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 第374章

第374章



如果北京方面真的下定决心打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疯狂的山地战,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向印度发起进攻的话。

那么利用通车之后的青藏铁路将精锐的集团军从中国的腹地运往拉萨和日喀则进行集结和适应性训练,然后在西藏当地驻军的配合之下将亚东构筑成前进基地,随后通过强攻在乃堆拉山口一线形成突破,直扑西里古里走廊/这一固有的模式似乎已经成为了新德里方面在推演中印两国以“世界屋脊”为战场所可能进行的较量中最基本的假定。

难道在漫长的中印两国陆路交界线上便没有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隘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古以来从中国进入南亚例来都有三条主要的道路。除了两汉时期的“天山道”(即传统的由中国新疆进入阿富汗、巴基斯坦再转入印度的“古丝绸之路”)和“云南道”(经汉武帝时代致力开发后,形成的从云南经缅甸再进入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道路)之外,而盛唐时期开发的蕃尼古道成为了中原皇朝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无二坦途。相对于以上这三条辉煌了千年之久的坦途,在19世纪末期才在英国远征军的枪炮之下开辟起来的亚东口岸仅仅不过出现了1个世纪而已。

尽管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缅甸,目前都是中国的忠实盟友。但是对于印度来说早已构筑好的防线和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足以让中国人却步。毕竟大军团的行进与商队、旅行家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那么中国陆军会不会假道尼泊尔进入印度北部呢?这个威胁从纸面上来看的确很现实。但是新德里的情报人员在长期的调查之后,却发现这种设想不过是杞人忧天。

中尼两国之间的边界虽然全长达1400多公里,但是全都沿喜马拉雅山脉蜿蜒而行。边界地区不同地段的气候及地形条件差别很大,虽然即有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也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丛林。但悉数均为人迹罕至的未开发地带。加上南亚次大陆的暖流在喜马拉雅山脉被阻挡,只能在这一地区集中释放能量,令中尼边界地区的天气及地质灾害频发,经常出现暴雪、暴雨、大风、雪崩、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当然这些问题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军队面前似乎并不是不能克服的苦难。但是在化装成为朝圣者深入了中国西藏之后,印度的谍报人员却注意到另一个细节:虽然中尼边界的中国一侧分布着西藏自治区阿里、日喀则两地区下属的普兰、仲巴、聂拉木、定日、定结等七个县。但是这些位于以“世界屋脊”上的行政区域。除了有歌中所唱的“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之外,除口岸地区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有少数边民居住,大部分边界地区可以说是荒无人烟,交通、通讯均极为不便。如果真要从经过这些区域向印度用兵。那么尽建立这横跨于高原之上的兵站就足以耗费中国军队无数的时间和兵力。

“如果中国陆军想向加德满都河谷派遣1名士兵,那么只要需要在青藏高原之上部署5名后勤人员,而我们知道中国每向高原地区派遣1个军人,往往需要在内地建立10人左右的后勤队伍。由此我们不能推算得出,中国人如果想通过尼泊尔派遣1个师的兵力,在他们的后方就必须动用百万以上的人力。而且我们都知道尼泊尔是怎样的一个泥潭。”一个印度陆军的资深情报人员曾经如此轻蔑的评述过中国军队可能假道尼泊尔的传闻。

第六十章:四战之地(四)上

“春蓬之耻,刻骨不忘,‘解围’之恩,牢记终身”2008年最初的3个月里,这句响亮的质问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那些从泰国南部战场上归来的勇士心头萦绕。“是啊!我们是什么?我们曾是中国人民国防军中最为精锐的山地步兵。我们的番号是中国人民国防军第52山地步兵旅。”这样的回答或许并不真正的铿锵有力,但是当千百人同时在内心深处呐喊时,即便是最为微弱的声线最终也将汇聚成滔天的巨大声浪。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人民国防军第52山地步兵旅的马来半岛远征之行虽然称之为完美,但却也很难与失败划上等号。作为中国人民国防军印度洋战区地面的“正印先行官”,第52山地步兵旅几乎是一马当先,在陆军第13集团军的主力得以展开之前,便已经进入了克拉克地峡战区。

尽管春蓬府战役的进展过程之中出现了诸多意外,但是在最终的数据统计之上,第52山地步兵旅依然保持着与敌军1:4的伤亡比率。即便是在局面最为难看的班坚恩地区,面对着印度陆军6个伞兵营的精锐部队,第52山地步兵旅第3营也打出了毙伤敌769人,己方仅伤亡250人的优异成绩。两军的交换比依旧保持在1:2以上。

但即便如此,第52山地步兵旅经历了春蓬府战役最初的艰苦鏖战之后,却迅速的被战区司令部调离一线。不仅扫荡印度伞兵部队在白滩野战机场周遍据点的任务迅速交由后续到达战区的中国人民国防军第13集团军来执行。面对着第13集团军2师3旅的重拳出击,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上都处于明显劣势的印度伞兵部队在春蓬府一线的防线被迅速撕成了破布。但是与第13集团军辉煌的胜利相比,几乎刚刚进入战斗状态的第52山地步兵旅却只能在二线看着友军大展拳脚。

“地面战才刚刚打响,阿三在整个东南亚还有不下10万陆军呢!咱们有的是机会!”面对战士们热切请战的愿望,第52山地步兵旅的各级军事主管和政委们只能以“眼光要长远”来宽慰几乎在后方待到抓狂的战士们,的确春蓬府战役仅仅是打通了克拉克地峡,在槟榔屿和马来半岛之上还有众多的硬仗在等待着远道而来的中国陆军。

但是事实却总是那么的无情,在春蓬府一线的硝烟散尽之后。已经感觉休整完毕的第52山地步兵旅却得到了战区司令部令人难以接受的消息。第52山地步兵旅在接下来的地面战中将驻守克拉克地峡一线,负责保卫部队不断延伸的后方补给线。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一支越境远征,不断面对野战和攻坚压力的集团军来说,后勤补给的重要性绝对足以提升到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程度。在需要达成连续高强度突击的情况之下,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不可能不断抽出一线部队来巩固补给线,战区司令部让第52山地步兵旅来担任这一任务,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并不能说是一招随心所欲的闲棋。

但是对于一行以来都自认为擅长山地作战的第52山地步兵旅突然被转而承担了原本应该由二线部队甚至武警来完成的使命,广大官兵的情绪难免有些过激。“我们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一路之上,第13集团军高歌猛进,各部队打的可以说是畅快淋漓,而第52山地步兵旅则跟着后面,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修桥补路之上。可以说是日子过的无比乏味。

唯一不多的几次实战机会出现在泰国南部宋卡、也拉、北大年和陶公四府。印度的入侵,令泰南四府当地聚居的伊斯兰极端组织活跃频繁,一度到了摧毁泰国政府机关、割据城镇的地步。虽然随着克拉克地峡战斗的结束,泰国政府开始努力重新掌握对这四府的控制权,但是面对已经形成了气候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单纯依靠泰国军警的力量,要想迅速恢复当地秩序并不容易。

虽然战区司令部要求第13集团军协助泰国方面的行动恢复,但正急于一举吃掉正处于战略收缩状态下的印度陆军第4师的第13集团军军长李光汉少将来说,要停下坦克的履带,去绥靖地方显然并不符合他的脾胃。在以重型武器为先导,摧毁了一系列伊斯兰极端组织可能阻挡前进的据点之后,第13集团军打出了一条通路的横穿泰南四府,而在其身后却还留下众多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盘踞的城镇。

这些城镇尽管规模不大,但却早已被伊斯兰极端组织修筑成了易守难攻的要塞。在泰国陆军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第52山地步兵旅应邀出手,在经过了多年城镇反恐训练,又憋了一肚子邪火的中国山地步兵面前,这些试图负隅顽抗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在连续多次几乎只能用钢刀切豆腐的攻坚行动之后,泰国南部四府的穆斯林中迅速开始流传一个恐怖的传言—泰国政府请来了中国陆军驻扎在新疆的特种部队。这些军队长期以来都在与“东突”分裂组织作战的一线,对伊斯兰极端组织下手狠辣无情。继续抵抗恐怕只能是玉石俱焚。一时之间,泰南四府降旗四处,泰国政府甚至都有些怀疑,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一向以来热衷于闹事的穆斯林突然变的如此驯服起来。

尽管在泰南四府打出了军威,但是就如足球场上前锋才是永远的英雄,担任后卫的第52山地步兵旅即便化解了再多的危机,往往也只能被淹没在第13集团军斩将夺旗的辉煌胜利之中。在成功的恢复了泰南四府的治安之后。第52山地步兵旅的战地生活重新归于无聊和沉寂。当第13集团军和印度陆军的装甲部队在槟榔屿以北展开激烈的对攻之时,第52山地步兵旅曾一再请战,甚至私自组建了一个反坦克营试图赶往战场分一杯羹。但是在大包大揽的第13集团军面前第52山地步兵旅似乎总是晚了一步。

其实没有仗打的憋屈倒还在其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第52步兵山地旅被印度伞兵部队包围,多亏第13集团军主力部队赶到才解围的谣言开始在整个战区里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