产业决定了保皇对他们更有利。陈家是做火药和军械起家,天津商团有一半以上和军火生产有关联。一个喜欢开疆拓土的皇帝和一个决策迅速的朝廷比一个为军费多少吵上三个月的爵士会,哪个会购买更多的火器,不用想,大伙也能知道。

“没那么简单。岩儿,去后院祠堂里,将香案上的那个黑盒子拿出来。”陈星无力的摇摇头,低声吩咐。

“嗯。”陈青岩答应着。转身出门。一会儿,屋子里就又响起了年青人特有的脚步声。一个黑漆金锁的盒子被摆到了陈星面前的桌案上。这个盒子的钥匙只有陈星有。陈青岩从来没有打开过这个盒子。

盒子被陈星颤抖着手打开,里边是一叠宝钞。陈青岩吃惊的看着父亲将宝钞取出来。一张张的摆在书案上,仿佛这些已经作废了的宝钞是什么稀世珍宝一般。

这是当年移民时官府给的宝钞。被武侯用银子买走了。后来陈家做烟花东山再起。父亲又用银子将宝钞赎了回来。陈青岩听姐姐青黛说起过宝钞的故事,那次移民,每一张宝钞都代表着一条人命。如果不是武安国及时用现银兑换了宝钞。陈家老小可能就永远倒在北平的寒风里。

“爹,这些宝钞,你又想当年的事了。”陈青岩叹了口气,话语里充满了对父亲的同情与理解。如今恩人武公和姐夫朱棣成了对立面。作为天津商团的领袖,陈星的确很难做出抉择。

“是啊。当年如果没有你武伯伯,咱们一家就没命了。”陈星忧郁的说了一句。随后补充道:“爹当年曾经立誓,此生武公差我风里火里,绝对不皱一下眉头!”

原来如此,原来父亲为当年的誓言难过。做生意的人讲究信誉,说出的话轻易不会反悔。陈青岩理解的点头,低声问道:“武伯伯这次来天津,跟您提要求了吗?”

“没有,”陈星摇摇头,从儿子的话语中,听出了一丝狡猾的味道。武安国没提要求,陈星自然可以按照自己想做的去做。这是一条很好的逃避理由。苦笑了一声。陈星又摇了摇头。低声问道:“青岩。你知道爹为什么不帮武公吗?”

“为了姐姐和生意呗。那还用问?”陈青岩利落的答了一句,如今他也是商团的重要人物,这点小问题,难不倒他。眼下对陈家最有利的事情,就是两不帮忙,等到武安国与朱棣之间的明争暗斗见了分晓,再决定下一步动作。

“不全是如此啊。”陈星茫然的叹息道。沉重的呼吸将桌子上的宝钞吹落了一地。“爹不帮武公。其实也是因为武公从来不提什么要求,他这个清高的样子,怎能成大事。自古以来成大事的,那一个不是心黑手狠。他可以无欲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