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二战秘密档案 > 第23章

第23章



但是,这位“总书记”仍像往常一样深信,不结束同大英帝国的战争,希特勒将不会进攻苏联,不会冒险进行双线作战。

布琼尼还引用了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前夕斯大林所说的一段话:“德国在发动与我们的战争之前,将会首先占领整个西欧。”总的说来,在布琼尼的叙述中,斯大林从来没有直接说过,希特勒准备进攻苏联。苏联领袖认为黑贝尔斯的文章是企图吸引苏联的注意力,德军真正目的是想把军事力量的中心转移到地中海地区,迫使英国指挥部集中兵力保护宗主国。

希特勒之所以对塔斯社的声明避不作答,是为了给斯大林造成一种印象:好像他想让英国人相信,自己是打算占领苏联,相反,在最近的时间他就会真正地入侵大不列颠岛。斯大林本身也把德国元帅的沉默看做是另一种游戏的继续:德国元帅为了让英国人相信,才说他在最近的时间将入侵苏联,相反,实际上德军是准备进攻位于地中海的大不列颠领地,然后向伊朗、伊拉克和印度进军。也不排除,斯大林是很认真地对待那些传言的--那些传言在被调集到苏联边境的德军士兵中盛传,好像说他们将会与苏联士兵一起共同向印度进军。他也可能在等待着,塔斯社的声明发表后,希特勒可能会重新考虑莫洛托夫于1940年11月在柏林提出的建议,其中包括共同瓜分大不列颠帝国,以及把伊朗划归苏联。

苏联在声明中断言,关于苏德间将很快爆发战争的传言纯属没有根据的谣言。在德国人对这个声明不作任何反应后,实际上斯大林对很快将爆发这样的战争已经不再表示怀疑。但是他想,红军也可以先发起突然而又猛烈的进攻。于是继续准备“大雷雨”计划:把部队调集到边境、对边境的飞机场和战斗技术装备进行伪装、把几个边境军区司令部变成了方面军司令部、连续向西部边境调集燃料、装备和弹药储备。

如果斯大林、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真的把希特勒对6月13日声明的置之不理当成了德国将很快进攻苏联的信号,那么,他们应该采取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他们应该尽快把红军的各个师和空军撤离边境,以便使他们在德国的炮兵和空军开始发起进攻时,免受更多损失。但是,德国法西斯武装力量的入侵使红军陷入了措手不及的境地。

第四章  斯大林的傲慢:“哈哈”对待西方舆论

  塔斯社援引各个通讯社的最重要的报道消息要拿来让斯大林签署。权力至高无上的领袖将决定,哪些报道消息可以在苏联报刊上发表。同时,斯大林会在页边写下很有说服力的批示。他特别喜欢很能感染人的笑“哈哈”。塔斯社援引各个通讯社的最重要的报道消息要拿来让斯大林签署。18权力至高无上的领袖将决定,哪些报道消息可以在苏联报刊上发表。同时,斯大林会在页边写下很有说服力的批示。他特别喜欢很能感染人的笑“哈哈”。比如,1939年7月4日,塔斯社援引了波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写道:“波兰是使波罗的海各国免受西方和东方威胁的真正的朋友和保护者。”苏联领袖把这个句子下面画上了线,并在页边批上了“哈哈”两字。只有他才最清楚,谁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甚至波兰本身的“真正的朋友和保护者”。并于一个半月后与希特勒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之后便表示出了自己的关怀。根据这个秘密条约的备忘录,红军很快占领了波兰的一半领土和波罗的海各国。

就在斯大林批“哈哈”的那篇文章里还有下列这段话:“波兰的政治使命就是要使弱国免受侵略者的欺凌。这并不是什么好听的个人愿望,而是由波兰这个国家在中欧与东欧之间的关系中作为平衡因素所起的作用决定的。”

斯大林正好打算把这个因素完全消除,并且还打算把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波兰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抹去,所以他在心里暗自嘲笑这位波兰记者的天真。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1939年10月6日,“哈哈”被批在了土耳其报纸《晨曦报》上的一篇报道里,文中谈到希特勒邀请斯大林访问柏林,但是被拒绝了。可是,记者让读者相信,希特勒很快可能会访问莫斯科。不是很清楚,不知是这件事说得太离谱让斯大林觉得很可笑呢,还是斯大林压根儿就不太重视自己有没有可能与德国元首会面,因为他认为,与德国人的友谊必须保持一定距离。要知道,他很快就打算教训“朋友希特勒”,所以他有理由怀疑,在合适的时候这位朋友是不是也有兴趣跟他把这场战役进行到底。

芬兰政府于1940年3月2日发给国际联盟的照会也引出了“哈哈”。其中讨论了“苏联对付和平居民所采取的战争方法”。芬兰报道说,由于苏联空军的袭击,和平居民中有392人死亡,446人重伤,623人轻伤。斯大林对赫尔辛基及其他芬兰城市居民的不幸只不过一笑了之。人员上的伤亡,无论是自己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永远不会让他为之动容。而16个月之后,几百万的苏联和平居民死在德国的侵略战争里,是斯大林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芬兰前线的失利让领袖很痛心,虽然他认为这是暂时的和偶然的。1940年3月1日,法国《加瓦》通讯社从罗马发出报道,就意大利报刊对苏联军队失败的原因分析评论说:“红军的软弱无能以及苏维埃内部的涣散今天成了意大利报刊报导的重点。包括《罗马人民报》都认为,不论苏芬冲突的结局如何,苏俄都会被视为道义上的失败者。该报纸补充说,芬兰的抵抗不仅导致了苏联在北部的失利,而且也严重动摇了苏维埃国家的体制本身。芬兰的抵抗暴露了苏联在工业、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衰败。至于谈到苏联第一阶段的军事教训,报纸上写道,它说明了欧洲从布尔什维克的这一榜样中不会获得任何益处。”对这篇报道,斯大林做了一个简短却意味深长的批示:“骂这些个混蛋!”

塔斯社3月18日的消息引起了斯大林的愤怒。文中援引了南斯拉夫一份其名字对苏联人来说很神圣的《真理报》上的一篇文章:“3月15日,《真理报》在名为《促使莫斯科与芬兰缔结和约的秘密》的文章中很肯定地说,苏联之所以缔结和约,是因为知道了盟国的最高军事委员会作出决定要开辟北方战线。报纸并没有满足于对红军的‘软弱无力’及伤亡的‘巨大’进行造谣中伤和诽谤捏造,好像这一切都是由于缔结和约造成的。此外,报纸还强烈抨击了苏联的领导。”顺便说说,《真理报》的推测是,苏联可能提前了解到英国和法国已经决定要向芬兰派出远征军,这种假设是没有根据的。这种消息斯大林完全可以从大不列颠情报机关身居高位的同僚基姆·菲尔巴领导的著名的“剑桥5人小组”那儿搞到。也不排除,正是因为《真理报》的报道是真理(请原谅这里的双关语),苏联领导人才大为震怒,并“奖”给这个联共(布)中央机关报的同名者一个“有名的绰号”--“混蛋”。

一般说来,斯大林绝不会把国外所有关于芬兰战争的报道都马上看成是“反苏联的污蔑”。比如,1940年5月11日,塔斯社援引了《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文中谈到苏联空军和芬兰空军的损失分别是794架和361架飞机,斯大林做出批示:“调查一下。”也许,他也怀疑,红军将领们在自己的报告中有可能夸大敌人的损失,同时少报自己的真实损失。实际上,芬兰空军在“冬季战争”中的损失比美国报纸上提到的数字几乎要少5.5倍,总共只有67架飞机。无论如何芬兰也不可能损失361架飞机,因为战争过程中他们只用了不超过332架飞机。苏联空军的损失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统计,但是,不管怎么说军用飞机的损失也要超过521架,并且只会比《纽约时报》上的报道略微少一点。19并且,显然是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媒体开始把美国的数据“361架(或362架)飞机”作为芬兰空军在1939年到1940年间损失飞机的准确数据。

而要知道,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芬兰战争开始之前,当时还是1939年4月14日,在斯大林的桌上放着一份《纽约世界电讯报》驻巴黎记者罗伊·戈瓦尔特写的文章的翻译稿,这篇文章发表于3月29日,讨论的是苏联的局势。其中,戈瓦尔特写道:“如果要评论苏联,我们只要看一下作为它窗口的莫斯科就可以知道,苏联现在正在走下坡路。众所周知,近两年来,成千上万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导人被枪杀、流放或被千方百计地清除。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军事和工业领域局面混乱,同时使最近肃反所触及到的领域中的外国人感到恐惧并采取逃避的方法……

在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统治了二十多年后,从苏联的经验中只得出某种叫做斯大林主义的东西。现在,如果你们要问,苏联是什么?它正在做什么?它正在想什么?那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苏联就是斯大林,他做的事就是苏联做的事,他想的事就是苏联想的事。甚至在德国,希特勒也没有像斯大林这么大的威力。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希特勒的政权也将与斯大林的政权一样不相上下。但这还值得商榷。希特勒所打交道的民族,它的文化、教育和智力发展都是至高无上的,并不取决于这个国家是被什么人统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