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中国文学史 > 第53章

第53章



梁代以萧纲的文学集团为中心,开始出现了“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的美。这种诗在后世受到严厉的批评,但就其主导意识来说,还是为了追求新的美的创造。有意识地把边塞生活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也是始于南朝。通过这种题材,诗人试图追求一种悲壮的美,使诗歌呈现出激动人心的力量。尽管由于南朝作家缺乏实际生活体验,这方面的努力不能说很成功,但这种尝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唐代边塞诗的兴盛,也起了启迪作用。

对题材的选择,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即注重强烈的抒情性。换言之,强烈的抒情性被认为是文学的美的最重要标志。钟嵘《诗品序》说: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月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

在萧纲的《答张缵谢示集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这些论述都强调能够“感荡心灵”的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注意,这两篇文字都突出地提到了边塞题材。)前面引到萧绎《金楼子·立言》把“流连哀思”、“情灵摇荡”视为文学的本质属性,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文学的抒情特征的必然结果。

追求美和新变,也引起了文学形式的不断演革变化。拿诗来说,五言古体在汉代逐渐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尤其是曹植)和阮籍等人的创作,又有新的发展,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了。七言古诗在汉代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高,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可以看到显著的进步。以后又从中演化出两大分支。一种以七言句为主,而参以其他句式,长短不齐,富于变化,适宜表现激烈动荡的感情,这出于宋代著名诗人鲍照的创造;另一种是齐言的,即每句都是七字,篇幅较长,按一定规律换韵(大都四句一转),具有流荡的音乐感,适宜于铺写,这主要是在梁代形成的。与此同时,律体也开始形成。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说(即调谐平、上、去、入四声,防止声律方面的八种毛病),产生了“永明体”,它是我国律诗的开端。到了南北朝后期,五律已大体成型。在南北朝民歌中广泛运用的五言短诗,经过文人的改造,又演变为五言绝句体。七律和七绝在魏晋南北朝也有了雏形。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诗歌几种基本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关键时期。

追求修辞的华美,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普遍风气。这始于曹丕、曹植、王粲等人,以后就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逐渐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这种努力虽然也带来某些弊病,但总的说来,它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但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导权掌握在宫廷和贵族手中,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脱离,其美学趣味也带有明显的偏狭性。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还是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面貌和普通民众的困苦,表现了作者期望建功立业的雄心,辞气慷慨,具有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其后阮籍、嵇康、左思等,也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了建安诗的传统。但总的说来,建安以后的文学,尽管题材越来越丰富,但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及思想感情却缺乏联系。在修辞风格上,追求华美本来无可厚非,但南朝文学,却过于单一地倾向于华美。虽然,这里面也有清绮与秾艳之分,奥博与轻浅之分,典雅与近俗之分,但像古直、平淡、粗犷之类的风格,一般是得不到承认的。这当然不利于文学风貌的多样化。

第四,文学与哲理的结合。这是魏晋南北朝前期文学中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哲学思考蔚为风气,不过从根本上说,还是作家自我意识加强、重视个体价值的结果。阮籍的《咏怀诗》是把文学与哲理结合起来的最早的典型。诗中作者完全否定了传统道德对于个人人生的意义,排斥了将个体融化在统治阶级群体的事业中的可能,由此产生了生命的孤独感与虚无感,从而对个体的价值、它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脱的可能与途径,从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思考。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也是富于哲理的内涵的。他们的诗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即认为个体生命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从更高的意义上说,也是面对整个宇宙存在的;从自然的永恒、圆满、自足、自由来看待社会的动乱、虚伪、束缚,世俗的成功就不足道了。因此,他们的诗歌颂了在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中追求解脱、追求“适己”、“快意”的生活。

这一种文学与哲理的结合,给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使文学(主要是诗歌)摆脱了简单地、就事论事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传统,表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并把读者引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诗歌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了。魏晋南北朝的诗,以阮籍、陶渊明两家最为耐人寻味,通常又认为陶渊明是本时期成就最高的作家,这都和他们的作品富于哲理性有关。齐梁以后的文学,哲理成分有所减退,但这一传统并没有断绝。

以上从整体上简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这一时期中,诗歌的地位最为重要,所以前面较多地以诗歌为具体例证,对它作为一种单独的文学样式的情况,除南北朝民歌外,也就顺带作了介绍。下面,再对民歌和其他几种文学样式作一些说明。

南北朝民歌主要是由南方的乐府机构收集保存下来,现存五百多首。由于南北分裂,民俗迥异,两地民歌的艺术风格也有很大差别。大抵北方民歌朴直刚劲,南方民歌婉曲华丽。但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继承了《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感情和爱憎。民歌一般都具有生动活泼、浅显流畅的特色,也受到文人的喜爱,对文人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齐梁时代的诗人,反对诗歌语言过分追求书面化的典雅,主张雅俗结合,要求口吻调利,具有音乐感,这和民歌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南朝民歌色彩富丽,以反映男女之情为主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宫体诗的产生。在诗体方面,南北朝民歌开创了五、七言绝句体,经过文人创作加以提高,后来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的文章较以史传、政论为主的两汉散文,更为丰富多样。檄、碑、诔、序、记、书信等各体文章,普遍都注意辞采,追求艺术性的美。特别是书信,出现了不少富有抒情色彩、语言精美的作品。产生于北方的《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前者是地理著作,而多风景描述,富于文采;

后者记述洛阳寺庙的兴废,而兼及各方面,文字也很有特色。这两部书对后代散文都有重要的影响①。在表现形式方面,文也与诗歌同步,多运用骈偶手段,除了史书和一些专门著作外,大多数文章都是骈体文。甚至像《文心雕龙》这样的文学理论著作,都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史书的写作也非常兴盛,据《隋书·经籍志》,单《晋书》就有二十多种。但这些史书大多失传了,现存而比较重要的当推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宋代范晔的《后汉书》,其中有不少人物传记写得相当成功。

--------

①“散文”这个概念,有时与骈文对称,只是指单行散句的文章,有时则泛指诗歌、辞赋以外的各种文章。这里使用的是后一种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也有重要的发展。虽然还出现过左思的《三都赋》,但汉代兴盛一时的写物的大赋在这时毕竟没落了,抒情小赋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辞赋在艺术形式上比一般骈体文更为讲究,藻饰、声律、骈偶、用典这四种修辞手段被大量地使用,语言也特别工整精丽。其发展趋势,是逐渐律化。

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初具规模。习惯上把这一时期的小说分成“志怪”和“志人”二类。志怪小说专记神异鬼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它的兴盛与当时道教、佛教以及其他神鬼迷信的流行有直接关系。但其中记载了不少优美的民间传说,作者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脱离宣扬神道的初衷,写出富有艺术趣味的作品。在志怪小说中,很多地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志人小说,现存较完整的著作只有宋代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内容专门记叙汉末以来上层文士的言行,尤详于东晋。它的每一篇都很短小,却能写照传神,刻画出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其语言以简洁隽永见长。对于了解魏晋时代士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是一本最重要的书。魏晋南北朝小说对后代的小说、戏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的文学也有很多缺陷,许多新的东西还没有发展成熟,但是,它为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提供了多样的发展可能性。没有这么一个基础,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进一步繁荣是不可想象的。文学的发展也同其他事物一样,并非按照预先设定、不偏不倚的道路行进,后人总是要对前人的尝试和成果加以批评修正,但这并不构成否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