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46章

第46章



那是一颗圆形的金属星球,远远望去就是太空中的一颗天然星球那么大,里面可以容纳无数战舰和士兵。最大的太空战列舰和它相比象是一片树叶。死星聚集的能量一次可以炸毁一颗行星。在该系列的第一集里,死星孤悬天际,没有对比物,看不出它的大小。而在第三集里,新的死星在一颗叫“恩多”的行星旁边被建造。画面上看,它似乎有月亮的几分之一那么大。

在随后几年出版的《银河英雄传说》里,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用大量篇幅,具体地描写了类似的战斗堡垒——伊谢尔伦要塞。单是“要塞”这个名称便体现了它的固定性质。这也是一个球形人造星球,有六十公里直径,内部隔为数千层。可以养活两百万官兵和他们的三百万亲属,有学校、医院、运动场、淡水厂和人造森林,构成一个五百万人的自给自足的大城市。

要塞的表面由超强度钢、反光镜,结晶纤维和特种陶瓷制成,共四层,形成不可击破的装甲。而它的主炮——雷神之锤则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单发武器,一次发射可以毁灭一百艘战舰。靠着内部的人工生活环境和食品制造系统,伊谢尔伦完全自给自足。小说发展到后面,它甚至可以成为了个独立的小国——依谢尔伦共和国的基础。

更大的奇观,要属拉里尼文在《圆环世界》里描写的外星人太空城了。八百年以后,人类已经能够进入宇宙深处。他们发现,有一颗遥远的恒星,它的光芒被周期性地遮住。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星系的文明种族建筑了直径一亿五千万公里的环形太空城,这个直径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圆环的模样象一个车胎,恒星正在它的轴心位置。“车胎”和恒星之间,建造了一批用来吸收恒星能量的“阴影方块”。每个“阴影方块”长250万英里、宽100万英里,它们由一根超级绳索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内环。它们吸收的能量完全可以供太空城使用,通过间断地遮盖恒星,还可以在太空城里形成昼夜效果。

这个“车胎”本身内径也有一百九十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长度的四十倍。整个表面积则是地球的300万倍!即使光线绕环星一周,也需要一个小时!环星某处内表面有一个被小行星击出的“鼓包”,高达八千公里,被探险家称为“上帝的拳头”。环星内部是空的,环星制造者建造了许多“梦幻楼”,它们是可以自己飘浮在空中的机器城市。不过,当人类和其他星球的探险家来到这里时,环形太空城已经被废弃。这些“梦幻楼”摔得到处都是。

第二节:体能放大器

通过机械放大人体功能,也是科幻作家们喜欢的一类题材。和前面作讲的“人机合体”不同。在彻底的人机合体中,人的身体被大范围切割、拼接、改造,并且不可剥离。而“机器辅助体能放大器”则是在不改造人体的情况下,将人体神经活动时发出的微量电流输送到机器中进行操纵。这样作,并不是要去改造人体,而是省去了按钮、手柄等中间环节。使人和机器结合得更紧密。

冷战时代的科幻名篇《火狐》中,苏联人制造的最新型米格战机便可以将驾驶员的思维信号直接转化成作战指令。海因莱因的《星舰部队》也使用上了类似构思。如今,这样的人机结合虽然还没有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见到,但我们在电子游戏厅里,却可以见到许多类似的场面,只不过那种合体感觉是虚幻的。

在成龙的近作《燕尾服》中,一套间谍用燕尾服成了影片的主要线索。穿上它,人们的打斗能力倍增。在《海精灵》(宋别离著)中,从纯水里练制的“水膜衣”涂在身上,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第三节:天幕

“天幕”也是经常出现在科幻作品里的人工奇迹。建立“天幕”的动机,一般是为了挡住强烈的宇宙辐射。美国作家大卫赫尔的《天幕坠落》就是“天幕”题材的代表作。由于臭氧层消失,紫外线直达地球,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只好移居地下。许多人患上皮肤癌。于是,人类试图建造“天幕”。那是一层仅有几微米厚的薄膜,总面积有几百万平方英里,覆盖了所有地球表面的天空,可以在透过阳光的同时,滤掉紫外线和宇宙辐射。

建造天幕的飞船在太空中喷出细细的双分子丝,遇到真空后就膨胀成为薄膜。不过,一场千年不遇的太阳能风暴光临地球,威力之猛超过人类的预测,它摧毁了遮阳幕的控制系统,将它驱赶到大气层,四分五裂,在天空象晚霞那样熠熠生辉。

在科幻电影《挑战者》里,“天幕”也是主要背景。不过这个“天幕”并非实物,而是一种电磁波。它干脆将阳光的所有成份全部屏蔽在外。从“天幕”建立的那天起,人类便再没有看到过白天,每时每刻出现在天空的,只有极光般的变幻无穷的光幕。二十年后,长大的新一代青年试图毁掉这个天幕,重见阳光。因为他们发现,外面的臭氧层早已恢复正常,而“天幕公司”为了垄断利润,向全人类隐瞒着这一事实。

第四节: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出现时间并不长,不久前才成为社会热点。科幻作家们也敏感地将它摄入到作品中。中国科幻作家王麟在《纳米杀手》中,设想了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可怕武器。那是通过纳米技术制造出来的微型机器人,它们可以很便宜地制造出来,成千上万地进入人体,然后从内部杀出,受害者全身出现无数创伤死去。由于肉眼看不到这么微小的武器,纳米杀手防不胜防。

而在郑军的《虫飞蚁走也惊魂》中,苍蝇般大小的炸弹、蚁子般大小的导弹都被开发出来。不过,这么小的武器不可能惊天动地大爆炸,它们被用来摧毁同样微型的一些关键目标。

第五节:星球改造

把整个星球进行改造,直至变成人体能够适应的,类似于地球表面的环境,这种浩大的“行星改造工程”也是科幻作家们十分喜欢的题材。美国的天文学家兼科幻作家卡尔萨根(CarlSagan)就指出,金星上的高温主要由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所导致。如果把低等藻类投放到金星表面,令其大量繁殖,那么便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氧气,并且让金星表面的温度下降,直到人类能够呼吸。

萨根并非第一个提出行星改造工程的人,远在1930年,英国科幻作家、哲学家斯特普尔顿(OlafStapledon,1866、5、10——1950、9、6)在经典科幻小说《最后和最初的人》中,就描述了把金星海洋进行电解以释放出氧气的宏伟过程。后来,科幻作家安德森(FoulAnderson)在小说《豪雨》中,再次描述了改造金星的过程。克拉克在《火星之砂》中去“改造火星”。格利戈里本福德Gregory  Benford)则在《木星计划》中“改造”木星的卫星伽尼美。

大自然把地球改造成今天这个样子,前后花了数十亿年。用人工方式改造一个行星,怎么也得耗费数以万载的时光。这是严肃的科幻作家们早就想到的。这份漫长反衬着科学院的宏伟和寂寞。不过,在美国科幻片《火星计划》中,人类只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让宇航员能够在火星表面摘掉头盔呼吸。而在《全面回忆》里,更是用机器加工火星深处的冰,很快让火星红色的天空变成了蓝色。当然大家不必认真,那只是电影艺术家在喧染情节而已。

毕竟我们自己的星球还没有到无法居住的地步,改造邻居尚未提到科学家的日程上来。这些“行星改造方案”的现实意义,还在于让人们看到生态圈是怎样一个系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地爱护它。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1-1)

第三编:时空探险

第三编简介

第一章:地球上的新冒险

第二章:异星风光和宇宙奇观

第三章:微观世界传奇

第四章:未来时代

第五章:时间旅行

第六章:异度空间与平行世界

第七章:虚拟世界

第三编简介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金榜无名?事业无成?婚姻不幸?疾病缠身?……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科幻人来说,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自己的肉体凡胎被限制于此时此地,不能纵贯六合,遍阅古今。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便出现了数不胜数的新冒险。当然,冒险并非科幻专有。与其它文学门类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冒险并不处于我们熟悉的时空环境里。

更有甚者,对新奇背景的描写,本来就是科幻文艺的个性。在八十年代初,文学评论家董鼎山先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幻)读者的注意力不是被角色性格刻划及角色行动所吸引,而是被一个完全所不熟悉的世界环境所吸引……在科学小说中,性格的描写是次要;主要的是新奇环境的描写。《读书》杂志1981、7月。转引自《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38页,吴岩编著。

可以说,“刻划”陌生环境,成了科幻小说家的专精之道。而形形色色的奇异世界本身,便是科幻作品奉献给大家的主要礼物。

本编汇集了科幻中出现的种种“新世界”。地球上的新冒险、异星风光和宇宙奇观、微观世界传奇,在空间方面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未来时代、时间旅行这两章里,科幻作家们的触角延伸到时间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