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214章

第214章





时间可以洗刷一切,也可以冲淡忧伤;对于曾经的震惊和挫折、被过去淋湿的誓言,雷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冷静以待。在写作的过程中,雷对多次的修改显得很耐心,我感觉到:他已经心如止水。无论以后雷遇到什么样的诱惑和挑战,我希望他能够保持吟唱《黄昏来临》时的情怀,我们要一起来捍卫这片因爱生成的圣地!

我还希望:雷在天堂的女友能继续保佑他,让他好好养病,实现理想。祝愿《黄昏来临》给更多朋友带去一段优美的旋律,一个由《丁香花》引出的传奇回忆!

*              *                  *                  *                  *                    *                  *                  *                    *                

有一次约他,我迟到了。他给我回短信说:“没关系,我习惯了等人了。有一次我没有约好就一等等了大半夜……”  

我不知道,雷是不是经常和他的爱人在梦中相会?                    

黄昏来临了爱人,独自等待着夜深……  

  (全文完)

滚石音乐集团  梁佩瑜(二十六楼百合)

二零零五年  春节    于广州

作品无关  镜中世界(王晋康)

0英国小幽默:

乔治问英国《镜报》主编:主编先生,《镜报》的名字是什么含意?

主编(把乔治拉到一面镜子前):先生,请看吧,《镜报》将客观地向读者描述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就像你和镜中人一样。

乔治(向镜中人伸出右手):噢,主编先生,的确完全真实,除了一点――这位先生用左手握手。

1《镜报》记者米若2004年5月6日报道:韩日隧道开通10周年纪念

今天是韩日海底隧道通车十周年记念。韩朝联邦、日本、中国、俄国政要齐集釜山举行庆祝。9点整,日本国总理大泉一郎乘汽车到达隧道韩国一侧出口,在此等候的三国总理上前与他热烈握手。四位总理随即发表了热情的讲话,盛赞韩日海底隧道是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东北亚国家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和政治融合。

小资料:韩日海底隧道,又称海峡隧道或亚洲隧道,是一条连接日本诸岛与朝鲜半岛的隧道,1994年5月6日开通。隧道横跨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使由日本往返亚洲大陆的时间大大缩短。隧道长度240千米,为世界第一隧道。海底长度200千米。火车单程需150分钟。隧道分两层,上层为公路隧道,下层为火车隧道。

隧道由东北亚国际隧道技术公司经营。因为隧道建造费用极高,债务沉重,10年后仍为负债经营。但其窘迫的经济状况并不能影响周边四国政府和民众的热情,所以也有人戏称这是一个“政治隧道”。(注一)

2《镜报》2004年5月6日专栏文章(作者:镜报高级记者米若):从韩日隧道看英法隧道

韩日隧道已经开通10周年,周边国家从该隧道中获得极大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还包括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东西――友谊。相比之下,英法海底隧道立项已经20多年,至今仍是纸上谈兵。造成这样的拖延,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技术原因,在这两方面,欧洲并不逊于亚洲。

有人开玩笑说,拖延原因在于英法的世仇。人人都知道一个笑话:在法国,落水后千万不能用英语喊救命。其实,这并不是玩笑而是政治现实,只需把笑话的主角换一个角色即可――德国。英国议会屡次否决该隧道的建设,就是因为这样一个不愿公开承认的原因:害怕某一天,佩带着纳粹袖章、满脑袋纳粹狂热的德国大军会通过该隧道长驱直入,那时,恐怕连敦克尔克大溃败之后的喘息机会也不可再得。

目前,德国和周边国家维持着亲密的合作,但彬彬有礼的外交辞令掩盖不住内心的疑惧。德意志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民族,对某些历史事件似乎患有集体失忆,而对另一些历史事件则牢牢铭刻于心。比如对于遭美军原子弹轰炸的德累斯顿,每年8月5日夜,德国要进行全国性的悼念:烛光集会,在河里放纸船,报纸电台上的文章连篇累牍,营造出全民族的悲情气氛。当然,我们不会指责这些,谁不同情原子弹的受害者呢;问题是事情的另一面,德国人对于奥斯威辛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慰安妇、细菌部队、三光政策、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大屠杀等本国犯下的残暴罪行,则采取非常漠然的态度,甚至努力从教科书中删去这些名词。(注二)

我们不幸有了这样一个乖张的邻居,注定我们睡觉时永远背不安席。历史学家评论,之所以造成今日这种局面,除了德国人的民族性之外,美国也有难辞之咎。二战结束时,他们忙于扶植德国作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因而未能从政治上彻底清算纳粹主义。而且山姆大叔至今也不准备管这些闲事,原因很简单:德国对美国的忠诚无人可以比肩,在伊拉克战争中德国是派兵最多的西方盟国之一。

韩日隧道10周年将紧连着亚盟成立8周年。如今,亚盟已经是全世界第一大经济共同体,其货币亚元隐然有取代美元之势。即使超级大国美国,也不得不时刻注意亚盟的神色,因为当这几个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时(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他们的声音足以让政治之河改道。(注三)

什么时候欧洲人才能像亚洲人那样?由于德国民族中潜行的军国主义幽灵,以及这个幽灵在周边国家所造成的裂隙,恐怕至少20年内欧盟不会成为现实。相互猜疑、政治谩骂、暗中的军备竞赛等还将与我们为伴。欧洲人只有艳羡地看着亚洲人的进步,然后关起门,来一声沉重的叹息。

3《镜报》记者米若2005年3月21日报道:安理会改革方案正式公布

美国东部时间3月21日上午,联合国秘书长安北关于联合国改革的报告出台,报告标题为:《更大的自由:为所有人的发展、安全和人权》。这份60多页的报告可谓安北的呕心沥血之作,内容涉及发展、安全、人权和联合国改革等几十条建议。它一旦实施,将是联合国成立60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鉴于此次改革直接关系到哪些国家能进入安理会,各国非常重视,并已做好准备来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报告主要内容之一是安理会改革方案。安北的第一方案是增加6个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和3个两年期的非常任理事国;第二方案是不增加常任理事国,而增加8个四年期可连任的理事国和一个两年期的非常任理事国。其共同点是安理会都扩大到24个成员国,欧洲、美洲、非洲和亚太四大地区各6席,关于否决权问题,安北表示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不给新增成员国否决权已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此外,安北呼吁在9月举行联合国首脑会议时一揽子批准其改革方案,他警告一些国家“不要将改革方案当成菜单,有选择地对待其中的条款。”

4《镜报》记者米若2005年3月31日报道:四国“入常”联盟成立

关于联合国新增常任理事国的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最有可能入常的四个大国:日本、巴西、印度和德国的常驻联合国代表于3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对面的千年饭店举行集会,要求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呼吁用大会表决办法来解决安理会扩大问题。  

德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普洛伊格在集会上宣读的四国联合声明说,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认为安理会迫切需要改革,以便更好地反映当今世界的政治现实。安理会应同时增加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新增的常任理事国应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大后的安理会应包括那些愿意并有能力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承担重大责任的国家。

四国声明建议安理会的扩大分3步走:先在今年夏季结束前由联大通过框架决议,然后挑选新的常任理事国,最后就修改《联合国宪章》通过决议。  

四国在决议草案中说,新的常任理事国应与现任常任理事国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但否决权问题不应成为安理会改革的障碍。  

此前,意大利等无望进入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准备于4月12日举行集会,极力推行“准常任理事国”方案。据悉,德国等国是在获悉上述行动后决定抢先采取行动的。

5《镜报》记者米若2005年3月21日报道:安北支持德国入常,德国志在必得  

德国对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志在必得。据认为,德国此次“入常”有很大胜算。首先是德国的经济实力,二战后,德国在一片废墟上建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目前GDP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对发展中国家大力援助,因而在被称为“联合国大票库”的非洲等地广结人缘,据称已获得超过128票赞成票,超过所需的三分之二票数。其交纳的联合国会费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德国“入常”已经得到联合国秘书长安北的首肯。3月21日,即公布联合国改革方案的当天,安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完全有条件代表欧洲成为常任理事国。作为联合国秘书长,他在没有至少征得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即作事前表态,而且在德、日、印、巴四国中单单点了德国的名,这种做法是异乎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