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204章

第204章



《小灵通漫游未来》曾发行到数百万册,《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搬上银幕,国内先后产生四家科幻期刊和一份专业科幻报纸。据有关人员回忆说,都曾经有几十万的发行量。当然,这和那个时候出版物相对较少有直接关系。但科幻文学能够挤进相对较少的出版物中,取得很大影响,仍然是一个成功。当时,电视剧和广播剧中也出现了大量科幻作品。

这种繁荣本身没有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从出版到发行,整个文化产业还处在国营体制下。在这种虚假繁荣中,科幻小说也曾经很是兴旺过一阵。但这与九十年代至今的情况缺乏可比性。

中国真正的文学市场,是从九十年代才开始的。一方面,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成为许多种普通读物中的一种。回归正常。另一方面,从写作、出版到发行、最后到零售,各个环节都在逐渐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可以谈科幻文学的市场价值。

虽然读者从总体规模仍然不大,发行码洋不多,但从九十年代以来,科幻文学的市场在中国一直呈现上升势头。在如今的中国出版业,科幻文学是一个小小的“朝阳艺术”,市场潜力巨大。《科幻世界》杂志曾经达到接近四十万册的月发行量。这是主流文学刊物望尘莫及的发行量。

一九九九年,大陆一共有二百七十多种科幻图书出版。加上两本科幻杂志的发行量,总洋码在四千多万元之间。后来每年也保持在一百多种。如今,每年都有二十多部中文原创长篇科幻小说出版。一些出版社,如福建少儿出版社,海洋出版社等,成了科幻出版的专业户。今年,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家顶级的主流文学出版社也加入到科幻出版中来,标志着科幻出版方面的水准大大提高了一步。

如今,科幻图书的发行量下降,而科幻杂志家庭又增添了新品种。一升一降,全国科幻类图书的发行总码洋基本持平,在数千万元左右。相当于全国图书发行总量四百多亿元的千分之一。

不过,真正从这个市场里赚到钱的,除了几家科幻杂志外,科幻图书仍然是个弱项。这与近些年书店虚高,压抑读者有效需求,以及发行体制不灵活有很大关系。科幻出版市场的潜力仍然没有足够的释放。

第二节:科幻市场的开发前景

就目前情况来讲,中国已经形成了有巨大潜力的科幻市场。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如下。

首先,  社会大众具备了接受幻想类艺术的心理条件。

幻想类艺术不仅包括科幻,还包括武侠、奇幻等等。它们都有超越现实的特点。一个社会对幻想类艺术的接受是有个过程的。大致要经过“拒绝幻想——认可幻想——重视幻想”这三个阶段。对于一个贫困、封闭、发展节奏缓慢的社会来说,人们日常事物的主要内容就是求生存,是怎样学着适应社会。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幻想类艺术肯定会被当作“想入非非”、“不务正业”的事情。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流行的主要是“向后看”的程式化艺术、如传统戏剧、民间说书艺术等。这些艺术记录着一些几百年上千年不变的生存经验。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求新求变意识的艺术消费者可以无数次欣赏同一个作品而不厌倦,并在其中寻求稳定性和安全感。

当一个社会进入“小康”阶段,人们不再终日为温饱发愁,可以拥有消闲时间,开始拥有比较成规模的文化消费时,幻想类艺术也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市场。因为这时人们已经能够欣赏一些没有强烈功利色彩,不需“对号入座”的作品。

而当一个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开始一日千里的高速发展时,幻想类文学,特别是科幻文学便拥有巨大的生存空间。因为这时人们迫切需要把握未来,未来比过去更吸引人们的关注。开拓、进取、改变现实、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而从艺术上把握未来的科幻文学无疑是最适合这种社会需求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地域广大,城乡差别和东西、南北差别较大。在大城市、在沿海发达地区、社会整体的艺术接受心理正从“认可幻想”向“重视幻想”过渡。科幻文化在这样的地方应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在农村地区、欠发达和欠开放地区,科幻艺术发展的阻力较大。但总得来看,无论哪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开放和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普及,科幻艺术的潜在消费者都是增长的,支持科幻艺术的社会基层动力也在扩大。科幻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朝阳艺术”。

就整个年龄层次而言,大陆中年以上的人是在贫困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的艺术消费习惯基本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形成。科幻艺术较难再赢得他们的欣赏。而三十岁左右这一代人正是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他们一边成长,一边目睹了中国社会走向开放的全过程。他们对科幻文学没有抵触心理。其中的许多人受过八十年代初那次科幻大潮的洗礼,进入成人阶段后甚至成为当今科幻艺术的主力军。

而二十岁左右这代青年,则完全是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科幻对他们来说顺理成章。今天,中国科幻迷的主力正是在这个年龄层次上。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曾经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其结果发表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刊《当代文学研究》上。其中显示,初中生阅读科幻文学的比例是47.4%,高中生是39.6%,大学生是20.2%。这说明,科幻已经成为大中学生的基本读物。

如果放眼未来的话,再过一些年,社会大众对幻想类艺术的接受障碍就会基本消除。那时,科幻文学能不能争取到大众喜爱,主要本身努力的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经济正在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中国正成为一个新的现代化国家,现代科技在国家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比例越来越大。新一代作者和读者是伴随着电视机、游戏机、电脑和互联网络长大的。科幻这种形式是与他们的特点一致的。因此有了一种‘科幻的自觉意识’”。(韩松《中国科幻的当代处境》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世纪之交,高新科技的大潮席卷中国。在这个大潮中,想象力被赋予了至高的位置。“Internet需要有幻想力的人去搞,另外还要有一些童心,还需要有充分的恒心和毅力来搞。可能这几方面都重要,首当其冲的是一种想象力。”(张向宁《泡沫的下面是酒》,搞自《中国经营报》2000、6、6、12版)来自高新科技第一线的行家的体验很能说明问题。

实际上,所有上述幻想类文学的市场份额在这些年都有极大提高。它们共同压缩着主流文学的市场空间。对科幻市场完全可以长期看涨。

2  中国社会的人口素质已经大为提高。

科幻文学要求它的欣赏者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它的读者的知识结构不是琴棋书画,而是理工农医。八十年初那次科幻大潮兴起时,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六年,上大学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以这样的人口平均素质,自然无法孕育足够的“科幻人口”。

而今,在许多沿海发达地区,高中教育实际上已经普及,大学正在朝普及化发展。全国大学在校生人数超过千万,相当对于一些小国家全国的人口数量。即使我们仅仅为这个群体创作科幻小说,也可以获得稳定的读者群。

第三节:科幻市场的一些盲点

但是,科幻市场潜力巨大,不等于它的现状很好。它现在的市场份额,也没有平均落到每一个想开发这个市场的商家那里。笔者亲历中国科幻数年来,深知赢得厚利者少,血本无归者多。其实,科幻市场仍然有大量肓点存在。针对这些肓点开放产品,事半功倍。

当人们谈起科幻市场时,往往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从文化、国民素质等八竿子打不着的方面侃谈。这些言论无足轻重。具体到科幻出版市场来说,它的兴旺与否,完全看其市场链是否形成。作为众多出版物的一种,科幻出版市场无异于其它,也不过是由“作者——出版商——发行商——零售商”组成的。这就是它的市场链条。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畅通无阻,一部好作品才能更好地到达它的读者手里。而目前科幻市场上存在的问题,首先便是这个链条本身建造上的问题。

在这个链条的一端,作者是早就市场化的。并且,十几年下来已经贮备了相当多的成熟作者。许多在创作盛年期离开科幻界的朋友,其实不是创作力下降,而是没有得到他要得到的东西。一旦价值链打通,科幻市场仍然会吸引他们回归。更何况,每年市场还催生着许多新作者。

出版商是科幻市场链接的第一个问题。目前惟一成功的科幻出版商,就是《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两家科幻杂志。前者暴赚,后者小赢。这些年中,陆续有一些新的科幻杂志涌现出来,但要么已经消失(《科幻海洋》、《科幻时空》),要么转轨(《科幻迷》)。其余的科幻杂志,其市场表现还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判断。

而这些年的科幻图书市场上,能够大赢的基本不是科幻圈里的作品。如《真心英雄》、《非法智慧》等等。无论其作者,还是作品本身,从科幻角度都比较边缘化。这就与出版商有极大关系。出版社搞图书,与杂志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