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147章

第147章





笔者以为,科幻是科幻,武侠是武侠。武侠爱众的广泛,与科幻受众的不足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科幻如果想象武侠那样,在中国赢得广泛的受众,那么与其不停地抱怨,不如静下心来,培养出一些杰作和大师为好。

第二节、科幻文学与侦探(推理)小说

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萌芽状态的科幻文学和萌芽状态的侦探推理文学常常拥有一批共同的作者。比如被称为推理小说创始人的爱伦坡,就是与凡尔纳同时代的科幻小说创始人。以福尔摩斯形象永存于文学史册的柯南道尔也创作有《失落的世界》等科幻经典。只是到了后来,两者才分道扬镖,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下去。这似乎也是文学类型专业化的结果吧。

其实,即使是《福尔摩斯探案集》,与科幻文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按照作者的自述,“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源自他大学时期遇到的一位化学教师。那位老先生经常对一些事情作出精妙的科学推论。《福尔摩斯探案集》里虽然也有一些打斗、惊险情节,但它最吸引读者的,仍是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体现着科学的客观精神与探究精神。很多时候,福尔摩斯去破案,与其说是志在铲除邪恶,不如说是喜欢智力上的挑战。这种智力挑战,正是后来许多科幻小说的风格。

事实上,侦探(推理)文学也是近代科学发展的结果,与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并无相同之处。在《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中,作者刘为民特意安排一章,介绍解放前中国推理小说,探讨它与科学传播的关系。侦探(推理)小说的核心就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这种逻辑推理将传统小说创作中的“悬疑”技巧发挥到了极点。

科幻文学与侦探推理小说的共同点,在于相当多的科幻小说也常常有一个推理式的核心。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行家,甚至他的一篇科幻小说的名字就叫《推理》。从叙事学角度讲,两者的主要事件都由科学知识来推动。这使得两种作品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三节:科幻文学与环境文学

环境文学曾经被称为公害文学、生态文学、绿色文学。这也是一种类型文学萌芽时,多种名称互相竞争的现象。如今,中国文学界多用“环境文学”来称呼它。环境文学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在文艺界内部的直接反应。环境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而其内容基本以环境问题为主。从创作方法上讲,几乎全部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8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报》的“绿地”副刊举办了多次环境文学征文,是中国环境文学的开端。环境文学一开始,便受到许多知名文艺界人士的支持。杨沫、郭风、袁鹰、徐迟、雷加、堪容、王蒙、黄宗英等文艺名流都是环境文学的热心倡导者。在当时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的倡议下,环境文学专业刊物《绿地》于1992年创刊。从此,中国环境文学有了自己的阵地。同年还成立了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成为环境文学的全国性组织。

环境文学的主力作家,有被称为“沙漠之子”的郭雪波,《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李青松。代表作有《伐木者醒来》、《漠王》、《死河》、《沙葬》等等。在理论建设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张韧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如今,环境文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级奖项:全国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这种由环境机构和文艺机构联合推广的模式,在地方上也有体现。比如福建省环境保护局和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就举办过地方环境文学奖项。

而某些环境文学作家,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刚,则因其成就获得过环境保护方面的奖项——地球奖。一些环境文学作品不是由文学出版社出版,而是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也充分显示了这个文学新门类的交叉性质。

虽然一个“现实”,一个“幻想”,但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今天,环境文学与科幻文学体现了极其相同的思想感情。科幻作品里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题材。象《后天》这样的科幻片,只是这类题材在科幻圈里厚积多年的薄发。在价值取向上,当代科幻文学作家和当代环境文学作家的主流,几乎同完全相同的。

虽然热爱大自然,提倡自然美,自古而今便是文学的主流。但同样描写大自然的环境文学却是当代的产物,与科技的运用息息相关。环境保护问题更是没有科学知识便无法理解的。环境文学也是科学与文学的一个交叉点。

在《环境文学需要突破什么?》一文里,中华读书报记者呼延华写到:作家创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已经由“天人合一”而蜕变为技术太坏,人们太不自量力,太不善待自然;作家的创作方向和目标已经是远古洪荒,希望复归原始社会那种他们主观认定的“天人乐融融”的合欢状态了。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呼唤,在科幻文学里也绝不鲜见。中外皆然,成近几十年来科幻文学的一股主流。台湾洛伯迪的《文明毁灭计划》,让黄帝组织了一场毁灭文明的计划,将人类送入蛮荒,重新开始。《星际旅行星空反击》中,一群曾经驾驶飞船征服宇宙的外星人,竟然选择回归田园生活,摈除一切科学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某些科幻作品和环境文学作品惟一的区别,便是科幻作家可以在幻想的天地里,将“返朴归真”变成艺术真实。

和科幻文学一样,环境文学尽管提倡者甚众,身份地位也远非科幻支持者可比。但仍然是个小圈子。作家稀少,有极大影响的作品也不多。直到目前为止,双方的交流似乎还处于零的程度。笔者仅收集到一篇文章谈及两者的关系——《“环保”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作者是科幻世界编辑田子镒,文章发表在《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中。以笔者所见,那些对环境问题有兴趣的科幻作家,应该和环境文学作家多多交流。取长补短。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七章:科幻文学与各种文学流派的比较(1)

下七章前言

第一节: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

第二节:科幻文学与传统浪漫主义

第三节:科幻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节:科幻文学与未来主义

第五节:科幻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六节:科幻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

下七章前言

前面提到的所有这些类型文学,都可称为“支流文学”,都生存在“体制外”。而如何进入主流文学,恐怕是它们都面临的问题吧。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现有的主流文学中,找到它们的相似与不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它们能否进入,以及怎样进入主流文学的路径。

在本章中,笔者先分析一下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然后再具体分析一下科幻文学和几类主流文学流派的关系。它们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

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主流文学承认。进而整个科幻作品能够被主流文学承认,这是几代科幻作家的梦想。不过,主流文学是什么?笔者却没有查到它的定义。所以只好以自己的理解来立论了。

有的人认为,主流文学代表着某些文学体裁、某些创作风格、或者某些流派。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文学作品永远是“支流文学”。笔者不敢苟同,倒更倾向于认为,主流文学是一个势力范围的概念,是地位的概念。一定时期内占主流地位的那些文学形式,就是主流文学。如今的主流文学,就是由专业文学刊物或者专业文学出版社发表的,由大学里的本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传授的,由文学理论界、评论界评论的,由权威色彩的文学奖项授予的文学。至于它究竟是什么类型,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了解文学史的朋友会知道,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韵文”是主流的文学样式。“散文”的地位等而下之。直到十九世纪,小说仍然是一个不入流的文学品种。据说那个时代如果有人在大学课堂上讲小说,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通俗小说”一词,是个很有趣的概念。因为小说曾经统统被视为通俗读物。但现在,某些小说被接纳为主流了。而其它一些仍然被排除在外。在几十年前,这种主流文学被惯之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今天不用这个惯名,但习惯仍在,只是稍稍加入了一些西方现代文学流派在内。

当然,这并不是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是世界范围内主流文学界的“类别岐视”,也就是说,某些文学样式,你写得再好,艺术水平也得不到承认。科幻文学就是受到这种类型岐视的典型。

一代宗师凡尔纳当年就抱怨说,他的作品只能在青年杂志上发表,而且文学评论家从来不发表言论。不过,他的境遇算是好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凡尔纳和威尔斯是仅有的两位入围的科幻作家。而在这套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里,所有华文科幻作家均不被收录。相对而言,《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倒是收录了阿西莫夫、布雷德伯里、海因莱因等主流科幻作家的名字。这或许是因为,这套名为“不列颠”的百科全书,其实是由美国人在编辑的原因吧。在欧洲,科幻文学离主流文学是同样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