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随口禅阴阳眼 > 第十四章 安排

第十四章 安排



第十四章安排

        于是战场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奇怪的现象。

        东面在紫荆关,两国军队打的火热朝天,每天都收割着无数人的生命。西面在飞狐郡,距离紫荆关不过一百多里的地方,两国军队却安之若素,每天你放几箭我放几箭,看上去是虚应故事。其实,双方却是麦秆打狼——两头害怕。

        张县丞自接到城外的飞箭信就读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信的内容很简单:朱元璋已死,尔等还不归降?

        朱元璋,当今天子,死了?

        张县丞不敢或说不愿相信,但他心里明白这肯定是真的,否则,不能解释鞑子的大举入侵。不发生这样的事,鞑子尤其不会在春天发起进攻。春天对汉人来说是播种的季节,对草原人也同样重要。不同的是,经过一个冬天,汉人家里还能有余粮,草原人放牧为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此时大多是马瘦毛长,牛羊群少了很多。春季正是家畜繁殖的季节,错过这个时候不能让牛羊群扩大,以后的日子会更苦,这个道理他们不会不明白。草原的民族更愿意在秋高气爽的时候发起进攻。因为那时正是马肥膘壮,牛羊肥美,无后顾之忧。

        张县丞也明白,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元兵是朱元璋驱走的。有朱元璋在一天,全国将士就有主心骨,从心理上对鞑子就zhan有优势。要是将士知道自己效忠的皇帝死了,主心骨倒了,对他们的心理打击是相当大的。

        明朝尊的是唐制,天子过世,全国缟素,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藩王都要进京为皇帝守灵,并恭贺新皇登基。不用说此时的燕王肯定是在去南京的路上,自己的父皇去世,说什么,就是天塌下来他也得去尽孝去看最后一眼吧。草原人看到的正是这一点,北方无燕王驻守,全国群龙无首,人心惶惶,这正是进攻的最好机会。

        想明白了并不等于一定有办法,除了每天鞑子射信箭进来时命令军士回射一番,他真的没有别的好办法!

        怕什么来什么。

        第四天,‘谣言’终于还是传开了。

        这次鞑子没有再射信箭,而是派了一百多人站在城外,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大声呼喊:“朱元璋已死,降者不杀,不降屠城!”

        张县丞在城中再次巡视时,发现所有士兵的眼神都惶惶的,军心已乱,是啊!皇帝死了,对于明兵来说倒下的是不仅仅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位定心柱。张县丞知道这种事不能解释,现在城内和外界消息隔绝,越是解释怕是越乱。只能暗暗下令,严禁军中私下讨论此事。张县丞决定做点什么,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第五天一早,站在城墙上巡弋的胡老三首先发现了不对劲。

        城外和昨天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但还是不对劲。

        气氛,对,是气氛!气氛不对劲!

        敌方的营盘中静悄悄的,在静悄悄中一股杀气却渐渐弥漫出来。胡老三是老兵经历过多次战场,知道这通常意味着什么!这次怕是要来真的了。很快,城墙上的士兵都感受到了什么异样,每个人不由自主握紧了手中的武器。

        鞑子营盘的大门缓缓张开了,一队队鞑子的骑兵四散开来,缓缓但一步步威压过来。几十架攻城战车、战梯夹杂在密密麻麻的士兵中从四面八方向城墙靠了过来。

        嘹亮的号角声响彻四方。

        战争还是来了。

        ――――分页符――――

        张县丞、高游击、孙主薄、洪巡检一干人等都登上北城楼,钱驿丞、李守备等人分守各处。众人看着城下密密林林闪着寒光的刀枪弓箭,心中都是一阵阵发紧。

        鞑子兵越来越近,胡老三突然大叫起来:“大人,前边……前面是咱们的百姓,鞑子......鞑子抓了咱们的百姓。”

        从成吉思汗开始,各代蒙古将领都会用这种办法。在进攻敌方重兵把守的城池的时候,先驱赶对方的百姓在先头打阵,让对方将领投鼠忌器,不敢或是不忍心放手防守。

        几位大人相互看了一眼,冷汗都冒出来。

        谁也不敢轻易下令。

        打?都是乡里乡亲的,里面没准很多就是守城官兵的亲戚,谁敢承担这屠杀自己人的罪名,即便仗最后打赢了,御史弹劾上去,怕也是小命难保。不打?如果任由鞑子兵冲到近前来,顷刻就是个全军覆灭的结局。到时候整个县城失陷,死的可不就是几十个人的问题。

        最后,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张县丞身上,毕竟现在这里他是最高指挥官,最后的主意他要拿。张县丞脸色煞白,走到城头,看着远处哭喊着走近,身穿大明服饰的几十个百姓,紧紧咬着嘴唇,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给我打,百姓都是假扮的,给我狠狠地打”。

        他的话一出口,其他几位大人都出了一口气。既然黑锅有人背,他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指挥好这场战斗。

        胡老三猛回头,对着张县丞连连叩头,哭喊道:“大人,大人,那真的不是鞑子假扮的,我看见了,我二舅就在里面,大人不能打啊!”

        张县丞一脚把胡老三踢开,俯下身,从胡老三手中抢过弓箭,低声说道:“大局为重!”起身张弓搭箭松手,“嗖”的一声,远远地一个正扬鞭驱打百姓的鞑子骑兵应声倒下。城墙上立时欢声大作。

        见自家大人神威,城墙上军士纷纷开弓放箭,鞑子知道这招没用,也不再管那几十个百姓,纷纷催动胯下战骑在城墙下游射。其他各处的鞑子发一声喊,驾着云梯冲向城墙开始强攻。几十架攻城战车、战梯也逐渐推近。

        胡老三愣愣坐在地上,无论是战马嘶鸣声、箭雨呼啸声、还是惨叫、号令之声,仿佛都已成为了另一个世界的声音,有几枝箭擦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他却依然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恍若未觉。张县丞射过一箭后,随手将弓箭扔给胡老三,见他一点没有动静,心中来了气,一把将他拎起来摔到城墙垛口。

        胡老三茫然地看着下面的一切,浑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样子,突然他呆滞的目光有了生气,大喊道:“我二舅,我二舅,在那里!”

        张县丞顺着胡老三的眼光看过去,果然在城墙下,有十几个穿着中原服饰的人蜷缩着,眼巴巴地看着城墙上面的明兵。鞑子兵全力攻城,却没想到他们抓住的人质偷偷也跑到了城下。

        “快拿绳来!命令弓箭手全力封锁这一段。”张县丞心中激动,这要在攻城战中救下哪怕一个百姓,对将士们的士气也是一极大的提升,还别说以后报给朝廷的邸报上也是浓重的一笔功劳,或许能冲淡自己下令放箭的后果。和蒙古兵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任谁也明白他们驱使百姓的招数,只不过御史言官上报,上官也不能不处理,就是这么回事罢了。但从来驱使的百姓从未幸免过,这次哪怕能幸免一人,也是莫大的功劳。即使不谈功劳,也是一份无量功德。

        四卷长绳很快拿过来,垂了下去。越来越多的弓箭手聚集,将城门下封锁成一片死域。原本等死的百姓见了从城墙上竖下绳子,争抢着顺着绳子往上爬。

        “别抢,别抢,一个一个来。”张县丞满头大汗呼喊着。

        但是生死存亡时刻,哪里有不抢的?力气大的很快顺着绳子爬上来,力气小的爬了一半没劲的吊在半空。一些妇孺张着手绝望地大叫。城外的鞑子兵很快发现了这里的异状,一层层骑兵盘旋过来。漫天箭雨倾泻而下,不过这次对准的不是城上的官兵,而是城下的百姓。惨叫声接连不断。

        城上的明兵恨不得长出八只手来,弓弦的吱吱声连成一个声音。天空中来来往往的箭雨密密麻麻铺天盖日,像是一片笼罩在城头的乌云。

        “二舅!”胡老三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震动了城墙上战士的心。

        一个花白胡子的老者背上中了三支雕翎羽箭,从长绳上重重摔下。

        眼看城下再无活着的人,张县丞连声道:“收绳,收绳!”

        “救救我,救救我。”

        一个小姑娘奋力搬开身上压着的尸体站起来,招手跳脚冲着城楼上大声呼喊。收了一半的绳子纷纷放下。

        小姑娘抓住一条绳子,用力往上爬,可惜她的力气太小,爬不上几步就摔下来。如此几次,张县丞大声道:“绑,把绳子绑在身上。”

        小姑娘显然是娇生惯养惯了,连绳结都不会打,几次绑好上面的人一拉就松开了,最后小姑娘索性不绑了,往地上一坐放声大哭起来。

        一道身影从墙上滑下,直落小姑娘身边,双手紧紧环抱住小姑娘的腰,冲城楼大喝道:“收绳!”。

        鞑子骑兵的箭雨更甚,箭头和城墙的青砖相撞,并出点点火星,更有的利箭直接插入了青砖以里。偏偏的雕翎箭仿佛是长了眼睛,箭箭到了正升往城头的二人身旁自动回避一般,纷纷从二人身边擦身而过。

        待两人回到城门楼时,明兵欢声大作,气势如虹。

        鞑子带兵大将见士气已失,一声令下,鞑子兵如潮水般退去,边退边不停放箭,掩护自己人从各处退回。虽退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