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282章

第282章



12月9日,青阳、归仁集、金锁镇的日伪军共1000余人,分3路合击朱家岗(今泗洪县北)。10日,各路日伪军在炮火支援下向驻守该地的第9旅第26团发起围攻。该团奋战终日,击退日伪军10余次冲击,歼敌280余人,迫敌撤退。

接着,第4师部队积极扩大战果。至17日,收复青阳、马公店、金锁镇等重要城镇,拔掉了日伪军在根据地中心区建立的据点。新四军第4师历时33天的反“扫荡”作战,共作战37次,歼灭日伪军800余人,打破了日伪军聚歼第4师主力和摧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保存了主力,锻炼和加强了地方武装,并使根据地略有扩大,对坚持淮北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作战战斗

在鄂豫边区的新四军第5师是一个独立作战的战略单位,它长期受日伪和顽军的包围封锁,与兄弟部队隔绝,孤悬敌后。日军第11集团军为确保其武汉战略枢纽和九江、信阳、宜昌、岳阳、南昌之间的占领区,控制平汉铁路及长江中游航道,于1941年至1942年间,不断对鄂豫边区进行带有“清乡”,“蚕食”性质的残酷“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第5师,摧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向新四军第5师及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动反共军事进攻。在日顽夹击的严重困难形势下,新四军第5师与新四军军部之间的联络也经常中断,处于独立坚持鄂豫边区敌后抗战的境地。

皖南事变后,为坚持鄂豫边区的敌后抗战,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1年2月2日关于新四军战略任务的指示,确定了坚持鄂中、豫南基本区,巩固襄(河)西,发展鄂东、鄂皖边的方针和任务。

1941年2月,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进入鄂豫边信阳、应山、随县、确山、桐柏、唐河、泌阳、罗山、息县、正阳各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策应国民党军豫南作战,并恢复了随南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日军为保障其后方安全,于2日初出动日伪军共5000余人,“扫荡”襄西抗日根据地。襄西抗日武装灵活地跳出日伪军包围圈,在敌人侧后袭击其周家集据点,歼灭日军1个排和伪军1个连。3月,日军又出动2000余人,“扫荡”荆南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6团与第8团一部跳至日军合击圈外,长途奔袭驻当阳半月山的伪军韩江陵部,全歼其支队部、机炮排、警卫排,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

4月初,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下辖3个旅、2个地方游击纵队及1个警卫团,全师兵力计达15300余人。尔后,新四军第5师以第14旅一部继续东进抗日,开辟了鄂皖边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与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5月,日军为确保其占领区,缩小抗日根据地,开始以较大兵力对鄂豫边区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5月11日起,日伪军3000余人,以分进合击手段,对安陆、天门、潜江及(黄)破(黄)安南地区进行“扫荡”,并修筑据点,公路,进行分割、“蚕食”。新四军第5师以主力一部协同地方武装和民兵利用河川、湖泊、港汉等有利地形,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伏击运动之敌,袭扰驻止之敌,围困敌之据点。“扫荡”之敌不断遭到打击,被迫撤退。为进一步加强对敌斗争,新四军第5师以第13旅一部,于6月在中共地方组织的接应下,深入武汉西北的汉(汉阳、汉川)孝(感策黄)脏地区袭击敌人,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厂敌之安全。8月12日,日军集中约1个旅的兵力,在飞机、汽艇配合下,分别由汉口、孝感横店、慑口、三汉埠等地出动,分13路对汉孝肢地区进行“扫荡”。该地区新四军部队迅速转移,日军扑空,随即撤退。鉴于这一地区距武汉较近,日伪势力强大,新四军难以坚持,遂撤出该区。

11月,日军集中3000余人的兵力,分9路再次“扫荡”陂安南地区,建立据点,修筑公路,企图全部占领该地。第5师以第14旅一部在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配合下,广泛开展破袭战,坚决阻止日军筑堡修路,日军难以立足,被迫撤走。下旬,日军又集中2000余人的兵力,采取稳扎稳打、筑堡修路、逐步推进的战法,对平汉路西侧安(陆)应(山)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针对敌之企图,新四军第5师以第13旅配合地方武装,不断袭扰、伏击日军,并发动群众坚壁清野,使日军到处碰壁,经过20余天的艰苦斗争,终于迫使日军全部撤退。

与此同时,新四军第5师决心乘武汉地区日军抽兵准备南进,该地日军兵力减弱,伪军恐慌动摇之机,以第15旅主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开展(汉)川汉(阳)污(阳)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1月17日,第15旅主力和地方武装一部,发起诛儒山战斗,采取分路奔袭、速战速决的战法,歼灭伪定国军第1师第3团团部,尔后迅速撤离。

12月7日,第15旅主力和地方武装一部由天(门)汉(川)湖区出发,再次向侏儒山地区伪军进攻,攻占侏儒山、将军岭和桐山头等地,当日军一部驰援时,即迅速转移。12月23日,新四军第5师以第15旅主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向侏儒山地区伪军发起第3次进攻,一举攻占佛儒山,歼灭伪军1个营。尔后,第15旅在第13旅一部配合下乘胜追击,于沔阳打退日军数百人的增援和残余伪军的反扑。至1942年2月初,共歼灭日军100余人,全歼伪定国军第1师,击溃其第2师,开辟了川汉沔地区,使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发展。

1942年,日军为了确保鄂豫皖湘赣若干战略要地的占领和长江航道的畅通,加紧了对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942年1月,日军第39师一部共600余人,由黄冈出动,对鄂东淋山河地区进行“扫荡”,企图摧毁新四军第5师第14旅的后方,但遭到失败。

4月下旬,日伪军400余人“扫荡”大悟山抗日根据地,被新四军第5师第13旅一部击退。接着,鄂中日军又数次“扫荡”京山、天(门)汉(川)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5师第15旅主力与地方武装展开游击战,先后歼灭敌5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6月29日,日伪军2000余人,由团凤、仓子埠及新洲等地出动,在飞机的掩护下,向黄冈,肢安南地区“扫荡”、“清岁’,根据地军民奋战3天,毙伤日伪军430余人,迫使日伪军撤退。7月2日,新四军第5师第15旅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又击退了日伪军1个团对天汉地区的“扫荡”。

为发展鄂南抗日根据地,开辟根据地,扩大其回旋余地,新四军第5师以第14旅主力南渡长江,建立了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

由于第5师在鄂豫皖地区独立作战,与新四军军部通信联络困难,因此,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新四军军部建议,于7月21日决定第5师暂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但仍属新四军建制。

1942年9月,参加浙赣战役的日军第11集团军的部队返回武汉地区,即开始准备对鄂豫皖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1月,日军开始对鄂豫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大“扫荡”,边区军民积极开展反“扫荡”作战。在鄂东,粉碎了日军对黄肢新街、四姑墩的“扫荡”;在鄂中、击退了日军对京山、应城、天门、汉川地区的“扫荡”;在鄂南,击退了日军对保福祠、谭家桥和龙角山的进攻。

12月,新四军第5师师部率5个团庄大小悟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整训。日军为围歼新四军第5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以其第3师主力和伪军一部共1万余人,对大小悟山进行大规模“扫荡”。15日,日伪军于礼山、大小悟山周围据点集结,并在平汉铁路、河(口)汉(口)公路沿线建立据点,构成封锁线。

16日下午,日伪军分14路对大小悟山进行分进合击。新四军第5师及时侦悉日军的行动企图,即以一部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坚持原地斗争,主力趁各路日伪军尚在运动之际,分17路向安陆、应城和肢安南等外线地区转移。

17日拂晓前,新四军第5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完全摆脱敌人,胜利地突出重围,转移至外线作战,接连袭击了黄安、黄陂、卫家店、花园、夏店镇等日伪军据点。日伪军合围扑空后,四处寻找新四军第5师主力,但不断遭到新四军第5师内线部队的打击,加之其后方安全受到威胁,被迫撤退。此次新四军第5师的大小悟山反“扫荡”作战,共歼灭日伪军500余人。

18日,第5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重返大小悟山。

三、华中敌后军民反“清乡”、反“清剿”斗争

(一)苏南抗日根据地反“清乡”斗争

1941年至1942年,日军对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除进行频紧的“扫荡”外,还有计划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清乡”。“清乡”,是日伪军运用其“总力战”来进攻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种办法。它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企图以点线的占领,扩大到面的占领,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全面建立伪政权,最大限度地掠夺人力、物力,以支持其“大东亚战争”。

1941年5月,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了“清乡委员会”,汪精卫任委员长,周佛海、陈公博任副委员长,李士群任秘书长,掌管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