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裂日 > 第191章

第191章





做为德国的友好国家,大汉帝国军方向德国元首提出了向挪威前线派遣一个秘密军事参观团,以观摩和学习德国陆军的作战方式。这让希特勒感到很高兴,因为自从和英法宣战以来,敢明目张胆支持德国军事侵略的国家也只有大汉帝国一个国家。其中还包括他认为最可靠的西欧盟友意大利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支持他。

投桃报李,德国政府在大汉帝国和英国的南沙群岛冲突的问题上表明了态度,坚定地和大汉帝国站到了一边。希特勒也希望南沙群岛的冲突事件能分散英国皇家海军在挪威海域的注意力。

大汉帝国的军事参观团一行有二十多人,在元首的刻意安排下,到达了德军北欧战役司令部所在地奥斯陆。他们将全程观摩德国陆军在北欧的军事行动。

军事代表团的团长是张治中陆军中将,这是国防部推荐的人选。其实大汉帝国此时向德国派出军事代表团,一个是加强两军之间的交流,摸清德军的战斗力;二是秘密摧毁在挪威的欧洲最大的努尔斯克重水工厂,不让德国获得研制原子弹重要资源,从而掐住德国核研究的脖子。因为根据反馈回来的情报,德国人还没有意识到重水工厂的重要性。重水由氘和氧化合而成,天然水中的重水含量只有六千分之一左右。德国重水的主要来源是被占领的挪威的努尔斯克重水工厂,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产工厂之一。

任务是由大汉帝国在欧洲的特工和当地挪威的地下抵抗组织联合起来完成的,欲图摧毁这个重水工厂。第一次突击以失败告终,但是德军在抓获了这些突击队员后,未经审判就把他们处决了,但并没有提高警惕,有效地加强对工厂的保护,以至工厂最后被完全摧毁。

大汉帝国和德国异常亲密的军事交流在国联引起了英法的不满,它们敦促美国和它们联合起来,一起向大汉帝国施加压力。但又引起了德国和意大利的不满,最后是大汉帝国在总统方云的指示下,结束了这次军事交流。

对方云来说,这次交流的目的已经达到,他获得了德军最新的战斗力情报,现在的德军的确是一支精锐之师,军纪严明,战术有新意,但是也有欧洲骑士精神的固执。有了目标以后,大汉帝国的军事系统开始秘密地转动起来,借着换防的和演习的名义,一批战功赫赫的主力部队开始向帝国西部和南部开始集结。

在获知美国舰队的动向和苏联的太平洋舰队进入日本海后,方云对海空军的部署进行了一些调整。海军东海舰队的一支航母特混舰队以演习的名义开进了日本海,以冲绳岛为基地的大汉帝国太平洋舰队进行了紧急动员,并从上海的海军基地增派了一艘航母开赴冲绳,使得大汉帝国在冲绳岛的航空母舰达到了三艘;空军第一航空联队的一个大队开始进驻海参崴的野战机场,第二航空联队和第三航空联队战机也开始向西部边疆和南部边疆调集。

美国首先敏锐地嗅到了大汉帝国的战争气味,立即召见了大汉帝国驻华盛顿的大使,对大汉帝国军队的集结表示了担忧,同时要求菲律宾的美军进行了警戒。为此,大汉帝国政府外交部发表了声明,说这只是部队之间的正常换防训练,并不是针对任何一个国家。

可是,因为大汉帝国刚刚吞并了西部三个小国,并把他们并入了西云省的管辖,还是让英法两国有了戒备,远东殖民地的英法军队开始了动员。大汉帝国并不为其所动,依然是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动,只是在北京召见了美英法等国大使,表明了此次调动军队只是大汉帝国国防军一次正常的轮换。



“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为自己国家牺牲,为自己的民族牺牲,为全人类而牺牲。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这是阿甘回到自己的祖国,在孟买上岸的时候发的誓愿。“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也称天竺或身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甘和大多数印度人一样,对大英帝国忠心耿耿,因为他相信,英国定会怀着同情之心接受印度民族主义的要求: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印度,实现印度自治。

然而,阿甘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通过了《罗拉特法案》,残酷镇压一切旨在要求印度解放的骚乱世界。清醒过来的阿甘找到了一个对付英国的办法。这个办法即简单又奇特:印度全国将以死一般的沉默表示抗议,也就是不合作运动。接着,阿甘组织了一次哀悼日,印度人关闭商店,停止营业,走出学校,进行罢课,或者到寺庙里面去祈祷,或者干脆闭门不出,全国到处是死一般的寂静。

但是,就在不合作运动进行了一个星期后,数千名市民在泽普邦的阿姆利则举行和平示威游行,抗议英国人对该城采取的报复行动。英军士兵开枪射杀了1500多名参加示威的市民。阿姆利则的屠杀使阿甘最终失去了对大英帝国的幻想,他开始力图控制一个民族组织,以实现他的愿望。

他的威望使他的折椅个愿望很快得到实现。在西元1923年11月举行的印度国民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阿甘起草的新党章。党章上规定:国民大会的宗旨,是印度人民使用一切合法与和平的手段求得自治。这意味着国民党成为一个以阿甘的非暴力学说为指导思想的群众组织,无论阿甘是否担任党的领导职务,他都将是党的灵魂和领路人,印度独立斗争中无可争议的领袖。

说到印度,就不能不说这个国家的宗教。在这块南亚次大陆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是长期困扰印度社会安定的问题之一。根据《摩呵婆罗多》记载,西元前2500年前,雅利安部落入侵印度,将他们的文化与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的文化急剧结合,随即产生了印度教。雅利安人为印度带来了《吠陀经典》,后经印度圣贤的提炼丰富,逐步发展成为印度教义的核心基础。

相对而言,伊斯兰教传人印度较晚。尽管历史上在西元7世纪就有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记载,但实际上到了14世纪,伊斯兰教才在印度站稳脚跟。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莫卧儿王朝的穆斯林皇帝无情地统治着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传布着主宰一切的真主的圣训。

因此,在印度这两支宗教对上帝的观念是不同的。印度教认为,造物主与受造之物是合而为一,上帝不是人,而是以纷繁复杂的形式永恒地、无所不在地存在于万物之间。在印度教的神庙中,各种神像林立其间,它们有的颈上盘绕巨蛇,有的伸出六只手臂,有的人身象头,还有猴子、童女和欢喜佛塑像。印度教徒们可以在浮如烟海的三百万个神中,选择自己的神主,以代表唯一的上帝。

与印度教相反,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遥远的、永恒的唯一的真神。《古兰经》禁止以任何形势象征真主,清真寺内朴实无华,唯一的装饰品就是抽象的彩绘图案,或者是冗长、连续出现的真主的99个名字。

宗教教义上的差别,构成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裂的重要原因。同其它任何形式的宗教一样,对异教徒的鄙视和仇视同样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本性之一。

18世纪初叶,随着莫卧儿王朝的衰亡,一场复兴印度教的运动在印度兴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不断,只是英国人来了以后,印度才暂时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平静时期。尽管在印度许多地方,两大教派的信徒们混杂居住,但他们分别有自己的街区,通常以一条大路或一条小径作为分界线。他们各自有自己专用的水井,印度教徒们宁愿活活渴死,也绝不到近在咫尺的穆斯林井内打水。

西元1933年1月28日,印度穆斯林大学生拉赫马特.阿里在英国剑桥的一家村舍里起草了一份建立穆斯林自治国的方案。他呼吁:“我们决不会把自己钉死在印度民族主义的十字架上。”他主张在印度穆斯林人口最多的西北诸省建立一个统一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精神上纯净的人的国土”。

阿里的方案的到了由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的赞成。这个方案理所当然地被阿甘反对。阿甘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广大的印度国家。他十分清楚,建立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和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并不能改变两支宗教之间的仇恨,相反会引起更大规模的仇杀。他也坚信,经过说服和感化,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会一起在印度这个大家庭中和平友好相处的,建立起人世间的天堂。

阿甘明显是低估了真纳以及整个穆斯林的决心。真纳在一次规模空前的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仇杀之后宣布说:“要么我们挑起印度的分治,要么我们使其破坏殆尽!”如果印度教徒准备挑起内战,印度的穆斯林“将会毫不迟疑地棘手挑衅。”

这让英国殖民政府非常头痛。为了避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英殖民政府不得不在西部诸省边界布下军队。这样一来,大汉帝国在西云省的军队的威胁就显示了出来:大汉帝国在西云省总共有24万左右的驻军,英属印度挡在面前的英联邦军队只有25万,其中包括3万英军。

对于印度,方云和他的幕僚们的想法是代替英国统治它,但并不吞并它。毕竟印度众多的人口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方云的目标是那加丘陵和孟加拉邦,取得一个进入印度洋的出海口,然后再吞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东南亚,进而掐住马六甲海峡,彻底占领马来半岛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