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新战国时代 > 第24章

第24章



德国中小企业这些年掌握了很多关键技术,它的水平一点都不比美国差,这个能力现在慢慢显现出来了。随着商业化不断发展,欧洲人一改原来的空谈理论的特点,增强了实用性,与美国的技术形成了非常强的竞争态势。核心技术方面,美国越来越不占优势了。

王建:  美国股市丑闻暴露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个抗癌药,根本没有完成基本的研究,就包装上市圈钱。有人问美国粮药管理局的官员有没有这回事,粮药局的官员明知真相却不置可否,肯定是内部串通,帮他做假。

王湘穗:  安然公司造假,有道德的问题,但主要问题不是道德,而是虚拟经济的评估体系如何创新的问题。晓宁上次谈过这个问题,这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都造假,为什么?

“为什么贵族要当乞丐,资本家要当小偷?”显然,光从道德上谴责意义不大,还要看到虚拟经济制度层面的问题,包括整个科技创新体系、评估体系的问题,这才能揭示问题的实质,对我们中国的发展也才有借鉴意义。

英国在美国和欧洲之间走钢丝

欧洲制宪,就是强化欧洲的集权。尤其是加强德、法这样的强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使欧洲变成一个强势的政治统一体,在世界争霸中能占有一席之地。英国自立国以来国家战略的核心就是不让欧洲大陆统一,这是被英国和欧洲的地缘关系决定的战略选择。美国的目的是打垮欧元,瓦解欧盟,英国是打软欧元后强化其在欧盟中的地位。

李晓宁:欧洲从刚开始搞经济合作,并没考虑政治联盟。开始只是做买卖,慢慢发展与

政治有很大关系了。现在到什么程度,要干涉科索沃一类的事情了。不把这个科索沃的事解决,巴尔干就老有麻烦,稳定的欧洲就不可能出现。两个大国总在一旁觊觎欧洲的利益,一个是俄罗斯,一个美国,特别是美国。我欧洲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们也就别惦记了,谁也别在这个地区乱插手了。下面事是一定要搞欧洲制宪,宪法一定,问题都好办了。制宪就是强化欧洲的集权,尤其是加强德、法这样的强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使欧洲变成一个强势的政治统一体,以占有世界争霸的一席之地。

乔良:为什么美欧都一致要拿下科索沃这块,拿掉南联盟?整个欧盟的东扩、北约的东扩,能一直扩大到中亚。目标不言而喻:是拿到第二个中东——中亚的石油。而米洛舍维奇成了一个绊脚石,所以必须被拿掉,在这一点上,欧洲与美国似乎并没有多大分歧,但问题也并不这么简单。首先我们知道,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开始并不想打这一仗,倒是英国首相布莱尔极力撺他,把他拉下水,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号召,使整个欧洲都湿了鞋,加入了这场战争。

而美国也确实从中获了利。因为有资料表明,科索沃战争一打响,在欧洲游荡的数千亿钱就立时抽逃到了纽约和香港,而美国一炸中国使馆,流到香港的钱又马上跑到了美国,去支撑它已持续了七八十个月的经济景气。英国虽然未从中获得多少利,但它达到了自己的真正目的:不让欧洲在排除一个英国或使之边缘化的情况下得到统一。为此,就必须打击即将启动的欧元。这才是英国拉美打科索沃战争的深层动因。

王湘穗:可以说,英国自立国以来国家战略的核心就是不让欧洲大陆统一。不论是统一于法国,还是统一于德国或者是现在统一于欧盟,都会影响英国在欧洲乃至其在世界的地位。不让欧洲统一,这是被英国和欧洲的地缘关系决定的战略选择。

王建:  应该怎么看英国?你们把它跟欧洲之间的分歧看得太大了,统一的一面是不是也应该看到。布莱尔最近在干什么?他在推进欧洲的一体化。工党的财长反对加快进入欧元的速度,他就要收拾他。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英国的主体经济是金融业,这和美国有些类似,但美国的资本市场是被美国人自己垄断的,英国人要想做金融生意的,要到美国去做,做不了,到亚洲来,也不那么好做,所以英国的市场还是在欧洲大陆。欧元出现了以后,英镑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因为国际货币投机的对象原来是30多个,现在的主要交易货币是17个,一下子少了13个,就都向美元、日元和英镑这几个大币种集中。英镑成了一个大的投机对象,经常在波动,贸易也没法做,金融生意也没法做,所以英国是迟早要加入欧元的,它现在跟美国走是不服气德、法做头,它自己做不了头。不是经济利益有矛盾,是政治利益有矛盾,不加入欧元,英国是死路一条,要吃很大亏。

乔良:  我说的意思是,如果欧盟是以法、德为主导,英国就会边缘化,这就是表面上是英国为什么参加而实际上是推动美国打这一仗的动机,其目的不止是米洛舍维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把欧洲打到弱化的程度,英国再重新加入欧洲,它的地位就会很不一样。

王建:  英国实际上是在延续过去的政策,例如用反法联盟收拾拿破仑,就是拉别人的力量来改变你,是借着美国提高其在欧洲的地位。通过这场战争,把德、法好好收拾一下,增加自己在欧洲的话语权。反过来,如果你不给我好处,我就站到别人一边来打你,这是外交手腕。这场战争到这儿停了,英国马上打了几张牌,一个是加入欧元,一个是提出来设立欧盟主席。前面晓宁讲的“美英一体论”我不同意,从这场战争前后已经能清楚看出,英国人有英国人的打算。

乔良:是这样的。

王湘穗:  王建所讲英镑的尴尬地位,正反映出在新战国时期的一个特点——谁不入伙,谁就边缘化。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何去何从,英国必须进行选择。现在看,它必须向欧洲再靠一步。“道不同,不相与谋”,也许这一仗就是英国人跟着美国人后面打的最后一仗。从两次两布会谈看,布莱尔所反映的不完全是英国的声音,也不光是代表英国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欧洲跟美国讨价还价。当然,英国也想利用这种地位左右逢源,两头得利。

王建:还是我刚才说的,美国的目的是打垮欧元,瓦解欧盟,英国是打软欧元后强化在欧盟中的地位。

李晓宁:我研究过一段时间欧盟的内部结构。有几个点需要大家注意。英国人和美国人一直在说欧盟中起作用的是“德国帮”,说欧盟的决定性政策尽是德国人设计的,法国人也经常有微辞。

德国人提的建议容易通过,法国人说的东西,不容易通过,英国人更不行。其他小国,丹麦、西班牙无足轻重。有人就说德国在其中有更大企图。另外,英国与大陆欧盟国家的关系也很特别。英国人开玩笑说,对英国来说美国人是情人,欧洲大陆是老婆。虽然与情人看起来好像亲密无间,但要真过日子还得跟老婆过。当然任何比喻都不是完善的,这只是表现出一种直觉倾向。英国人还有一句话,美国人是狮子,我们是狐狸。我认为,英国狐狸可以犯狮子的错误,但是绝不能犯狐狸的错误。美国则不能犯狮子的错误。现在英国就剩下银行家和哲学家了,一个人拿着钱,一个说理论。主要是英国人在出主意。他们对美国影响很大。倒萨这件事,英国起了很大作用。

欧洲将重新武装

欧洲重新武装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与美国打仗,至少目前不是,而只是要获得与美国谈判或讨价还价的条件。欧洲人心里很明白,欧洲在欧元流通后有了与美国不同的利益,在安全上已经无法依赖美国,欧洲除了建一支独立于北约之外的足以保证欧洲安全的军事力量外,没有其他选择。

欧盟的经济实力现在已经可以与美国抗衡,但是军事实力不行,如果美国的军事实力没

有威胁到欧盟和欧元,欧盟当然也不会去花钱搞什么军事独立,但是情况并不是如此,所以欧洲的重新武装是必然结局。

李晓宁:  战后的欧洲没有发展大规模的军备。然而,欧洲的主要国家都是些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都有过大规模扩张的历史。德国、法国、俄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它们都曾经拥有过比现在大得多的军备,都打过很多仗,争夺过霸权。早期它们实施的都不是保守的战略,而是扩张的、进攻性的、侵略性的战略。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把它们搞垮了。例如德国,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军不能有总参谋部,这点特别有讽刺意味。说个小典故,历史上总参谋部这种建制就出在德国。《波茨坦协定》不允许德军有总参谋部,等于把德军的头掐了。不准你有司令部,这怎么能打仗呢?日本也是这样,在宪法里规定,不能有正规军队,只能有自卫队。它们怎么面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呢?形势逼迫它们进行战略调整。战后的欧洲和日本都在发展一种什么东西呢?它们都在用投资的方式入侵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地区。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重要的资源它们都入股,都进行投资。比如日本,在海湾只要有一个好油井,好的公司,日本人就入股进去,获得股份油。有一段时间,日本发展很厉害,甚至想把洛克菲勒买下来。欧洲也在这样做。

很快美国人就发现,这种投资的入侵,比军事入侵更加可怕。所以美国人在输出技术、输出制造业的同时,牢牢地控制着金融投资业的霸权地位。当日本形成新的金融投资中心,欧洲金融投资中心也转为强势的时候,美国人就开始抑制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