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帝国的黄昏 > 第2章

第2章





    沙丘距京城咸阳1000多公里,始皇生前没有明确设立太子。所以,这消息一旦传出去,很可能发生诸皇子争夺皇位的内讧,丞相李斯下令秘不发丧,迅速赶回咸阳。他一面把秦始皇的尸体安置在车中,让宦官照常坐在车上,传递批答奏章,送水送饭,一切照常。一面催促赵高,速发玺书,召扶苏回咸阳。这个秘密只有李斯、赵高、胡亥及所亲幸的宦官一共五六个人知道。赵高怕扶苏继位,蒙恬兄弟掌权,自己要倒大霉,就阴谋策划让胡亥即位,他首先去说服胡亥。

    三人阴谋小集团

    赵高告诉胡亥,秦始皇想让扶苏继位,胡亥觉得是理所当然,毫无野心。赵高说,现在天下大权就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李斯的手里,何不自己当皇帝,制人和受制于人,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胡亥说,奇  -書∧  網废掉兄长而自立,是不仁;不遵守父皇的诏命,是不孝;自己能力不够才识浅薄,勉强靠别人的力量做了皇帝,是不能。这三件都属大逆不道,天下人是不会服气的,自身也会非常危险,祖宗的神灵也不会承认保佑的。

    胡亥这番话,说明他并非不懂道理,但皇帝的权力无疑是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没几个人可以抵抗得了。凭赵高的伶牙俐齿,再劝几句,胡亥就被说服了。

    赵高说,商汤革命,周武伐纣,都杀了他们的君主,天下没有人说他们不忠;卫国国君杀掉残暴的父亲自立,没有人说他不孝,连孔子都为他书上一笔。凡是干大事的,就不能够拘泥于小节;有大德行的人,就不计较一些小的过失和责备。事贵达权,不可墨守。因小失大,必生祸患;优柔寡断,将来后悔。这番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打消了胡亥尚存的一点良心,看来赵高还是个颇为高明的心理医生。

    攻下胡亥,再攻李斯,赵高也只用了两三个回合。他先说明来意后,李斯大惊失色,斥责他的话亡国乱政,大逆不道。赵高却给他摆出了理由——

    1、论才能、功劳、谋略、人心、与扶苏的交情和得到他信任的程度,李斯比得过蒙恬吗﹖由此推论,一旦扶苏即位,李斯将相位不保。

    2、古往今来,被罢免的丞相或功臣的富贵荣耀,从来没有能够保持两代的,他们和子孙最后都逃不掉杀头的结局。由此推论,李斯只要罢相,难逃杀身灭门之祸。"奇+---書-----网-QISuu.cOm"

    李斯被说服了,三人组成阴谋小集团,开始实施一场直接改变秦朝命运的宫廷政变。政变的主谋虽然是赵高,执行者却是李斯,因为没有他的同意,任何诏书都发布不出去,同时李斯任相多年,在国内的地位和威望都是赵高无法比肩的。

    胡亥登基

    赵高先是毁掉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玺书”,另外伪造了一道给丞相李斯的临终遗嘱,册立胡亥为太子。又以秦始皇的名义把长子扶苏和蒙恬下令赐死。

    诏书传达到军中后,扶苏虽然感到震惊,但毕竟不知道父皇已死,秦朝尚法,扶苏听完使者的宣旨后,便要自裁。蒙恬急忙上前劝止,认为始皇既然派扶苏来做三十万大军的监军,本身就意味着把天下重任交付给了他,今天怎能凭着使者的一封诏书就自杀,又怎么知道这诏书不是假的呢﹖让扶苏再请示一下,弄清诏书的真假,再死也不迟。扶苏是仁孝忠厚的人,认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稀里糊涂地拔剑自杀了。但蒙恬却坚决不肯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使臣就把他抓起来囚在狱中,然后回报胡亥、李斯、赵高。

    三人听说扶苏已死,大喜,他们匆匆离开沙丘直奔咸阳。当时正值盛夏酷暑,没几天,秦始皇的尸体便腐烂发臭了。李斯和赵高怕引起众人的怀疑,就想了一个办法,下令索取鲍鱼,百官车上各载一石,以鱼腥来掩盖尸体的臭气。这样星夜兼程,赶回咸阳,立即宣布胡亥为太子,并为秦始皇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葬礼结束后,胡亥正式即位登上皇帝宝座,称为秦二世。赵高升任为郎中令,常居于宫中参与决策,李斯也保住了丞相的位子。

    胡亥的杀戮

    赵高得势后,便想起蒙毅曾经判过自己死刑,可以说是深仇大恨,便说动胡亥诛杀蒙恬和蒙毅。胡亥对赵高言听计从,下诏处死蒙恬和蒙毅。后来,赵高又让胡亥杀了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秦朝的几根栋梁,都让胡亥伐倒了。

    杀完了蒙氏兄弟,赵高还不过瘾,对胡亥说,陛下刚即位,急须大振威力。要立威,就必须制定严酷、苛刻的刑法,使那些有罪的人彼此连坐,直至株连九族。再采取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的办法,换上一批亲信,这样,既可除去先帝的那些旧臣,又可安置陛下所亲信的人,谁不感恩戴德,忠于陛下呢?这样国家就安定了,陛下也可以高枕无忧了。胡亥的天下原本就是偷来的,做贼心虚,害怕诸公子与他争位,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杀个干净。只剩下自己一人是先皇的骨肉,就不会有人来抢帝位了。

    于是在赵高的罗织诬陷下,胡亥连兴大狱。赵高将公子十二人、公主十人,旧臣近侍若干人一起拘捕,在严刑拷打之下,全部问成谋逆重罪。结果,公子十二人戮死在咸阳,公主十人则在杜邮被肢解,所有财物抄没入官,被株连者不可胜数。

    公子将闾等兄弟三人,是胡亥的同母兄弟,以为哥哥会网开一面,被囚于内宫后还自认无罪,只待不久即可获释。接到将他们处死的诏书后,将闾叫屈道:“我平时出入宫廷,未尝失礼;随班廊庙,未尝失节,奉命应对,未尝失辞,怎么叫作不臣?”高呼“无罪”,痛哭流涕,最后也只有拔剑自杀。

    还有一个公子高,虽未曾被拘系,自知不能幸免,本想逃走,但又怕因此株连全家,祸至灭族,只好“牺牲我一个,保住全家人”。他上书胡亥,情愿殉葬父皇。胡亥非常高兴,赐钱十万以葬。

    秦始皇的子女都被杀完,所有功臣除李斯之外,也被清洗干净,一时朝堂空虚,幸存者人人自危。赵高趁机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朝中要害位置,如弟弟赵成被任为郎中令,掌握京师和皇帝的卫队,女婿阎乐为咸阳令。其他如御史、侍中等官,也都换成了赵高的人,朝中到处都有赵高的爪牙和耳目。

    感觉坐稳了宝座后,胡亥效法秦始皇,也巡游天下。南到会稽(今苏州),北到碣石(今河北昌黎北),最后从辽东(今辽宁辽阳)返回咸阳。在巡游途中,赵高建议胡亥趁机树立自己的威信,将那些不听话的官吏全部诛杀。胡亥一路下来,杀了不少地方官吏,以致于许多地方都没人敢当官了。

    赵高“愚君”


    赵高把持了国家大权,便开始蒙蔽胡亥。胡亥对国家大事根本不通,只想寻欢作乐,一天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如同白驹过隙,现在朕既然已经君临天下,那就应该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这样终百年寿,你看可以吗?”赵高说:“天子所以称贵,就在于深居九重,高高在上,只让群臣听到他的声音,不让他们见到面孔。从前先皇在位的时间长,群臣无不敬畏,所以即使每天与群臣见面,他们也不敢胡作非为,妄进邪说。现在陛下还很年轻,又刚刚即位,对各种事情未必样样精通。如果在朝廷中现场处理政务,万一言语有误,处置失当,就在群臣面前暴露了您的弱点,这岂不有损于陛下的圣明吗﹖所以,陛下不必再临朝和臣下见面,只管深居宫禁,有什么事情由我和侍中来批答处理一下就行了。”这番话正中胡亥下怀,从此便深居九重,不和朝臣见面,一切政事交由赵高处理。从此,胡亥只是个名誉皇帝,赵高成了执行皇帝。

    李斯看到胡亥深居禁宫,只听从赵高的话,惟恐自己失宠,于是写了一篇文章《行督责之术》,向胡亥献出了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治国方法,给胡亥的暴政火上浇油。他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赵高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后来果然遭到报应,死得比谁都惨。

    赵高杀李斯

    有了李斯的主意,胡亥把秦始皇的暴虐发扬光大了。他继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陈胜及吴广均为颖川郡(今河南)人,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两人奉命押解一群工役500人,将粮食送到渔阳(今北京)的长城工地上去。但当他们到达蕲州(今安徽宿县)大泽乡时,遇上了倾盆大雨,道路全为洪水淹没,车人皆动弹不得,被困了好几天。如果他们无法依限期到达目的地,以秦国刑法可能被判处死刑。两人杀掉监军,领着这500人造反,假冒扶苏及项燕之名,向全国各地发出檄文。不久,便有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自立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一时间群雄并起。胡亥即位一年不到,起义军已遍布全国各地了。

    天下大乱的责任,大半还是该秦始皇负,胡亥刚上台,顶多算推波助澜而已。但惯耍诡计的赵高,看不到天下大势,不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却把这看作是一个除掉李斯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