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智者人际 > 第22章

第22章



如何才能避免将小事弄大,不伤兄弟感情呢?这就需要了解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

一个人要能和别人互助合作,就要从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做起。如果不能兄友弟恭,哪能长幼有序,敦亲睦邻,为人友善呢?假如兄弟姐妹不互相友爱,弟妹对兄姐不和顺,兄姐对弟妹不友爱,轻则形同陌路,重则兄弟越墙,同室操戈。

兄弟姐妹之间,应该见利不争,见害不避。我们时常会看到兄弟姐妹小时候就相争不让,长大以后,为争家产,对簿公堂,甚至手足相残,令人扼腕叹息!

兄弟姐妹虽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在智力体力方面,仍会有差异,在未来的成就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总需互相帮助与扶持。朱柏庐《治家格言》说:“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就是这个意思。兄弟姐妹能互相帮助,就能互相合作,所以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心断金。”

第50节:苏轼的兄弟亲情

帝须修行终得罗汉道以后,回想起昔日出家时与哥哥阿育王的临别之约,当时阿育王说:“你出家之后一定要来看我。”

帝须想:“现在我已修成罗汉,应该实现这个约定了。”于是,就整装启程,来到相邻的波吒利弗多国。早上起来,他穿好衣服,拿着乞讨用的瓦钵,进入阿育王的国内。他慢慢地走到王宫门口,对守门侍卫说:“你去报告国王,一个叫昆多输柯的比丘在大门外,想求见国王。”

守门侍卫立刻进去禀告,国王一听忙说:“一个出家人求见,快请他进来。”

帝须(又名昆多输柯)见到阿育王后,马上行礼致意,只见他行礼时象一棵倾倒的大树,待他直起身子,双掌合十时,阿育王仔细地端祥着他,真觉得百看不厌。多年的分别使阿育王泪流满面,他硬咽着说:“天下所有的生灵,他们都为与家人的团聚而感到欢乐,你今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团聚,还有一颗祥和的心。现在我已经理解了你的心意,你是这样的充满智慧,令人俗念顿消。”

大臣们看到昆多输柯,也感到他十分和善,都从心里喜欢他。

昆多输柯回到王宫后,依然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拿着乞讨的瓦钵,挨门挨户的乞食,不论食物的好坏他都坦然接受,内心从未有厌恶与喜欢。

大臣们见昆多输柯并没有因为王宫奢华的生活而改变心意,就对阿育王说:“昆多输柯少欲知足,清净坦荡。他的所做所为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了,大王你可以亲自看一看。”

一天,阿育王摆下一桌饭食,请来昆多输柯,让他坐在上座。阿育王亲手把各种食物递给他吃,昆多输柯却毫不惶恐地吃喝。饭后,他把讨饭瓦钵洗干净放到一旁,当着众人的面为国王讲解佛法。他对阿育王说:“大王你衣食无愁,自在惬意,应该明白,这是你在前世行善积德的结果。但是,你不应恃过去的功德,放纵自已,而应该时时雇三宝,鞭修佛法,供奉三宝。记住,佛的教诲是世上最有价值的。”

说完,昆多输柯的身体升到了半空之中附近的人们都看到了这一景象。阿育王和众人都合掌看着他渐渐地远去,目光久久不舍得移开。

据《阿育王经  昆多输柯七耀经》

谈及手足情,纵览一番古今文史,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大文学家苏轼兄弟。苏轼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词。

晚唐五代的词连篇累牍地描写男女柔情,而对于兄弟亲情却绝少反映。苏轼的一些关于兄弟亲情的词,比之当时笼罩文坛的艳科词,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苏轼大力开拓词境,描写兄弟亲情是这种革新尝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满江红  怀子由作》便是这类词中比较著名的一篇。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这首词是苏轼在颖州任知府时作的,词的上片即景生情,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下片追忆从前多次的相会与离别,希望能有机会与弟弟见一面,词的语言苍劲浑厚,寄寓深远,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读来颇为动人。

东坡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子由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苏轼出任徐州知府,  四月离家赴任。苏辙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逢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苏辙就写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苏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序中云:“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词中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

自从踏上官宦仕途之路,苏轼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来未有过丝毫怨言。

在勘问“乌台诗案”的过程中,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苏轼赎罪,结果被贬为筠州监酒。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来苏轼第三次被贬,居于儋州,位于海南,而苏辙也因为哥哥而受牵连被贬雷州。东坡居海南,子由居雷州,正是一南一北隔海相望。苏轼的另一名篇《西江月》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夜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兄弟之情见于末句之间矣。由此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大、小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范兄弟。

一千多年前的这一段兄弟真情,正如电影《我的兄弟姐妹》中的一段台词:“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落在了地上,就融在一起,化成了水,永远不分开了。”正是由于苏轼从深厚的兄弟情义中汲取了力量,才使他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满怀豪情,直面人生。

第51节:爱情的真面目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名叫遮罗,他的王后一直没有生育,遮罗王很伤心。天上的天帝释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很难受,便从天上降临到王后面前,给了王后一个果子,说吃了会生孩子。王后依言吞下了果子,果然怀了孕。十月期满,王后果然生了个儿子。可是这个孩子长得丑极了,却非常聪明能干,机智伶敏,而且力大无比。他的名声传遍各地,大家都为他有这么大的本领,但又长得那么丑而叹息。

丑王子长大后,遮罗王为他聘了邻国的公主为妻。公主名叫月光,果然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光艳照人、端庄美丽,并且具备世上的一切美德。丑王子每天夜入晨出,从没有让月光看清楚过自己的长相。有一天天夜里,看王子已经睡熟,月光公主偷偷点了盏灯,拿到床前一照,被他的真面目吓得连夜跑回娘家。丑王子就出发去寻找月光公主。

丑王子到了月光公主所在的国家后,先后做了陶器坊的工人、染匠、马夫、厨师,做出的东西都让人赞不绝口,但是月光公主都不领情。天帝释知道了这些情况,就伪造月光公主父亲的笔迹,给七个国家的国王分别去了信,说是要把月光公主嫁给国王,永结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