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冯谖又劝孟尝君:“现在请齐王把他祖先的宗庙建到薛地。”宗庙建好之后,冯谖高兴地对孟尝君说:“公子现在拥有齐、魏、薛三个根据地,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孟尝君果然一生都过着安定的生活。

我们常说:“有时常思无时居安思危”。冯谖的做法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眼光、做长远打算,要未雨绸缪。仔细想想,你是否为自己的将来做过一些什么准备?如果你什么也不去做,只是一味地担忧,那么可悲的命运可能会降临到你的头上。相反,如果你一直在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准备,你就不会害怕了,因为你早已经准备好了应对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动物纪录片:

在夏日枯旱的非洲大陆上,一群饥饿渴乏的鳄鱼陷身在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较强壮的鳄鱼已经开始弱肉强食同类了,眼看物竞天择、强者生存的理论正在上演。

这时,一只瘦弱勇敢的小鳄鱼却起身离开了快要干涸的水塘,迈向未知的大地。

干旱持续着,池塘中的水愈来愈混浊、稀少,最强壮的鳄鱼已经吃掉了不少同类,剩下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却不见有鳄鱼离开,也许栖身在混水中,等待迟早被吃掉的命运,似乎总比离开、走向完全不知水源在何处还安全些。

池塘终于完全干涸了,唯一剩下的大鳄鱼也不耐饥渴而死去,它到死还守着它残暴的王国。

可是,那只勇敢离开的小鳄鱼呢?在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上,而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

小鳄鱼此举和智者的做法惊人的相似,动物尚知为以后的生活提前做好准备,何况智商高于动物不知几百倍的人呢?但是,人类历史从古至今,不断演绎着非洲大陆那种处在将要干涸水塘中的鳄鱼的故事。

春秋战国的范蠡是一位深具智慧的人物。这位帮助勾践卧薪尝胆复兴越国的大功臣,功成之后却断然请辞,越王勾践以半个江山相许也留不住。范蠡辞别,其名义上的理由是“君辱而臣死”,当年兵败会稽时未能以一死殉君,如今复仇后则以辞职谢罪。然而,他真正的内心是对勾践毫无期望,他看出勾践其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范蠡给他的朋友文仲写信,说得非常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此人难以共享事成,君宜慎重计虑去留。”文仲不信,毕竟一起夺回了江山呀!可是,他又不能不重视范蠡的规劝,于是既不离开,也不上朝,而是称病不出。结果没过多久,还是被越王勾践以“预谋叛乱”的罪名处斩了。

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后经营商业。由于他善于筹划,时机又把握得好,在短时间内富甲一方,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

未雨绸缪,智者总是能在事发前,便做好应对的准备,使自己走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愚者总抱着“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生活态度,糊涂度日,但一旦“牢”破了之后,可能补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1978年,布兰克和马科斯在洛杉矶一家硬件零售店工作时,因为他们给老板吉姆提出“目前你的经营方向不对,很有可能被竞争挤死掉,应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建议,遭到老板吉姆的冷眼,吉姆认为自己的生意很平稳,根本不用理会别的麻烦。为此,一位从事商业投资的朋友建议他们自己办公司。他们开始这样做了,现在,马科斯和布兰克经营的家庭库房设备在美国迅猛发展的家用设备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他们的众多雇员中,有一个特别的人,那就是布兰克和马科斯早先工作过的那家硬件零售店的老板吉姆。原来吉姆当时没有听从布兰克和马科斯的劝告,竟然被竞争对手杀得片甲不留。马科斯说:“保持适度危机意识,就可以看得更多些,这样我的成功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历史上许多亡国的教训,更能教育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弄破了蜀国的“牢”,埋下了亡国的根源;李后主只懂得填词饮酒,不问政治,等兵临城下之时,  “亡羊补牢”还有用吗?只好做了亡国之君,惨死他人之手;宋徽宗信奸臣,致使朝纲败坏,政事不举,金兵一举攻破京城,他只有做了俘虏,在北国地牢中“坐井观天”,这还有机会“亡羊补牢”吗?

所以,我们应该像智者那样,在生活中,在事业上,始终保持警惕性,危机感,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处理、防微杜渐,把祸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能有愚者那种心怀侥幸,“亡羊补牢”的错误想法,这样,你就不会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无法挽回的被动局面了。

第55节:不钻生活牛角尖(1)

第九章  不钻生活牛角尖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没必要去投入那么大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它,因为那样做,你可能得不偿失。所以,智者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选择与放弃,这样做使智者既显得能潇洒大度地愉快生活,又使自己事业有成;而愚者往往是一条胡同走下去,不管前面是墙壁还是泥坑,他都义无反顾,给人一种“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但到头来,不是撞在南墙上,便是陷进淤泥中,累了自己也苦了自己。因此,聪明的你且记住:牛角尖钻不得。

33.智者淡然看待得失,愚者为名为利所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我国先哲安身立命的处世原则,如果对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势必为名利所累,生活中你便会陷入一张无形的网中,不可自拔。

在爱迪生七十多岁的时候,一场大火把他几十年的财产包括房屋烧得一干二净。他的儿子在失火的时候,四处寻找他的父亲。终于在不远处看到了爱迪生。火光映着爱迪生苍老的脸,他的白发和胡须在火光中随风飘动,他默默地注视着无情火苗噬着自己多年的心血,(奇*书*网-整*理*提*供)他的儿子要把他拉开,爱迪生却对他儿子喊道:“快去叫你母亲来观看这罕见的场面吧!恐怕她以后再也没机会见到这壮观的景象了,让我们的过失都被烧的一点不留吧!真好,让我们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一年后,他的又一项重要的发明留声机问世了。

智者如爱迪生那样的人,对得失淡然视之,因为失去的永远不会再回来,得到的也不可能永远是自己的,轻松快乐地生活,努力地为事业奋斗,何乐而不为呢?愚者心中背负着太多的包袱——金钱,地位等东西,所以生活得很累,得到的他们怕失去,没得到的他们想得到,使自己成为名和利的奴隶,永远无法快乐。

一个城市附近的一个湖上面游着几只天鹅,许多人专程开车过去,就是为了欣赏天鹅的翩翩美姿。

“天鹅是候鸟,冬天应该向南迁徙才对,为什么这几只天鹅却终年定居北方,甚至从未见它们飞翔呢?”有人这样问湖边垂钓的老人。

第56节:不钻生活牛角尖(2)

“道理很简单,只要我们不断地喂它们好吃的东西,等到它们长肥了,自然无法起飞,而不得不待下来。”老人淡淡地说。

美国一所大学门口的停车场上,每天都能看见成群的灰鸟在场上翱翔,只要发现人们丢弃的食物,就俯冲而下。

它们长着窄窄的翅膀、长长的嘴、带蹼的脚。这种“黑鸥”原本就是海鸟,只为城市的垃圾易得,而宁愿放弃属于自己的广阔的海洋,甘心做个清道夫。

其实,生活中有好多人都像上述的天鹅和“黑鸥”,只因为贪图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只能停留在原地,无法到更宽阔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却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应该得到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取得,不该取得的则当毅然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就不要在“舟”上放太多沉重的“石块”。

托尔斯泰写过一短篇故事:

有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地方,不管多少,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没人照顾、需要钱,就又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的确,人活在世上,必须努力奋斗;但是,当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子女、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须不断地“往前跑”、不断地“拼命赚钱”时,也必须清楚地明白有时该是“往回跑的时候了”!因为妻子、儿女正眼巴巴地倚着门等你回来呢!

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当今社会,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多,特别是对有权者来说,名利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淡泊处世。如果抓住想要的东西不放,甚至贪得无厌,就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压力、惶恐不安,甚至毁灭自己。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果子,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猴子的前爪能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那就是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