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二战秘密档案 > 第11章

第11章



斯大林询问我的意见。开始我一口回绝,借口说这副担子太重,我经验不足,承担不了这项工作。

‘这样吧,’斯大林说,‘我们和您立个军令状:您现在马上就着手工作,等我们一找到其他合适的人选,立刻就接替您。今天就这么决定了。’”

毫无疑问,在斯大林那儿晚餐时间进行的谈话,不论是布琼尼,还是梅列茨科夫,很快就会付诸实施。但是我怀疑这是事先安排好的,而且事实上斯大林确实提前与布琼尼商量过,并让他提出梅列茨科夫为候选人。这样就可以显示出军队领导的同心同德。梅列茨科夫呢,就成了铁木辛哥安插的人。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曾经向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讲述说:“对我们来说,芬兰战争是一个最大的耻辱,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国内给我军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有这一切是必须要说清楚的。当时在斯大林召集的会议上,罢免了伏罗希洛夫的人民委员一职,同时任命铁木辛哥为人民委员。至于沙波什尼科夫,斯大林认为他对此也应该负间接责任,于是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解除了他总参谋长一职,并任命他为副人民委员,监督新边界的防御工事构筑。对他来说,这项新工作是相当必要的,从国家大局着眼也很重要,并且需要像他这样的专家才能完成。

此后,出现了一个问题,谁可以担任总参谋长?斯大林事先跟谁也没有谈过,转身直接就在委员会会议上向新当选的人民委员铁木辛哥问道:[奇书网—wWw.QiSuu.cOm]

‘您推荐谁担任总参谋长?’

铁木辛哥说不出来。

‘那么,在以前的司令部您跟谁是搭档?’

事情是这样的,芬兰战场上铁木辛哥在以前的司令部正好是和梅列茨科夫一起共事。他把这一情况说了。

‘那么,您认为梅列茨科夫担任总参谋长合适吗?他在您那儿干得怎么样?’

铁木辛哥回答,他干得不错,也适合担任这一职务。新的总参谋长的任命就这样决定下来。”

华西列夫斯基有些地方明显是把不同的事件混淆在了一起。伏罗希洛夫被免职比沙波什尼科夫要早的多,当时还是1940年5月。华西列夫斯基所引用的斯大林和铁木辛哥间的谈话,很可能不是发生在总的军事委员会上--那次会上决定了梅列茨科夫的任命,而是更早些时候,是在政治局会议上--出席那次会议的军方代表大概只有铁木辛哥和沙波什尼科夫。可以设想,关于这次谈话就是铁木辛哥本人告诉华西列夫斯基的。只是回避了一个问题:实际上他本人也想任命自己以前的搭档梅列茨科夫,但是,他耍了一个小小的手腕,好像斯大林本人就差逼着他说出梅列茨科夫的名字了。但是斯大林识破了他的手段,只是不露声色而已。甚至让自己信任的布琼尼在总的军事委员会上提出梅列茨科夫为候选人。事实上,领袖一点儿也不想让新上任的国防人民委员把他的亲信安插到像总参谋长这样的关键位置上。很可能,梅列茨科夫知道斯大林反对这个任命,所以故意摆出一副姿态,以经验不足为由拒绝担任这一要职。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是副总参谋长,而且指挥着国内实力还算可以的列宁格勒军区部队。我认为,梅列茨科夫只是想为自己将来留一条后路,他预感到,斯大林不会让他长期当着总参谋部的头头。确实是未卜先知。

为了不给铁木辛哥太大的权力,斯大林在任命梅列茨科的同时,还任命布琼尼为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总参谋长的权力退居第三位,而布琼尼有更大的可能监督铁木辛哥的行动。至于说到梅列茨科夫,他的命运可真有些悲惨。卫国战争第二天,他就因为施泰尔恩、雷恰戈夫、洛克季奥诺夫和其他军官的事被逮捕。他被拷打,被迫承认自己参加了这次阴谋。但是,斯大林有点可怜梅列茨科夫,没有枪毙他,派他去西北方面军的大本营当代表,然后又任命为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对作家叶夫根尼·沃罗比约夫讲述说,1941年秋天斯大林想起了梅列茨科夫,在决定让他重返部队之前说了下面的话:“他也真够磨蹭的!”

斯大林对有一件事避而不谈,那就是可怜的大将是在监狱牢房里变成残废的,在内务人民委员部那里他整天都忍受着浑身酸痛的折磨。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牢房里终年阴暗潮湿,梅列茨科夫出狱后连行走都困难。“可能有人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斯大林,”

朱可夫讲述道,“也可能他本人也发现了。但是从此以后,在斯大林出现的场合,我们所有的人必须起立,只有梅列茨科夫一个人被允许坐着。”真是令人落泪的讽刺:任命梅列茨科夫接替沙波什尼科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身体特别好。而现在,在监狱里待了两个半月以后,梅列茨科夫连双脚站立都很困难,昔日的健康体魄已荡然无存。

1940年8月红军高层领导中发生的变动从整体上说巩固了布琼尼和铁木辛哥的地位--也就是那些赏识朱可夫的人。很有可能,现在朱可夫也指望着那份成功的报告会帮助他再升一级,从而当上副国防人民委员。由于战争的原因,被看做红军精锐部队的西南方面军的领导权也交给了副国防人民委员。

有报告说进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朱可夫在会上向战友们讲解了苏军在哈拉哈河上实行进攻的理由:“对于这次战役,指挥部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从战役的观点,还是从物质供应和战役-战术的出其不意方面来讲,考虑的都是相当全面。这次战役之前,曾有过连续不断的制空权争夺……我们在轰炸机方面的优势是敌人的3倍,战斗机方面的优势约是敌人的2倍。对战役进行策划的目的是,用强有力的侧翼集结进行冲击,从而消灭敌人侧翼较弱的兵力,从战役上把敌人包围在指定地点和距离国境不远处,因为进一步进行冲击是政府所不允许的,必须把敌人包围在这一地区,然后将他消灭……这次战役中,什么是具有代表性、同时又有教益意义呢?首先,就是要出其不意。出其不意,是一个伪装的问题,也是不论在战役中,还是战斗中取得胜利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指挥员要采取一切措施给敌人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我们不是在准备进攻,而是在准备防御。为此,必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造假消息、利用电台播报假新闻、夜间做出挖战壕和各种工事的样子。还要假装散发各种各样专门的传单,目的是保障所进行的防御措施。各种手段是很多的。广播中要广播各种通告,鼓舞指战员的士气去准备防御战。正像我们后来了解到的那样,直到进攻前一刻,日本人真的没有想到、也从来不知道我们要进行的是进攻战。在向莫斯科总参谋部报告战役计划时,我们行动极为谨慎,而进行进攻的日期,实质上是在战役打响的前一刻才报告的……战役上的包围战转变为战术上的包围战,并且敌人确实是被消灭在指定地点。敌方向侧翼进行反击的企图……也遭遇了有组织的抵抗、有组织的防御体系和坦克旅的反击。在准备这次战役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组织好坦克、炮兵、步兵和空军间的协同作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部队后方25到30公里处加紧训练。”

毫无疑问,报告的这一部分是巴格拉米扬和伊万诺夫在朱可夫本人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而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及它在红军中的运用的“纯理论”部分,很有可能就是两位过去的教员兼现在的总参谋部军官们孜孜不倦的劳动成果。这一部分显得学识很渊博:“从西线的军事行动中可以获得哪些教益?

1.在空军的紧密配合下,勇敢而果断地运用坦克师和机械化旅向敌人的战役防御深处推进。

2.在遭遇战中,机械化旅果断出击,力求勇敢独立地在敌人战役集结的后方形成突破口。

3.大规模地运用空降兵部队和空军师,目的是夺取位于敌人最近和纵深处后方的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要经常运用这些部队。

4.在突破设防御工事区时,德国人特别重视步兵、炮兵、坦克兵、工兵和空军的紧密协同作战。在袭击某个设防御工事区之前,德国人在后方的训练场上和模型里会加紧进行袭击准备工作。总而言之,德军在这方面完全利用了俄国元帅苏沃洛夫强击伊兹梅尔时的经验。”

朱可夫-巴格拉米扬-伊万诺夫做出结论说,现代化的技术战斗手段使得进攻的一方“不仅可以消灭敌人的战地防御体系,而且像战斗中所证实的那样,可以突破现代化的设防御工事区”。同时引入强有力的流动部队可以“使得敌方的战役预备队遭受决定性的失败,并使战役成功发展为战略胜利”。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突然袭击使敌方的空军失去战斗力,从而使计划中的进攻向纵深发展,最终保障自己的制空权。

就未来在方面军范围内实施进攻战役,报告者提出了如下的大致计划:“在我们西部作战地区的条件下,我认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应该在更广的方面军范围中进行,无论如何也应该在400到450公里的范围中进行。第一次攻击的强度应该能够保证消灭敌军总人数的至少1/3~1/2,并且能够使我军向战役纵深处进一步推进,同时在对敌军的余部进行包围时起到实质上的威慑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如果要在方面军范围内组织进攻战役,这次战役进行主要攻击的区域的总宽度不应该小于100到15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