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79章

第79章





在这个大潮中,我们中国并未落后。下一卷笔者将用一章来介绍早期中国科幻的成就。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三章:不朽的宗师(1上)

三章前言

第一节:凡尔纳

第二节:威尔斯

三章前言

在学术界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里面,专门有《外国文学卷》(上、下卷)。其中,只提到了两位科幻作家的名字。凡尔纳、威尔斯。当然,柯南道尔、恰佩克等人也有专门的词条,但都不是当成“科幻作家”来介绍的。中国主流文学理论界素来不重视科幻。但即使如此,这两个人的名字仍然能够成功地穿越门户壁垒,登堂入室。

不过,“受重视”不等于“被正视”。主流文学理论家只能介绍他们的成果,却没有足够的理论语言去分析这些成果。而科幻界对两大宗师的印象也早早定了型。尤其是凡尔纳,人们对他的误解更甚于威尔斯。

所以,笔者将他们单独列为一章来介绍,既是因为他们的成果值得这么作,也是因为,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去把笼罩在他们身上的框架打破,让大家真正理解他们在科幻上的贡献。

第一节:凡尔纳

1828年2月8日,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出生在法国南特一个法官的家庭里。这个时候的法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象照相术一类的重要发明,当时便产生在法国。当然,这也拿得法国读者愿意关注科学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没有这样的读者预期,单靠凡尔纳的天才,是不可能科幻小说发展到这个程度的。

同时,法国中产阶级迅速发展,阅读人口大量增加,已经养得起一批职业作家了。巴尔扎克能够在欠钱后选择靠写作偿还,正是有这个的时代背景。这批职业作家里,便有凡尔纳的老师大仲马。  

1849年,凡尔纳来到巴黎,以文学青年的身份进入文学圈。父亲自然希望他子承父业,成为律师,但也开明地允许他在文学上尝试尝试。一些介绍里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家”,或者以为他是受过系统的理工科教育的人,这完全是误解。身为典型的文学青年,自然科学的门外汉,而竟然以“硬科幻宗师”的身份列于世界科幻史,凡尔纳的成长经历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对于因为知识结构所限,不敢接触科幻这个“硬家伙”的中国传统文人更是如此。

最初,凡尔纳象一般的文学青年那样,立场以传统小说、戏剧为突破点。写了一些没有影响力的戏剧。他拜在大仲马门下,与后者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学习后者探险小说的技巧。大仲马虽然终生未创作过科幻小说,但对这个新的文学样式抱着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凡尔纳许多作品的灵感就出自《三个火枪手》或者《基督山伯爵》,只是把达达尼央们的坐骑和佩剑换成了科技道具。小仲马曾经感慨地说,凡尔纳更应该是大仲马“文学上的儿子”。

但是,凡尔纳逐渐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开始自学科学。成名以后,他竟然能够编著通俗地理学文集——五十卷的《法国地理》。凡尔纳靠稿费致富以后,专门购买游船,到海上探险。他在创作生涯中,一直与当时法国甚至欧洲的一流职业科学家保持联系。他有了什么新的科幻构思,总要争求他们的意见,或者从他们的前沿课题中寻找灵感。所以,凡尔纳对科技前沿的把握绝不出仅仅出于天才的想象力,更主要的,便是他真正接触到当时科学第一线的情况。

笔者接触到一些主流文学界人士,还有一些刚刚入道的科幻写作初学者。一提科幻小说,往往先吐出一个“难”字。难在需要掌握“生光电化”,而传统文人的知识结构则是“琴棋书画”、“古典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大家特别参考一下凡尔纳的成长道路。

尽管那个时候,能够建造埃菲尔铁塔的法国本身就占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但当时大部分传统文人对这些进步无动于衷。我们从巴尔扎克、莫伯桑、雨果等人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科学的影子。用一百多年后的今人眼光来看,凡尔纳和那些“现实主义大师们”相比,很难说是谁更深刻地把握住了法国的时代脉搏。

后来,在凡尔纳的知识储备期里,他又读到爱伦坡的作品,大受启发。可以说,爱伦坡是凡尔纳在科幻方面的老师。

另一位凡尔纳事业上的贵人是出版商赫泽尔,一位笔名斯塔尔的二流作家。此人的年纪可以作凡氏的叔叔,但两个人很容易交流,凡氏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受到赫泽尔的影响,甚至有些作品是赫氏要求写的。两个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长达数十年,在老赫泽尔死后由其儿子接着成为合作出版商。按照合同,凡尔纳每年交两到三部作品,其报酬足够他支付上流社会的生活开销。凡尔纳由此开创了科幻文学的一个先河:世界上第一位职业科幻作家。要知道,没有稳定的出版合同保障,现在能够摆满一书架的凡尔纳全集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没有出版商的大力支持,我们很可能只会看到又一颗早期科幻天空中的流星,而不是世界科幻史上的第一颗恒星。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凡尔纳被定义为“法国科学幻想和冒险小说家”。这个定义是很中肯的。因为凡尔纳绝不仅仅写了科幻小说,还写了大批现实题材的冒险小说。只不过后者的影响力总是小于前者。赫泽尔根据凡尔纳自然科学,尤其是地理学、博物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命题作文,要他写一套小说,总名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冒险”。后来,凡尔纳几乎所有知名作品,都包含在这个系列当中。

对于这个系列丛书的目的,出版商这么介绍:“当儒勒凡尔纳先生开始写这一套丛书的时候,他是想通过小说的形式使读者对世界各地有一个了解。他的《气球上的五星期》、《三位俄国人和三位英国人的历险记》介绍了非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介绍了南美洲和澳洲,《哈特拉斯船长》介绍了北极地区,《裘皮之乡》介绍了北美洲,《海底两万里》介绍了地球上的各个大洋,《八十天环游地球》介绍了新旧大陆。等等。此外,《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则介绍了天空的一角。到目前为止,儒勒凡尔纳先生通过他所虚构的人物,已经使读者对宇宙的上述部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本书第一版出版者的话》《太阳系历险记》前言,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了解这个事实相当重要。一方面,凡尔纳,或者说出版商的初衷,并非是要写“科幻小说”。那时候根本没有这个名称,也没有稳定的,现成的科幻读者。所以,包含在这个系列里的作品,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并存。凡尔纳是慢慢过渡到科幻小说的。第一个转折点,或者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是1864年出版的《地心游记》。

不仅前期如此,到了凡尔纳创作的晚期,他仍然写了大量现实题材的作品。象《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的著作,必须列入冒险小说,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这个一个旅行小说系列。正因为如此,凡尔纳许多作品里,主人公都在进行目的不清的游历。《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征服者罗比尔》中的罗比尔等人,他们周游世界的目的并不明确。作者从未解释过。甚至,《环月旅行》中的三个人物几乎必死无疑,但他们却在不停地讨论月球上的地形地貌。其实,按照凡尔纳的创作初衷,这些人都是“导游”,带着读者在“已知和未知”世界里漫游而已。这个初衷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他的作品。

凡尔纳成也书商,败也书商。说凡尔纳失败?可能没有多少人同意。但从作者角度他是部分失败的——他最能体现自己思想的作品,或者生前不能发表,或者发表了却毫无影响。由于在读者那里被定型,赫泽尔只允许他写“青年益智读物”,结果,百年后的今天,评论界把凡尔纳当成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认为他不可能描写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者深刻的人性。只能写一些傻乎乎的平面角色。

由于是在写“青年益智读物”,凡尔纳的主要作品在政治上、道德上都不会出格,有普适性,可以被介绍到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里。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政治观点。

儒勒凡尔纳的译作遍及世界,但几乎没有多少主流文学理论家探讨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他生前在文学界的境遇便是如此,今天也好不到哪里。他早期的探险类、科幻类作品广泛传播,而晚期思想内涵更深刻的作品则流传不广,常常被人忽视。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致有以下这些部:

《地心游记》:凡尔纳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那时,他已经在创作道路上摸索了十多年。

《海底两万里》:当时已经有简陋的潜艇,甚至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但尼摩船长赖以与世人隔绝的“诺地留斯号”就是在今天也有一些技术不能达到。

《大炮俱乐部》、《从地球到月球》、《上下颠倒》:都是以美国南北战争后无用武之地的巨炮为题材的小说。前两部不必再介绍。在《上下颠倒》中,炮匠们将乞历马扎罗峰开凿为巨炮,向南方发射十万吨的炮弹,以期让后座力使地轴偏转!

《喀尔巴迁古堡》:大量关于电技术的幻想,但除了电视,都不怎么超前。

《太阳系历险记》:被甩入太空的地球碎片,并且有几个冒险家在上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