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草根家事 > 第50章

第50章



这都是当时的政策给予我的实惠,给予我的机会,我抓住了,我也无愧那份实惠。

三四年间以来,那么多的职工,几百双手围着我转,我没有拖欠过他们一分钱工资,没有一家酒店记过我一笔吃喝账。对于周乡长,主管我的上司,我没送过一次礼,没得过我一点好处,哪怕是一双鞋。

我很留恋珍惜那段真诚的上下级关系与情感,因为那是历史长河中的珍品,甚至是绝品。他是搞工业的“内行”,尽管有些许失误,但对于我来说,他至少是个先行者,给予我很多的教益、支持、指导,都是真挚的,难得的。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图的都是一个“名”字,其“名”字又各有不同的含义。他得到的“名”字,就是个“清”字,清廉为官。我得到的是一个“正”字。当官的,一个“清”字了得!为人的,一个“正”字人皆所慕。正因为我人“正”,则邪不压正,所以税务、工商、派出所……从来没找过我任何麻烦,给予的都是支持,他们没有一个人到我这里“大家拿”。在企业的大潮中闯荡一回,在我的领地里亲自遏制“大家拿”,足矣。

在厂长的位置上,我也认识了社会的另一面,或者是另外一个——我从前全然不知的领域。比如说吧,有的人办企业不是为了盈利,听后你一定会感到吃惊吧!人家为的是以此做幌子骗贷款,信贷员得到回扣也不动声色,故装糊涂,银行的呆账就有其中这个因素……诸如这许许多多非常矛盾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和现象,我都得到了理解和认识,收获颇丰,感慨社会真是个大课堂啊。

说到这,我不禁要问自己:乡政府这么大的两次失误,主要领导就没有任何责任吗?他们有尽心尽力的能力与努力吗?这两个合资企业的失败,不是在发展中走了形,可以谅解;而是从一开始,或者更确切一点说,还没等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发人深省啊!

发人深省的是,说个搞乡镇企业,就像大跃进似的“狂热”,人们完全忘记了那个年代留下的教训,不值得发人深省吗?90年代中期,离开大跃进已经有近40年的时光了,相当于多半个“三国时期”,相对漫长。可是,有些土生土长的上司,他的思维依然停留在那个年代,悲哀啊。

贾清仁任党委书记,王广福任乡长期间,党委副书记姓洪,洪毅文,本地人士。洪书记与两位领导没合作几天,就调到市水利局去了,空缺的位置由周春林接任,周春林的位置由赵国权(时任纪检委员)补充。有了这一层变化,周乡长也把主管工业的摊子交与赵乡长。

洪书记是我初中的同学,他总是给人以老实厚道的感觉,工作作风就少了一点“魄力”。在他任党委副书记、机关党支部书记期间,乡机关的同志几乎没有谁入党。为什么?不清楚,一言难尽。至于有人说他怕别人入党后,会“老鸹夺了凤凰窝”,我没有考证过,也不能随便说话。

周乡长当上了党委副书记兼机关党支部书记后,党的大门就像被洪水冲开大堤的决口,清流浊流一起涌进,入党的良莠不分泥沙俱下。一时间,周书记“口碑”载道。他像一块磁石那样,吸引了一大批乡政府机关的“新生”力量。这就是能为,眼力,这就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没花一分钱,买来一大堆人心。当周副书记攒足了家底的时候,乡长的位置有空缺了。天时、地利、人和,周书记顺利地通过了市委对他的“考察”,成了一乡之长。

“官升脾气涨”。如今的周乡长可不是过去的周乡长啦,已经没有了那个“副”字。在人多势众的场合,说恭维话的多了,见他满脸堆笑的多了,找他办事的也多了,抬轿子的更多了起来。他不难么爱搭理人了,更不肯和你先打招呼了,绷着脸的时候多了,用鼻子说话的机会多了。总之,以前大家公认的那些毛病,到了现在没有一点伪装隐蔽的必要了。他把挖苦人当作批评,把贬损人看作是帮助你,把不理睬人当作什么呢?不是人。

新的一任乡长上台伊始,乡政府机关的结构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风云突变。这次突变,官方叫做人员调整,是以亲疏为原则,以经济实惠为目的的。他把他的亲侄调到财政所当税收专管员,把原来的专管员调到办公室做主任。税收专管员是个肥差,每年比其他同志多得奖金6000元,等于每年多开12个月的工资。为了平衡一下关系,才让那个专管员升了一级,当主任,也就是定了我的位置,我去了村镇建设土地管理股任股长。

农村有句俗话,叫做“公道佬一辈子屈不着自己”是也。由此说来,周乡长够公道的了。

在我当办公室主任的时候,周乡长刚刚“扶正”,只不过我们上下配合的时间不长而已。从大局和事业的角度出发,我曾建议过他,改西配房为食堂。原来的食堂在办公楼的后院,年久失修既破乱不堪也脏乱不堪。周乡长也下过决心整饬一下就餐环境,只是一时找不出合适的方案,而犹豫不决。我的建议,一可节省三分之一的预算,二可招待好外来客人,每年至少节省两三万元的招待费用。

这个建议提出后,周乡长没有表示可否,鼻子连“哼”一声都没有。

不久,新的食堂按我的构想竣工了,周乡长得到一片赞扬声,被称之为“伟大的构思”!我这才明白一个很大的道理:领导采纳你的意见是不会说出来的,你也不必说是你的建议,领导永远比你高明,这是真理!还好,我懂得给领导提建议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以后也要守口如瓶。不是吗?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有的功绩都是领导的,贪婪成性也是硬道理。

是的,人之贪婪何止钱物?《左转•;;昭公28年》中说:“贪婪之餍,忿类无期”。现代作家梁斌的《红旗谱》也有类似的话:“他贪得无厌的性子,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残忍了”。餍,同厌,满足的意思。如果说,人皆贪婪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无厌”则实不可取。贪婪无言者之所贪,除钱物之外,所有有利于自己的东西,包括名誉、地位,还有口惠都纳入必贪之列。某某人提起某某时,常常愤愤不已:“心太黑了,胃口太大了!”

所谓黑,说的是,从你身上刮走他他之所求所得,而后则视你为敝屣而鄙之矣。所谓胃口大,则指百元的子女升学礼、乔迁之喜礼、贵恙之慰问礼而不屑一顾之。

他很讨厌“八千岁”了,那时他没有太大的实权。后来,他不再骂他了,证明他们之间已经达成了有条件的“谅解”。再后来,“八千岁”打道回府了,可怜兮兮的,他没有半点同情知心怜悯之意,因为有条件的“谅解”已经用尽了。

人常说“吃亏是福”,我也是这么理解的。但贪婪无厌者,则说成是“吃贡是福”。贡,是贡献,孝敬皇上的贡献。虽然说几千年的皇上早就被打倒了,但很多有权势的人几乎没有一天不做皇上梦的,痴迷于歌舞升平外,“吃贡”是皇上梦最好的体验与享受。可以说大官大吃,小官小吃,没有人不吃。而对于“吃贡”者有几个人真心实意地去管管?管也罢,不管也罢,老百姓的心态最终还是趋于平和,平衡,没有办法只好这样了。他们只好用一道古训了平衡自己,那就是:花脏钱,喝凉酒,早晚是病!或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间一到,一个也漏不掉!

  五    我的朋友    1  同窗学友(阴阳两隔)(1)

五我的朋友1同窗学友(阴阳两隔)(1)

弹指一挥间,花甲已过。在60多个春秋中,我“从政”28年。比起读书12年,耕耘田垄6年,教学6年来说,“从政”是我人生路途走的时间最长,价值最为重要的一段时光。但值得我珍惜的还是年幼和“寒窗”那段光阴,因为那时有理想的光环萦绕着我,给予我心灿烂,尽管后来前功尽弃,落个心灰意冷,但比起“从政”舞台的险恶,那还是一篇温馨的童话,因为那里有我随意的选择。

我无法选择老师和上司,而可以选择朋友,所以那是我最愉快的年华,我的时间我做主,我的道路自己走。

从开始上学,到高中毕业的12年间,我先后在4所小学和初中高中读书。匡算一下,和我同班的同学就不下300人。这300个同学都是我的同窗学友,尽管我们之间有过吵闹与“争斗”,甚至到后来由于观念和志向的不同而产生一些不快,缘分是至关重要的,缘分不能再生,就显得非常珍惜,其他都无所谓了。

解放初,我们都是刚刚入学的孩子,天真无邪的顽童。那时,只要玩得来就是合得来,就是朋友了。50多年过去了,好多记忆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也就怀念那时的“童友”,那时的“童话”——儿童们欢心的佳话。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重演了,郭祥玉、孟祥弟、王小孚……多年前就离开了人世,只有曲良忠健在,思想起来不觉戚然。

50年代初,我的家境很差,上顿饽饽下顿粥,土豆白菜都很少见到,就别说鱼虾了。至于粘豆包、荞麦卷子,我只是在别人家见过,我家从来没有做过,当然也没有吃过了。

记得那天早上,我会曲良忠一起去上学。见他正在吃早饭,我没有进屋,就在门外等着他。奶奶时常告诫我,人家吃饭的时候是不能进屋的。我不懂得为什么,但我记住了,很听话。

那时学校离家有3华里多,得经过一片没有人烟的的辽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