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106章

第106章



排斥所有试图一起开发这个市场的其它出版商。这种作法使得中国科幻界一分为二:将《科幻世界》与在它快速发展之前的中国科幻传统,以及同时代在它之外的中国科幻其它部分割裂开来。

作为一家拥有垄断地位的杂志,《科幻世界》对读者欣赏方式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杂志本身由于篇幅的原因,又不可能容纳各种风格的作品。这也使得当今中国科幻在艺术风格上过于单调。读者偏重于快餐式的科幻,营养极不均衡。而那些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取得成功的作者,也往往被束缚在这种风格里,慢慢失去自己的艺术个性。他们中的一些人到后来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苦无解决办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因此对这家杂志也抱着复杂的感情。

事实上,即使《科幻世界》杂志自己,虽然摸着石头走过了河,但也未尝清楚自己走过的是条什么路。他们曾经在同一个科幻市场上,先后推出《科幻世界画刊》和《飞》,都夭折了(《科幻世界画刊》的刊号曾用来作《惊奇》,最近又恢复原名)。尤其是《飞》,被定位于一本读者年龄层次低于《科幻世界》的杂志,说明办刊人对《科幻世界》本身的读者定位也产生了幻觉。事实上,这本杂志最忠诚的读者群仍然是中学生。

从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科幻世界》还是中国科幻界与世界科幻界沟通的主要渠道。这个时期,创办于七十年代末科幻高潮中的世界科幻协会,已经随着科幻在西方社会的势微,渐趋下滑。当年曾经试图沟通东西方科幻界,推动世界科幻发展的宏图大愿,逐渐消失了。到九十年代初,该组织几乎失去了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活动的财力。主要影响力收缩到了发起国里。而科幻世界作为一家有经济实力的刊物,开始以强势地位与他们打交道,并且获得了大量资源。

1991年,由《科幻世界》出资的世界科幻大会年会在成都召开。由《科幻世界》杂志主办,上海科幻作家叶永烈任大会主席。世界著名科幻作家,英国的奥尔迪斯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由于《科幻世界》尚未摆脱经济困难,影响力有限。当时会上最有新闻价值的居然不是大陆科幻作家,而是惊险小说“雪米莉”创作组中的一员。

一九九七年夏,《科幻世界》杂志社再次承办世界科幻大会。这次,市场效益良好的《科幻世界》投资数十万元,邀请世界名家,美俄宇航员等到场助兴。并且举行了科幻书刊拍卖会等市场运作。这次会议在北京和成都举行,汇集了全国许多出版社、杂志社,几十名科幻作家和上千名科幻爱好者。许多中央级媒体进行了大量报导,形成了极大的声势。将中国科幻的创作与出版带出了一个小高潮。

这两次科幻大会的召开,成了中国科幻界团体意识的催化剂。许多散在各处的科幻作家、科幻迷聚集到会场上,互相联络。虽然始终未有全国科幻组织成立,但这种民间的、松散的联系,后来成为中国科幻界的主要方式。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六章:《科幻世界》传奇(3)

三节:其它成就与问题

虽然从作品种类、艺术水平、发表总量上讲,中国科幻在这一时期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阶段,但受出版业大气候的影响,七八十年代科幻小说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发行量的盛况不复存在。张之路作品几万册的发行量,在当时就已经是记录了。科幻文学在远为寂寞的环境下慢慢地复苏、成长。

这一时期里,主流文学杂志几乎不再发表科幻小说。专业文学出版社对此也不涉及。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七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二十五世纪的人》。该书与科幻完全无关,但却被冠以“科幻小说”的名称,受到科幻界人士的诟病。这一例子说明目前纯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对科幻小说十分陌生。

受中国作协有关部门委托,青年科幻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杨鹏通过考查,撰写了《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扫描》一文。在这篇文章里,杨鹏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整个九十年代科幻作了非常准确的评价:“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文艺报》

这一时期,在大量作品涌现的同时,科幻评论工作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吴岩、韩松、星河、郑军、严蓬等人比较系统地分析科幻作品,创作评论文章。一些媒体界朋友也对科幻文学给予了足够关注。其中有《科技日报》社副主任尹传红、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王欣然、等等。不过,科幻界自身的声音还不十分强大。目前社会上有关科幻文学的流行舆论,往往出于非专业人士之口,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纵观整个九十年代。大陆科幻小说完成了与世界科幻主流接轨的任务。当今科幻主流不再是凡尔纳时期对科学的单纯歌颂,而是表现一两个世纪以来,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蔽病,提出问题,进行反思。适度的反科学倾向是当今科幻的主色调。而大陆科幻小说已经接受了这一主色调。

科幻小说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已经成为当代科幻作者的共识,大家普遍追求作品的文学趣味。在各种笔会上,作者们讨论的核心不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是它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文学自觉性使得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准大步提升。

另外,中国科幻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地扎根在市场基础之上,相对数量虽然有限,但绝对数量并不少,而且总数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的科幻爱好者成为中国科幻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先前任何一次科幻高潮所不具备的。有这样稳定的群众基础,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国科幻不再重复大起大落,而是稳定中有发展。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科幻文学的影响面还远不能及身于主流文学,也未达到美日等国科幻文学在本国的影响力。但在面向市场这个基本功上,中国科幻文学整体上已经毕了业。比起面对“断奶”一片忧虑之声的纯文学界有根本的不同。

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毕竟刚刚复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七八十年代中国科幻与外界交流广泛,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九十年代新复苏的科幻文学比较内向,逐渐成为小群体文化。年轻的科幻作者们往往不清楚未来几十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不愿意思考本行业和自己的具体未来,却将精力集中于“外星生命的形式”、“时光旅行”、“蝴蝶效应”等封闭的科幻话题。这是科幻圈与社会大环境隔绝的主要原因。


而且,这一时期的主要读者都是青少年。《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统计表明,该刊读者群的平均年纪是十八岁,相当于美国科幻文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青少年为主的时期。大陆青少年学生生活在比较僵化的教育体制下,课业负担繁重。他们往往不是出于文学欣赏的目的接触科幻,而是将它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沉醉在超现实问题的暇想中。许多人对科幻文学抱有迷狂、甚至宗教皈依式的情绪。这种狂热短时期可以给科幻出版物的发行形成足够支持,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正确引导,对科幻文学的长期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七章:新生代作家(1-1)

七章前言

第一节:“科幻世界系”作家

第二节:其他科幻作家

第三节:其它成就与问题

七章前言回第七章

作家永远是文学这个舞台的演员。一个文学门类能否产生,或者它的一个时代能否降临,一个流派是否涌现,最终还要看有没有相应地产生成批的作家。九十年代科幻大潮的核心,就是被称为新生代的新一代科幻作家。他们绝大部分是从九十年代才开始科幻创作的。他们身上铭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使得他们与以前各代科幻作家有明显的不同。

由于《科幻世界》杂志多年的强势地位,当今科幻作家明显为了两个群体:“科幻世界系”作家和其他科幻作家。前者指从《科幻世界》杂志上开始创作生涯,并为读者接受的作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闯荡于更广阔的舞台,但起步之初都是这家杂志。另外一批作家则从一开始就与《科幻世界》无关。于是,中国科幻的大圈子又无形地分成了两个小圈子。或者,一个核心圈和一个外围圈。

第一节:“科幻世界系”作家回第七章

“科幻世界系”作家,这个名称是由天津青年作者吕哲起的。地概括了这个作家群体的共同特点。《科幻世界》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科幻再次腾飞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一批新的主力作者在它的旗贴下成长起来。其中包括王晋康、绿杨、星河、杨平、韩松、凌晨、赵海虹、刘维佳、何宏伟、周宇坤、潘海天、苏学军,冯志刚、王麟、张卓,等等。

这批作家完全不同于转型自科普作者的前一两代科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