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第11章

第11章



如今这5块保存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

几十年如一日地怀念着一个人,其用情之真、之深,令人慨叹。如果孝贤皇后地下有知,也该感到满足和幸福吧。

孝贤皇后个人小档案

姓氏:富察氏出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二日

属相:龙父亲:李荣保

丈夫:乾隆帝弘历子女:2子2女

成婚: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立为皇后:乾隆二年(1735)八月二十日

最得意:立为中宫皇后最痛心:连失两子

卒年: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享年:37岁

一日亥时

入葬:乾隆十七年(1752)陵寝:裕陵

十月二十七日

谥号: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

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满学会编《清代帝王后妃传》(上),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

(3)刘桂林著《乾隆孝贤皇后死因之谜及丧葬余波》

(4)徐广源著《清朝皇陵探奇》,新世界出版社,1998

第四部分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1)

乾隆后妃像清朝到了康熙年间,各种制度已基本完善。根据当时的丧葬制度,如果皇后死在自己的夫君皇帝入葬之前,那么就葬入皇帝陵内,与皇帝合葬;如果死在夫君皇帝入葬之后,就要单独建陵。乾隆皇帝弘历的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死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按照上面所说,就应该葬入裕陵。这已经有先例可循。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的孝贤皇后以及慧贤、哲悯、淑嘉三个皇贵妃,早已葬入裕陵地宫,石门未关,在等待皇帝。乌喇那拉氏入葬裕陵,顺理成章。可是她却没被葬入裕陵,也没有自己单独的陵寝。《清实录》、《

大清会典》等清廷官修的书籍中,没有记载她的葬地,清宫档案中也没有记载她死后的去向。《昌瑞山万年统志》是由清代马兰口总兵主编的清东陵专著,内容涉及广泛,记载翔实,从陵寝规制到祭祀礼仪,从内葬人物到神牌位次,从官员俸饷到机构设置,无所不包。但这部书关于这位皇后也只字未提。这位皇后到底葬到哪里去了?二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笔者经多方考证、查索,终于在《陵寝易知》这部书中发现了这位皇后的葬处。原来她葬在了裕陵妃园寝(也称纯惠皇贵妃园寝)前排正中主宝顶下的地宫内,与纯惠皇贵妃葬在了一起。这部书是东陵的官员在光绪十三年(1887)编写的。作者在书的序言中讲了编写此书的目的,他说:“盖思既系旗仆,当知旗事。世食俸饷,累受国恩,能不忆差务乎?故考我朝鼎建昌瑞山,已二百四十年矣,然陵寝员役日众,差务日繁,自当平时留心详考,以备指掌,庶不负为旗仆耳。遇差,庶可稽察,所问犹如指掌,断不能疑难咨嗟,亦何致形同聋聩。虽无出类奇闻,正是本分应晓。”

裕陵妃园寝前院(徐广源提供)很明显,这部《陵寝易知》是当时当差官员们的工作指南和备忘录,随着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随时记载,史料价值很高。

这部书在“陵寝规制及内葬人物”部分明确记载:“谨按:皇贵妃园寝,中建宝城,奉安皇后、纯惠皇贵妃。宝城后,奉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三十四位,均各券。”

在“神牌位次”部分记载:“皇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日薨,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入宝顶奉安,未入享,无祭。”

一位堂堂大清皇后死后受到的待遇竟如此不堪,而且官书和档案对此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不能不让人深感疑惑。那么,乌喇那拉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后,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从侧福晋到皇后

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后妃常

第四部分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2)

比弘历小7岁。雍正年间,她被选中秀女,雍正帝将她指配给弘历做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刚一个月,便于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将她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弘历的嫡皇后孝贤皇后病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当时,弘历38岁,正值中年。皇太后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非常关心,亲自为弘历选定娴

贵妃乌喇那拉氏为继后。为这件事,特地给弘历降下一道懿旨: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于怀也。

贵妃之宝(徐广源提供)

皇太后的旨意,弘历不能违背,但在孝贤皇后死后不久就急忙册立新的皇后,又于心不忍。于是弘历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将娴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管理后宫事务,称“摄六宫事”,等过了27个月的孝贤皇后丧期后,再举行册立皇后礼。

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正式册立乌喇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的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乌喇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这年她33岁。

后妃氅衣乌喇那拉氏自正位坤宁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令皇后伴驾同行。乌喇那拉氏嫁给弘历20年来,虽然很受宠,但还没有生过一男半女。她被立为皇后刚一年半,就于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第二年生下皇五女。乾隆二十年(1755),又生下了皇十三子永璟。乌喇那拉氏在5年内,连生了2男1女,这足以表明她自立为皇后以后,比以前更为受宠。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这位红极一时的中宫皇后失宠,竟使乾隆帝不愿与她死后同穴呢?

乌喇那拉氏个人小档案

姓氏:乌喇那拉氏出生: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

属相:狗父亲:那尔布

丈夫:乾隆帝弘历子女:2子1女

入宫:雍正后期封娴妃: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四日

封娴贵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封皇贵妃: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

二十三日初一日

册立皇后:乾隆十五年(1750)八最得意:被立为皇后

月初二日

最痛心:失宠卒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十四

第四部分  “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3)

享年:49岁入葬:乾隆三十一年(1766)九月二十八日

陵寝:裕陵妃园寝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万依、王树卿、刘潞著《清代宫廷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杨珍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

(3)阎崇年著《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004年

(4)徐广源著《清朝皇陵探奇》,新世界出版社,1998

第四部分  扑朔迷离的香妃(1)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来,就像一阵旋风,刮遍了大江南北、东海北疆,被编成了故事,写进了小说,登上了舞台,进入了荧屏。为什么香妃之风久刮不衰?为什么香妃之名越叫越响?其实就在于她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在她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如名称之谜、画像之谜、葬地之谜、婚姻之谜、宝月楼之谜、有椁无棺之谜、死亡之谜,等等,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兴趣。

香妃之迷何其多

名称之谜。“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乾隆皇帝与“香妃”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与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不得而知。再者,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