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智者人际 > 第36章

第36章





(四)  养成思考之习惯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对于要致富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炼出对快速致富有用的东西,养成思考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五)  培养敏锐之眼光

很多已经致富的人,都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敏锐眼光,他们善于发现和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更善于在新生事物刚出现时就能捕捉到快速致富的机会。只要具有强烈的快速致富的欲望,眼光自然也会越来越“凶”。

(六)  汲取他人之精华

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发现。古今中外的智慧基本都以书籍的形式保留着,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书籍,一方面可以提升和改造完善自身的气质、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他人智慧来帮助实现快速致富。此外,留心周遭的声音,既可掌握市场需求方向,又能发现新的机遇。

(七)  领悟“贵人”之重要

有“贵人”相助对于致富是非常重要的。“贵人”可能是师长前辈,也可能是同事朋友,平时懂得人脉对于快速致富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八)  学习借力之技巧

要取得成功,当然需要自身不懈的努力,但是要发财致富,却应该懂得借用各种“力”为我所用。这其中主要可以借用的是人力(主要是人的脑力)、资本、技术、名声和各种关系[奇Qisuu.com书]。善于借力者往往比较高明,这种人要他不发财,难。

第80节:欲望和摆脱欲望

品德拉是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素以持戒严谨而著称。一天,国王乌德纳来到品德拉修行的森林里,好奇地向品德拉问道:“常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佛陀的弟子年纪轻轻,精力旺盛,为什么能够摆脱情欲的冲动,而保持住清净的身体?”

品德拉回答说:“佛陀教导我们应这样对待妇女:看到年纪比自已大的妇女,要把她们当母亲看待;见到年轻的女人,要把她们当女儿看待;见年纪与自已相当的女人,要把她们视为姐妹。佛的弟子正是按照这一教导,摆脱欲望,而保持六根清净的。”

“可是,有的人即使对母亲、女儿、姐妹那样的女人,也会起歹意。遇到这种情况,佛陀的弟子是怎样对付的?”

“大王,世尊告诉我们,要了知人体充满了种种污垢和不净,如血、汗、脂肪等等。用这种眼光来看女人,就能防止心地有色欲,从而保持六根清净。”

“大德,这对于身心经过修炼的佛弟子或许较易做到。但对刚刚入门的弟子来说,要做到这一步也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即便你想象中把女人看成丑陋的东西,但情不自禁又会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对此,佛陀是否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有的,大王。佛教导我们把守好五官的门户。亦即是说,当你的眼睛看到颜色和形状,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气,舌头尝到美味,身体接触到物体的时候,你不要被她的美联姿所动摇,也不要困为丑态心烦。你唯一要做的是把守住五官的门户,年轻人照这个办法做事,就能确保六根的清净。”

据《佛经故事》

说起人生的意义,几乎每一个人都会给出精彩的答案,而且各有道理。我把人生看做这样的过程:不停地完美自己;摆脱欲望的过程(先是不良欲望,最终是所有欲望);不停的增加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这三种说法只是不同的描述而已,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人的本质是一样的,有着相同的欲望,所不同的是各种欲望的程度不一样,而且各种欲望存在的阶段不一样。以大多数人为例。刚出生的孩子,只要求满足生理的需要,心理就会满足,所以可以说没有任何多余的欲望。慢慢的孩子的欲望就多了,他会希望有人陪他,逗他开心。再后来,他便学会玩耍,从中取乐。好奇心,好胜心,爱,恨,这些欲望慢慢的都有了。青春期后,他们有了情欲。再然后,各种欲望会交织在一起,心理学定义人最终的欲望是:自我人格的最大实现,也有人说是最终获得最大程度的被认可和尊重。

于是不同的人就开始为着不同的欲望开始忙碌,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后,功、名、利、禄、情也就成了大多数人忙碌的焦点。

佛教的思想朴素、平和,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因为佛站的足够高,智慧足够大,才明白几乎每一个人心里的想法,明白为什么此人会有那种思想。佛教思想一眼看透,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有欲望,而这个社会纷杂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同境界的人的境界或者说是层次不一样,从而所追求的欲望也不一样。人要摆脱欲望或者是满足欲望,顺其自然的摆脱,或者是彻底的戒掉不良欲望,于是就有了很多佛教门派的产生。

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发的满足或者摆脱欲望的,只是因为自己不能理性的看问题,会导致很多的痛苦。如果智慧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荣辱不惊,快乐与痛苦都是暂时的。当然了,佛教哲学因为走的太高,一般人不可能完全领悟他的真谛,更谈不上时刻用此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断章取义使佛教思想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也导致了很多人的不求上进,甚至一心修炼,想做神仙,要知道那也是一种欲望的,也是佛教思想里所谓的小乘之道,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其实人活着就是有欲望的,既然都有欲望,都为着不同的欲望奔波,每个人都在想办法让自己快乐。弗洛伊德说过一个快乐原则,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快乐。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如何让自己快乐。当然,这个问题太大,绝对不是多看点书,多想想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经历,思考,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自身足够的智慧。不过,人的智商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大脑在非睡眠状态都是在不停思考着,只是每个人因为状态的不同,思考的问题也不一样。有人整天想如何当官,有人则想如何发财,还有则为一些感情上的事情费神,或者说自己的思想被自己的欲望限制住了,无法达到另一个高度。

第81节:吃小亏占大便宜

有一位长者,想发心兴建一座佛寺,供佛安僧。他把建寺的材料都筹备齐全,仅缺柱下的一块“地基石”而已!

邻居住有一位老人,知道帮助他人完成建寺,是一件美事。于是,即将他的镇家之宝----捣衣白石,乐捐出来赞助建寺,使庄严的佛寺快速得以完成。

这位老人命终之后,上生到“忉利天”去,住在七宝所成的宫殿中,有很多天女侍奉他,享受自然的天福妙乐。

时间经过很久,那座庄严的佛寺,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转成废墟。那块捣衣白石,当然也埋没在地下了。

后来有一个农夫,在废寺的荒地上开垦,当他驱牛犁地时,犁头却碰到地基石,妨碍到他的耕犁。于是,农人想找人来帮忙迁移这块石头,以免妨碍耕作。农人刚开始兴起移石的念头,天宫忽然缓缓摇动起来。

因为天宫震动,使得天人感到惊讶,想追寻震动的原因,随即用他的天眼观察,知道下界(人间)废寺的荒地上,农人想要移走他从前布施的那块白石而引起的。

天人心想:“我因为布施那块石头,无意中得生天上,享受天福;如果那块地基石被农人掘掉移走,就会损害我的天福,我应该要自救,阻止农人移动这块基石。”

于是,天人就变化成一个老翁,来到农夫的面前,问道:“你为什么要掘掉这块石头?”

农人回答说:“这块石头在这里,不但阻障我的耕犁,而且减少收成。为了多求一点薄利,多做一点耕种,可以多得一点收成。所以,我决然要把这块石头掘掉,增加我的耕地。”

老翁说:“你开垦这块荒地,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我送给你黄金五百两,请你保存这块石头,不得移动它,你愿意吗?”

农人听了惊骇万分地说:”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黄金。您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关心这块石头呢?”

老翁即变回天人之身,告诉农夫说:“我以前也是本地人,这块荒地,就是古代的佛寺。那时,因为邻居正将兴建佛寺,全部材料都筹备齐全,但缺少一块平石,做为木柱的地基石。我把祖先留传下来,视为至宝的捣衣白石,毫不考虑地捐出来建寺。真使我料想不到,布施一块石头建寺,竟然会有大福报,使我上生天界,住在七宝所成的天宫,享受天福妙乐。今天早晨,我的天宫忽然震动,我觉得奇怪,就以天眼观察,知道你动了心念,将要掘掉这块地基石。这块白石是我生天的根源,如果被你掘掉,会损害我的天福,所以我特地前来阻止你,不要移动这块白石。”

农夫听闻了天人的话,向他合掌,并且感谢他说:“原来此地过去是佛寺,今日尚且为天人的福田。现在既然知道了,决定不敢轻举妄动了。”天人听到农人这样说,非常欢喜,很安心地返回天宫去。

农人思惟道:“从前人行善,仅发心布施片石,助人修建佛寺完成,因此就得生天的福报。如此稀有肥美的大福田,播下一颗种子,就能得到收成无量万亿倍的福果。我是农夫,更应该要刻骨铭心,永志不忘地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