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110章

第110章





由于题材本身的现实取向,郑军科幻小说的文风与主流文学相去不远。大量真实存在的科研机构、科学家都被引入故事,起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同时,他的作品也因此便于吸收大量科学知识进入情节,使作品本身显得厚重,扎实。

此外,郑军还是中国科幻界目前主要的评论家和宣传家。在大陆、港、台几十家杂志上发表介绍科幻文艺的文章百余篇,共几十万字,并出版了《科幻小说的预言与真相》一书(东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

王麟是天津一位重要科幻作者,本名王俊永,1972年出生。1999年发表处女作《心歌魅影》,当年便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三等奖,同年获得上海科普作协“畅想21世纪”征文二等奖。从此开始,一气发表了十几个科幻短篇,让有《死亡之树》、《盗火》、《深度昏厥》等,计十余万字。长篇科幻小说《纳米杀手》2002年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刘健  1982年出生,2003年加入天津作协。他以“吕哲”、“萧辉”等笔名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百万年的漂泊》,《非凡之环》、《星海孤旅》等作品,创作有《鲁迅与中国科幻》、《普罗米修斯的困惑》、《怀念〈潘渡娜〉》等评论文章。2002年,他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带我回地球看流星》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天津另一位青年作者冯志刚于1978年出生,代表作品有短篇科幻《坠落凡尘》、《替身》、《埙和萨克斯的慢板》等。

同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并且有一定产量的作者,还有北京的于向昕、于向昀兄妹、河北的周末、重庆的常晓东、成都的唐晓鹏(唐风)、武汉的刘婕、胡行、香蝶、安徽的谢鑫、倪晓明、广东的魏爽兄弟、辽宁的冯正杰、曹通,黑龙江的付国丰、湖北的朱俊飞、湖南的付雪峰、浙江的傅亦武、河南的刘相辉、山东的宋别离等等。同时,倪晓明和哈尔滨市的阎岷也从事科幻研究工作,并有比较系统的成果。目前,中国科幻的作者队伍仍在扩展当中。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新世纪新希望新危机(2)

第二节:新作品

九十年代开始,主流文学领域里出现了“长篇热”。稍晚一些,大约在这2000年左右,这股热潮也渗透进了科幻文学界。毕竟长篇才是文学的重武器。在九十年代,虽然也有《生死平衡》、《海底寻亲》(青岛作家赵丹涯创作)等成人文学风格的长篇科幻出版,但绝大部分科幻图书是儿童文学风格。

从2000年开始,一批质量优秀、风格鲜明的作品相继问世,不再是以前寥若晨星,而是成系统地涌现。它们的出版使得中国科幻水平的峰顶大大增高。可以说,目前最出色的中国科幻小说,对外已不逊于世界优秀科幻作品,对内也不亚于主流文学界的优秀作品。

王晋康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又回到创作行列中来。这次,他以长篇为主,几年中推出了一批长篇力作,包括《拉格朗日墓场》、《少年闪电侠》、《死亡大奖》、《寻找中国龙》等等。王晋康长期专注于生命题材,围绕着“人性被科技改造”这个主题创作了大量作品。200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癌人》、《豹人》、《海豚人》,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类人》,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生死之约》,多达五部长篇都是他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在《海豚人》中,作者对人性的理解超越了作为物种的人之外,可谓彻底的大同思想。在《生死之约》中,主人公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相反的道德情怀:对自己占居后代人的发展空间极为愧疚,甚至不惜以死亡来让出位置。在整体上向后看,牺牲后代利益以满足前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大环境下,这一思想尤显振聋发聩。  

2000年2月,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韩松的长篇科幻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这部长篇科幻虚构了2066年(文革爆发一百周年)的美国:一个闭关自守,狭隘落后的国家。作品用一个中国少年围棋手(暗示当年的乒乓外交)的眼睛描绘这个“美国”,充满了反讽和隐喻。2004年,韩松积数年琢磨的长篇巨著《红色海洋》由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该书选择了“灭世题材”。地面被核战争毁灭后,人类只能生活在被改造的“红色海洋”里,成为海洋生物。韩松成熟老练的文笔在该作品中尽显无疑。

创作短篇科幻近二十年的绿杨,此时也推出了三部长篇科幻小说。他的太空探险题材长篇《双子星号》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大陆作家在这个领域内不多见的成熟作品。他的另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基因幽灵》由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达到了作者最高的创作水平。这部作品一反作者以前的高远风格,十分贴近现实,并且大量运用了作者本人的专业知识。2004年,他的《天使终结》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柳文扬受美国科幻作家哈里克莱门特影响,热衷于在作品里象上帝一样构造全新的世界。他的长篇科幻代表作《解咒人》(海洋出版社2001年出版)正是体现了这种创作意图。这部作品构造了一个昼夜平分的外星世界,分别生活在白昼和黑夜两个半球的人类彼此隔膜,无法沟通,真到预言中神秘的“解咒人”来临,打破两个种族之间的界限。这部作品喻意鲜明,情节诡秘,气势磅礴,堪称近年来外星题材中难得一见的佳作。此外,他还出版了《神奇蚂蚁》、《天城    海城》两部长篇科幻小说。

除此之外,何大江的《读心机》、徐久隆的《倪妹魍魉》、王麟的《纳米杀手》、徐渝江的《月光下的呼唤》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有特色的长篇科幻小说。

长篇科幻小说在这个时期兴旺起来,和作者本身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不少作家的年龄、积累已到了不用长篇不足以表达其情的地步。《思潮与文体》57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著名评论家雷达这番话虽然讲的是主流文学的情况,但用来解释科幻文学的长篇高潮也同样准确。上述所有这些长篇都是作者超过三十岁以后创作的。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开始科幻创作时则在二十岁上下。其中有一个从青年期到成年期的巨大心理跨度。

可惜的是,尽管大陆长篇科幻小说质量突飞猛进,但读者的热情并不高。这似乎也没有脱离开整个文学大潮的影响:比如长篇在前几年很“热”,其实相当多的作品写得匆忙,在赶浪头,近来长篇比较能沉住气了,整体质量有上升,读者的热劲儿却又过去了。《思潮与文化》24页。另外,社会各界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印象往往停留在九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对当今科幻迅猛发展的势头缺乏了解。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新世纪新希望新危机(3)

第三节:新媒体

这一时期,《科幻世界》杂志社继续扩大其商业方面的影响力,相继衍生出《科幻世界画刊》(后停刊)、《飞》(面向少年读者)、《惊奇档案》和《科幻世界》增刊等杂志。自九十年代开始,《科幻世界》便与四川科技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科幻小说,逐渐打开科幻图书市场。2004年,《科幻世界》编辑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天意》(钱莉芳著)发行量超过八万册,创十年来大陆科幻图书发行量的纪录。目前,《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年营业额达到数千万元,超过绝大部分主流文学刊物。

科幻文学的另一阵地《科幻大王》长期保持在数万册的发行量上。2001年,《科幻迷》杂志在哈尔滨创刊,后改名为《幻想》。该刊以介绍欧美动漫为主,兼发表科幻作品。成为另一个主要的科幻园地,期发行量超过三万册。

在北京,《科幻画报》创办于2002年,以8——14岁学生为读者对象。主要以漫画为主。后来,他们又创办了《科幻文学秀》杂志,将读者定位调整到18——22岁。以发表网络上的科幻文学为主。

福建人民出版社经过长期准备,于2004年推出了专业科幻刊物《世界科技博览》。现已出版四期。他们于2004十一月底,在福建召开纪念中国科幻百年活动,邀请几十位不同时代的科幻作家、翻译家与会,共商办刊大计。在圈内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另外,曾经编辑过《智慧树》的天津新蕾出版社在世纪之交时推出了又一本科幻刊物——《科幻时空》。国家海洋局下属的海洋出版社也在2000年尝试恢复他们的老刊物——《科幻海洋》。不过这两份刊物都在进行了几期试刊后,由于各种原因夭折了。

除此之外,一些科技类、少儿类刊物长期开办科幻专栏。其中,上海的《少年科学》、天津的《青少年科技博览》都坚持了许多年。其它如《中学生百科》、《青少年科苑》、《大科技》、《科学大观园》等杂志,都曾经举办过科幻栏目。

上述这些专业科幻刊物和科幻专栏加在一起,每年可以发表数百篇原创科幻小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库。美中不足的是,上述科幻刊物都来自科普阵营,或者是少儿读物,目前还缺乏一本来自主流文学阵营的科幻文学专业刊物。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新世纪新希望新危机(4)

第四节:其它新气象

2000年前后,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科技体验”,网络技术爆炸式地进入人们生活,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卷入了一个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