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欧斯曼记事 > 第261章

第261章



联军上午上午11点走出营帐,列3路纵队向东行进,意图是插入普军阵地和萨尔河之间。因为普军人数占绝对劣势,联军统帅部判断腓特烈有可能后撤避免会战,下午腓特烈判明法军进攻方向之后,才命令军队收拾营帐准备迎战,而法军正好以为普军幵始撤退,加紧以纵队前进接敌。

实际上,腓特烈计划以阵线右翼(北端)前面的一列小山丘为掩蔽,悄悄集中兵力于右翼,把左翼回缩,将法军引诱到普鲁士阵地南端和萨尔河之间的陷阱,加以歼灭。法军还蒙在鼓里,三路行军纵队还没有等到展幵,就遭到普鲁士前锋塞德利茨4千骑兵的迎头痛击,先锋被击溃。但是塞德利茨初战告捷并不穷追,收拢部队,因为法军毕竟势大,一旦把敌人挤压得太紧,反而容易形成僵持。真正的打击来自普鲁士步兵主力,他们已经完成了旋转运动,把向西的正面改为向南,在高地上18门重炮扫射的掩护下,腓特烈的弟弟,普鲁士亨利亲王率领7个步兵营杀进乱

成一团的法军,而经过休整的塞德利茨骑兵同时迂回到法军背后,把战斗变成一场屠杀。

激战中,德国北方骑兵用方言喊出的呼号“Gah  To”  ,竟然被法军错听成法语“蛋糕”的谐音,官兵更加摸不着头脑。罗斯巴赫战役下午3点半才幵火,但是一个半小时之内,法军已经溃不成军,死伤3千人,被俘5千人。而普鲁士的损失,仅仅是165人阵亡,376人受伤。但是塞德利茨中将也在受伤之列,回国修养,没有能参加下一场洛伊滕会战。

罗斯巴赫战役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经此一战,路易十四朝和路易十五朝早期法军勇敢善战的形像被毁坏殆尽,路易十五竟然还在战后授予苏贝斯元帅军衔,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当年杜伦尼和孔代屡次入侵德意志,予取予求的时代,给德意志诸邦留下痛苦的记忆,而这次胜利大大振奋了德国人的民族精神。而且罗斯巴赫战役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

NO.6  热气球

  1783年11月21日蒙特尔菲埃兄弟请两个法国青年(Pilatre  de  Rozier  和Marquisd‘  Arlandes)乘坐他们制作的热气球,在巴黎市区起飞,飞行25分钟11公里,并安全降落在巴黎市郊.从此开创了人类升空的历史.法国国王,王后,宫廷大臣及数十万人现场观看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壮观场面.

在这之后十天法国人又驾驶氢气球飞上了天而飞机的飞行成功则在这之后120年.

在飞机诞生前的一百多年中,气球飞行为人类的探险,科研,了解大自然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人们用气球探测了温度的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随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而降低,气压减小.很多人用生命证实了人的耐氧高度,知道了空中的风速,风向,湿度的变化规律等等.在飞机诞生前的一百多年中,气球飞行为人类的探险,科研,了解大自然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人们用气球探测了温度的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随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而降低,气压减小.很多人用生命证实了人的耐氧高度,知道了空中的风速,风向,湿度的变化规律等等

20世纪60年代热效高的丙烷燃烧器和高强度轻体织物(尼龙)的诞生,使热气球的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称它为:  现代热气球.现代热气球的出现,为热气球飞行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方便.热气球很快成为美,欧的一项新颖的航空体育.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热气球研究机构.因此不同规模的比赛才得以举行.第一届世界锦标赛也于1973年在美国举办.

NO.7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革命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革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3.革命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正面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是一种战争艺术。

◆反面

所谓的“融于群众”其实是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逼迫对手制造战争暴行。违反人道主义原则。采用游击战的方面通常会高压压迫所倚仗的群众。以达到完成战略目的意义。是“恐怖主义”的惯用手段。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

以上资料是百度百科中关于游击战的说明。

下面,谈一谈个人对游击战的看法:


如果让我选择,如果敌人很温和,那么宁可投降也不要游击战。如果敌人足够残暴,那么坚定的游击战是绝对正确的。

实际上,滋生游击战的战争,大多具备如下三个特点:

1、国内强权,人民财产没有保护。

2、敌人残暴,多半是种族灭绝政策。

3、城市化程度很低,社会经济落后,农业经济为主体。

关于第一点:

游击战是一种不人道的战争,这显而易见,因为拿老百姓当挡箭牌。所以,当“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这一条写入宪法,那么游击战就成了笑话——哪个统帅敢玩这手,第二天就能收到国会的弹劾传票。二战时期,欧洲国家有打游击的,但一大部分在殖民地,本国的极少。在本国游击的,适应第二条。

关于第二点:

正因为第一点特性,所以,如果敌人足够残暴,失败的代价比游击战的代价更高,那么弱的一方通常被迫采取游击战策略。比如二战时的波兰。

关于第三点:

最终波兰游击队在德国人面前不堪一击,用古德里安将军的话说,讨厌但不致命。实际上,波兰或者说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城市化程度非常高,因此,占领城市的占领了生存命脉。游击队在山野无法取得补给,吃饭都成问题。这和中国满地农民的状态截然不同。在中国,碰到一个村落就可以取得补给,但在欧洲,一座城市能养的士兵,远比一个农业地区养的多。

有很多朋友很迷信游击这个东西,而且很多网络作品中也将游击战的威力无限夸大。实际上,国外军事学家很早就详细的阐述了游击战适应的各种环境和特点。所以,即使是像亚历山大、汉尼拔这样擅长运动战的统帅,最终决战选择的依然是阵地战。这就是欧洲战争中阵地战如此盛行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象棋,将和帅是不能死的,那么,简单的理解游击战,你可以这样认为:游击战适应主帅不能阵亡的战役,而阵地战适应城市不能沦陷的战役。

图林西亚是欧洲背景,我在些图林西亚时,着重突出了几座城市。城邦文化,或者说现代的城市文明,都是以城市为核心的。

所以,两次索里兰战役里,维里奥虽然弱,但没有游击,因为离开城市,他将一无所有。今后的战争中,依然会有以弱对强的战例,但我依然不会写大规模的游击战。在欧洲背景下,以游击战征服一个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以游击战击败入侵也是幼稚可笑的。

P.1  读史

  读史

持着流云飞花的书卷,

感动千年英勇的叹惋。

劲弩强弓的可汗,

呵斥金戈铁马的长鞭。

大雕瞪视的中原,

浮华污腻青暗的湖面。

朝日夕辉的瞬间,

飘零碎玉飞琼的华年。

往昔千古的遗愿,

放眼空旷深沉的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