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江山风雨情 > 第37章

第37章



王承恩将信放到周延儒案上,周延儒几乎昏厥过去。

“退朝。”崇祯冷冷地站起身,大步离去,众臣纷纷四散。只剩周延儒一人坐在那儿发呆。

乾清宫暖阁内,崇祯怒气未消,王承恩侍立在旁。崇祯说:“那信是范仁宽写给周延儒的,不是周延儒写给范仁宽的。因而,仅凭此信,还不足以说他通敌。”“皇上圣明。老奴也认为,那密信只证明,范仁宽竭力在朝中寻找内援,并不证明周延儒是内奸。问题是,范仁宽为何不找别人而偏偏找上了周延儒?因为,他早已料定了周延儒主和啊。”崇祯默默点头,说:“朕最恨的是他身为内阁大臣,竟不与朕保持一致,竟然想罢战主和!”“皇上,老奴冒死直言……”王承恩似乎心有畏惧地说,“老奴觉得,想与皇太极议和的臣工其实不止他周延儒一个呀。”崇祯有点惊讶起来,他看了看王承恩,说:“你何以见得,今儿不是都表态了么?”

第十一章  主战还是主和?(三)

“嘴上所说并不等于心里所想。臣工们知道皇上历来主战,也都顺着圣意说话。就他们个人利益而言,和比战更有利。”王承恩略顿了一顿,说,“内阁大臣都是高官厚禄,位极人臣,谁不愿意安安稳稳的做官呢?没有战事不是更太平嘛,省得天天担惊受怕。”崇祯终于被激怒了。他联想起吴三桂为救父五十三骑可以退敌,却没有哪个臣子肯为皇上尽忠尽孝,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没有谁真把国事看得比家事重。

崇祯站起来,在乾清宫暖阁内转来转去,脸色却越来起难看了。他终于停止走动,大吼一声:“谁惧战,罢谁!”崇祯背对着王承恩,冷冷“哼”了一声,“朕会给他们竖个榜样,让他们好好看看。”

内阁签押房内,周延儒气急败坏地扑进来,伸手指向坐在椅上摇扇子的洪承畴,手指与声音都在颤抖:“洪承畴,你你……你敢坑我!”洪承畴显得多少有些委屈地说:“周大人,在下哪有那么大本事,能坑得动您?!”“可、可你说过,皇上心里是想‘和’的……”“哎哟周大人,皇上心里想什么,您应该比我更清楚啊。您可是内阁首辅呀?”看着洪承畴一副无赖的腔调,周延儒颓然坐下,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你早就投靠王承恩了。”窗户纸既然捅破,说透了,洪承畴也就不再油嘴滑舌,他诚恳地说:“周大人,在下早就跟您说过,您斗不过王承恩的。别看皇上把他打得半死,可到了关键时候,皇上只会抛弃您,不会抛弃王承恩的……”这边正说着,鲁四带着两个锦衣卫入内,喝道:“奉旨,将通敌买国的奸贼周延儒拿下,交刑部审处。”

鲁四等押着周延儒行进在宫道上,到了上回那个拐角处,周延儒步子变慢,他看见王承恩柱拐杖在那儿站着,像是来送行。……突然,王承恩扔掉了拐杖,健步迎上前来,笑道:“周大人哪,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老夫的腿脚全好俐索了!您看,您看哪……”王承恩踢腿跺足的展览给周延儒看。”周延儒恨得咬牙切齿:“王承恩,你比蛇蝎还毒!”王承恩幸福地笑道:“那当然,老夫是吃蛇蝎长大的。”周延儒恨恨地说:“早晚有一天,你会被皇上活活打死,打个稀巴烂!”王承恩点头赞同,说:“这倒是完全可能。不过,您看不到那天了,是不是?”鲁四怒喝一声:“走!”周延儒被押送远去。

王承恩望着他背影,不禁长长地叹息。

牢栏内,周延儒枯坐在一摊干草上,果然像牢吏说的那样:不吃不喝,不说不睡,跟个泥菩萨似的。忽然,他听到动静声,睁开眼,只见洪承畴提个木盒走来。周延儒又闭上眼,不睬洪承畴。牢吏打开牢栏,洪承畴入内,在周延儒对面坐下。然后打开盒盖,从里面取出一盘盘菜肴、酒具,摆了满满一木案。然后揖道:“给周大人请安。”周延儒睁了一下眼睛,又闭上。洪承畴道:“皇上有旨,令在下主审周大人的案子。”周延儒看来无法闭着眼睛了,他看了看一台子的酒菜,说:“你就这么审案么?”

洪承畴一面给酒盅斟酒,一面泰然道:“不错,我就这么审案。”洪承畴举起一只盅,道一声请吧。周延儒顿时明白了,他看看自己面前那只满满的酒盅,哼了一声,悲愤道:“从古到今,不知多少忠臣死于药酒鸩毒……又岂是我周廷儒一个”周延儒毅然取过酒盅,朗声说:“请!”仰首一饮而尽。之后,昂着脖子,引颈待死。良久却并无动静。洪承畴也饮尽杯中酒,咂舌回味着说:“不愧是百年佳酿。周大人,你觉得味道如何?”周延儒不禁有了愧意,说:“是啊……好酒。周某错怪你了。”“哪里话,我要是你,也会那么想的。请用菜。”周延儒稍稍拨了几筷子菜,忽然念及一事,道:“洪大人,我家人怎么样了?”洪承畴晃着筷子,说:“吃吧吃吧,没有什么事,我心里有数,殃及不到他们。周大人放心吧……”

……鲁四一脚踹开周府大门,喝道:“奉旨查抄周延儒府,周府上下人等尽行关押,所有物品全部封存!”太监们如狼似虎地冲入府内,将周府男女老幼们推搡到一边,由执刀太监看押着。其余太监们则朝深处冲去,只得一片乒乓的砸门破锁、翻箱倒柜之声。鲁四不可一世地来回走动,监视着太监们行动。

一个太监捧着一抱珠宝奔来,直捧到鲁四面前,喜笑着叫了一声:“四哥!”鲁四挑了两样揣进自己怀里,再一挥手,那太监把其余珠宝哗啦一声扔进萝筐中。

又一太监捧着一摞书信匆匆奔来,说:“鲁公公,小的找着罪证了!”“我看看。”鲁四匆匆翻阅着太监怀里的书信,不禁脸色大变。下令说:“收好了,全部交给王总管!”太监应声,赶紧将书信放进旁边一只皮匣里去,再锁上。

牢栏内,周延儒与洪承畴已处于微醺之中,彼此交杯换盏,情投意和的样儿。洪承畴道:“周大人哪,在下想跟你切磋一下时局。”周延儒已经半醉,笑道:“请吧。周某只要有酒喝,就爱谈时局。”“你倒说说,这南方的流寇和北方的满清,二者孰重孰轻?朝廷究竟应该‘北战南抚’还是‘南剿北和’?”

“与满清相比,中原流寇才是大明心腹巨患,应该南剿北和!”周延儒睁开那双仿佛已经不胜酒意的醉眼,说,“别以为平台议政时,周某那番话是瞎说说的,也不只是上了你的当,唉,只是这样的道理,在不该说的地方,对不该说的人,说出来而已。”看着洪承畴不解的神情,周延儒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唉,看来不但皇上嫩,你更嫩哪,连‘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都不懂!所谓满清,说到底不就是那几支八旗军嘛?”

第十一章  主战还是主和?(四)

周延儒可是连插话的机会也不给洪承畴了,他又说:“八旗军再厉害,也不过十几万人。眼下,根本攻不破大明的重重城关。但堡垒却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中原流寇有如燎原烈火,遍地饥民就是遍地干柴。光是河南陕西两省,就有五十万到一百万流寇,官军剿平了这儿,那儿又冒出来。连年天灾,朝廷党争,官吏贪污,外患不绝,都是流寇四起的原因。我估计,全国的流寇总数,超出官军的十倍!真是剿不胜剿……唉,流寇不灭,举国不宁啊,朝廷的钱粮兵马,全被流寇陷住了。”借周廷儒叹息之际,洪承畴终于插进来说:“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国弊,可不是三两年能消除的。”周延儒说:“皇上空怀壮志,想要振兴大明。唉,谁不想呢,可一碰到战略选择,皇上就把尊严放在第一位,容不得皇太极立国,更不肯与之媾和。这样一来呀,我看是既剿不了寇,也灭不了贼!大明日渐危亡矣……”

洪承畴忽然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周大人,在下内心其实十分赞同你的南剿北和之策。”周延儒惊讶,接着愤怒了,他指着洪承畴的鼻子问:“那、那你在平台议政时……”“那不是我说话的时候!”洪承畴似乎又恢复了常态。周延儒冷笑着:“你这两面派!……你、你就不怕我秉报皇上?”洪承畴微笑:“不怕。”周延儒又是一饮而尽,长叹道:“我看错了你。你表面上装嫩,实际上老奸巨滑!”洪承畴依旧微笑着:“周大人骂得好。告诉您,王承恩就没有看错我,他早说过我是个‘刁徒’。因此,在这方面您又输给他了。”

王承恩仔细审阅案上的书信,鲁四侍立于旁。王承恩读罢,气得敲着书信道:“你看你看,都是与袁崇焕的书信往来!这周延儒比老夫想象的厉害呀,他跟人说,袁崇焕与老夫是一党,实际上他俩早有私交。”鲁四含蓄地说:“王公公,袁崇焕在大臣中结交很广呀。”

“哪个总督不是树大根深哪,何况袁崇焕……”王承恩说着将书信全部包好,说,“鲁四啊,你明天就要到宁远上任了,带上吧!把它们全部交还给袁崇焕。”鲁四接过书信包,有些不解地说:“这可是袁崇焕的把柄呀,您不留着?万一……”王承恩摇头一叹:“你走马上任,总得给袁大帅送点礼啊,这就是一件很好的礼物。”“谢公公!小的明白了。”王承恩叮嘱道:“到任后,你名为监军太监,但不可放肆,更不能得罪袁崇焕。他是大明的栋梁之材啊。”

洪承畴为周延儒斟满最后一盅酒。晃一晃壶,空了。洪承畴举盅道:“在下敬周大人最后一盅酒。”周延儒举盅一饮而尽,赞叹:“好酒!好酒!可惜没有了。”洪承畴再次打开食盒,从中取出一只带盖的玉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