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98章

第98章



在积贫积弱的氛围里产生出的这些科幻萌芽,经常描写国富民强的未来中国。

一篇名叫《新纪元》的科幻小说虚构中国和欧洲列强为了争夺匈牙利而展开大战的故事。电气技术、深海研究、宇航等等当时的“前沿科技”也都已经被晚清科幻作者们纳入视野。在一篇名叫《空中战争未来记》的科幻小说中,作者已经写到了空降兵。将这些作品与欧美发达国家同期科幻作品的水平进行比较,可以说,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步并不晚。

如果说,以政治、国际关系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与正统科幻相去稍远的话。那么《幻想翼》、《消灭机》、《科学的隐形术》、《水底潜行艇》等作品,则完全以科技进步为题材。可以说,当时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步是一次全面的起步。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三章:艰难探索(上)

第三章:纷飞战火中的艰难探索

三章前言

第一节:不朽的《猫城记》

第二节:第一位专业科幻作家

第三节:其它科幻成就

三章前言

历史跨入民国。政治动荡,战争风云,幼小的科幻萌芽艰难地维持着。整整三十八年,产生的科幻作品竟然远不及晚清十年。不过,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不朽的《猫城记》,能够发现中国第一位专业科幻作家,也能够找到其它一些科幻成就。

由于研究中国科幻史的人太少,缺乏人力物力去翻查大量文献。所以我宁愿相信,民国科幻绝不仅仅如下面介绍的这么凋凌。还有更多的佳作被尘封在文献堆中。

第一节:不朽的《猫城记》

1932年,时年三十三岁的老舍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猫城记》。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虚构了火星上的猫人社会。一个地球探险家乘“飞机”光临火星,遇到猫人贵族大蝎,被他带入猫人世界。猫人萎琐、肮脏、沉迷于“迷叶”。被邻国欺侮。“我”目睹了猫人国最后的灭亡,然后乘其它星球人的飞行器回到地球。

虽然作品里没有描写宇航技术、火星环境这些科技细节,但无论从科幻创意、情节布局上讲,还是从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价值上说,《猫城记》都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与当时发达国家同期科幻创作水平比较并不逊色。

由于老舍本人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猫城记》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文笔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直到今天,《猫城记》仍然是中国被译成外文种类最多的科幻小说,拥有世界影响。但在作品发表当时,中国读者对接受科幻文学这样一种新颖文学样式显然没有足够准备,《猫城记》形成的影响远不及作者那些现实题材的小说。

2000年,笔者参加了在金华举行的中国小说学会年会。向与会的主流文学界朋友介绍科幻。当时,一位锦州师范学院(后改称渤海大学)的老师便问我,《猫城记》是不是科幻小说?受过系统文学史教育的人,大多知道这部作品。只不过在主流文学史中,它多被称为政治讽刺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

由于这部作品虚构了“大家夫斯基主义”进行讽刺,解放后多年不曾被解禁出版。1969年12月,《北京日报》接连发表大批判文章批判该作品。直到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其收入《老舍文集》第七卷,这部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代表作才再次与读者见面。

第二节:第一位“专业科幻作家”  

任何作者要想把握好一种文学门类,单靠一篇作品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摸索、熟悉的过程,有一个量的积累。中国科幻文学史上,顾均正是第一个进行系统创作的作家。

1902年11月18日,顾均正出生于浙江省嘉兴东栅口。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在编辑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80年去世前。期间曾担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和副总编。他长期从事少儿、科普类图书的编辑工作,并且创作有大量科普作品。

1939年,顾均正以“振之”为笔名,出版了科幻小说集《在北极底下》。内含《在北极底下》、《伦敦奇疫》、《和平的梦》三个短篇,当时中国抗战烽火正烈,世界大战的危险也已经逼近,顾均正的上述作品能够及时反应时代特点。

《和平的梦》是顾均正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虚构了“极东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极东国”图谋南美,以一次空中偷袭开始战争。后来被美国打得节节败退。“极东国”心理学家李谷尔潜入美国,在田纳西州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建立基地,用无线电波发射催眠广播,改变美国人民的战争意识。美国间谍夏恩曾被派到“极东国”调查神秘的最新武器。当他回国后,发现美国人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接受极东国的条件。而他的上级也支持和谈。夏恩发觉这是李谷尔的阴谋,但在后者的催眠下,他已经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必须自己出马,结束危机。

在《伦敦奇疫》里,阴谋家则成了德国间谍。他以政治流亡者的身份混入伦敦,释放特制的催化剂,可以使空气中的氮、氧和水蒸汽自动合成为硝酸,形成细雾遍布“雾都”。结果,不仅伦敦人大批生病,死亡,而且建筑崩裂,桥梁毁坏。整个案件的形成、侦破和解决过程中,化学知识都起到关键作用。

顾均正共创作有六篇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创作科幻小说的作家。在这六篇作品里,《性变》的艺术价值最高。这篇小说超越于政治和战争之外,描写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题材——变性。当时变性手术刚刚出现于西方,如今经常出现于媒体的变性人新闻更不曾有过。而顾均正在这篇小说里已经详细地描写了主人公性别变化后个人生活与情感的转折。直到今天,真实的变性手术仍然只是一种整形外科技术,没有达到《性变》中从基因层面上根本变性的水平。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三章:艰难探索(下)

顾均正是有明确创作理念的作者。他曾经接触过一些国外科幻小说,觉得其中内容多荒诞不经,科学功底浅薄,于是便在自己的作品里高度重视科学知识的运用。甚至,这就是他主要的创作动机之一。在《和平的梦》中,作者介绍了当时催眠术的研究史。条理分明,细致入微。在《伦敦奇疫》中,大量的化学知识穿插其间,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不仅仅是“作料”。

顾均正已经能够把握到科幻文学的核心问题——科幻中的科学知识是文学元素,而不是科学元素。《在北极底下》虚构了阴谋家改造地磁北极的故事。小说将磁北极描写为一个巨大的磁铁矿。阴谋家要将其摧毁,再用自己制造的强磁铁代之。同时,顾均正附加了注释,总结科学家对磁极问题的研究,并声明磁铁矿并不是他对磁极问题的理解,仅仅出于小说编排故事的需要。

在当时,顾均正于科幻小说创作上,可谓“独学而无友”。仅靠个人信念和直觉去创作。所以,作品里有一些科幻萌芽状态时的粗陋也不奇怪。比如在《和平的梦》中,作者游离开故事主线,用数千字的篇幅介绍环形天线工作原理。在《性变》中,也用大量篇幅去介绍生物学界关于性变问题的研究,拖延了故事节奏。作为一个孤独的早期探索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理解。

纵观世界科幻文艺发展史,科学界从未中断过对这个艺术门类的指责,几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顾均正既然成为第一位进行系统创作的科幻作家,也便在中国最早地承受了“伪科学”之类的指责。1939年11月1日出版的《科学趣味》一卷六期上,便有一封读者来信对顾均正的作品进行批评,指责它不合科学,“不要使学浅的我们,中了它的毒,而把科学歪曲了。”(《是是非非“灰姑娘”》385页,叶永烈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此视为顾均正作品影响力的体现,毕竟批评也好过默默无闻。

顾均正在中文科幻小说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些作品构思精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而且有许多惊险小说和悬疑小说的成份。如果不是限于当时条件,只能在少儿科普类刊物上发表,他本可以将它们写成长篇作品。以《在北极底下》为例,这篇作品的立意已经和当时的世界科幻主流没有差别。小说中试图改变地磁极的阴谋家卡梅隆,和《垄断雷电》(英国科幻作家格里菲斯著)中的卡尔弗特、《空气贩子》(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著)中的贝利属于同一类型。可以说,顾均正在三四十年代的背景下,已经将中文科幻提升到了当时科幻小说的世界水平。

顾均正的这一成就,直到六十年代后才被香港的倪匡突破。而大陆科幻作家则要晚到七十年代末,才出现了在文学上更成熟的作品。颇为不解的是,五十年代,中国科幻第一次大潮兴起时,当时作为科普出版社编辑的顾均正并未参与其中,甚至对自己曾经写过科幻小说也不作宣传。还是叶永烈在八十年代初,从故纸堆里把这些作品翻找出来,才免于逸失。顾均正为何如此,成了一个疑问。

不仅笔者对此不解,1988年希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儿科普作家传略》中,为顾均正作传的唐锡光就说:他写过《和平之梦》、《伦敦奇疫》、《在北极底下》等科幻小说。这是他的尝试之作,很成功的,不知为什么后来他没有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