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玄幻奇幻 > 科幻纵览 > 第219章

第219章





关于二十一条:“中国方面期待列强的介入,向国内外泄漏了极为机密的谈判内容,而且在5大条款中,将并非正式要求的事项也列入,制造了‘二十一条’的名称,中国国内的反日舆论开始高涨。”

关于九一八事变:“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活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在这种情形下,石原莞尔等一部分关东军军官制定了通过军事占领整个满洲解决问题的计划。”

不必一一列举了。这些精心结构、遮遮掩掩的暧昧话语只有一个目的:把根本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尽量虚化和扭曲。读着这些句子,我总有一种吃饭时把蛔虫吃到嘴里的感觉。这些教科书的编纂者们总算是日本民族的精英了吧,我真想见见,这些鬼魅一样的家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

不过,我的同胞们也不要忘了,四人帮一点也不比他们逊色呀,诸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文攻武卫,血统论,等等。这些呓语可是用汉字写出来的,而不是片假名。

注十:支持教科书编纂名单  

镜外世界中,截止2005年4月7号,有303个日本企业和个人署名支持右翼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据说最多时有600多个。

名单上宗教人士较多,有20余人具有宗教背景。日本的神道尊重人死成佛的理念,认为人死一了百了,不应该追究生前的罪恶。而这种说法正被日本政要当作参拜靖国神社的借口。

高校中有庆应大学的岛田晴雄,和明智大学的福田逸等。

东京市长石原慎太郎(极右翼政客,经常口出狂言攻击中国,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在名单中的身份是作家。

名单中有些公司的名字和中国的交往较为密切,如三菱重工,尽管该公司发表声明称没有给篡改历史教科书提供资金,但其会长的名字在名单第一位。还有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名誉会长石川六郎(鹿岛建设的前身就是在花冈事件中奴役中国劳工的日本公司,电视连续剧《记忆的证明》就是根据这段史实)。此外有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味之素、丸红商事、五十铃汽车等公司。朝日啤酒名誉顾问中條高德名字还在,身份变成了日本国际青年文化协会会长。同时,朝日啤酒(中国)特别致电中国媒体,声明中條高德已与朝日啤酒无任何关系。

抵制日货并不是好办法,它是一柄双刃剑,也会伤害中国的利益。不过,在某些特殊的时刻,用这种方法表示中国人的愤怒也是必要的。我想,在朝日啤酒作出这样的表态之后,再把它列入抵制名单就过分了。

注十一三岛由纪夫  

日本著名作家,他是一个在政治思想上谬误多端、在艺术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复杂人物,军国主义思想浓厚。1970年11月,三岛由纪夫煽动军队组织武装政变失败,切腹自杀。当然,他不可能说出文章中那句深刻的忏悔,那是德国人的声音,是德国天主教作家施奈德说的。

注十二:受害者之间的淡漠  

西方社会中也有谴责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的声音,但是太弱了。比如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除了几个受害国,没有哪个国家以政府的声音表示谴责,美国政府发言人鲍彻最近表示,美国政府知道日本教科书问题,但不准备评论。就是受害国中,也有不少吃了日元援助后嘴软,不愿公开表态。这样普遍的自私心态令人悲哀。也许,真的有一天,德国右翼势力把希特勒请到什么社中去参拜,中国人也会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注十三:战败国  

在日本有人狡辩说:日本与德国不同,德国有奥斯威辛集中营,有毒气室,等等,而日本在这方面是干净的。所以,德国可以说是思想犯,而日本仅仅是战败国。

注十四:德国可以说不

镜外世界中有一部“日本可以说不”的文章,作者是索尼公司总裁森田昭夫和日本当时的政治新星、时任众议员的石原慎太郎(这位宝货现为东京市长,也在支持右翼教科书名单上)。上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正处于顶点,日经指数为4万点,而道琼斯不足3000,美国曾忧心忡忡地担心被日本超越。大和民族的自我认识极度膨胀,于是这一本小册子应时而出。

不过,当时“说不”的目标可不是中国韩国,而是日本的恩主美国。但随即日本就来了一个十年衰退。日本人是很现实的,如今不再对美国说不,而把目标转为比它弱小的国家。

如果万一有一天中国成为世界老大!?……

补充一点:《日本可以说不》出英文版时,森田昭夫害怕会给索尼产品带来不利影响而抽出了自己所撰写的章节。

注十五:从未道歉  

日本政府一直未正式向中国道歉,但中国政府表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和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等人已先后到中国的芦沟桥和沈阳等地哀悼,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表示反省。日本道歉问题已经解决,不必拘泥刻板形式。

当然,与德国相比,日本的做的就逊色了。德国4月10日举行活动纪念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被盟军解放60周年,总理施罗德及众多高官参加,发表讲话称,世界不能允许二战中纳粹犯下的累累罪行从人们记忆中消退,不能允许“无法无天、暴力、反闪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再次得到施暴的机会”。  

开辟想象天地的人们  阿飞记事

阿飞,本名朱俊飞,湖北襄樊人。现任《大众软件》杂志社编辑。《大众软件》本来是一份与科幻完全无关的IT传媒,但自从一年多前阿飞应聘进来以后,科幻的影子就开始出现了。与前面介绍的那些位编辑不同的是,阿飞是有备而来的。

三年前,我应聘来到《科幻世界》杂志社,干一些杂活。其中一项就是处理自由来稿。

当过编辑的朋友都知道,出版单位一般都有一批固定作者队伍,而自由来稿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将被处理到废品回收站。第一天我就看到了阿飞的一个三万余字的中篇。阿飞在这个中篇前面附了一封信。大约是因为这个稿件以前被退了一次,阿飞在这封信里愤愤不平地写到:你们杂志能刊物郑军写的那种文章,为什么不能刊登我这篇小说呢?


“郑军写的那种文章”是指发表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期《科幻世界》上的《关于科幻创作的断想》。那篇文章是我还只是一个普通读者时写下的随想。因为其中谈到了当时科幻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很多人认为它有某种批判价值。看完阿飞的附信,我当然很激动:这不叫知音,什么还叫知音!于是我把稿件带回住处,仔细看过。这份稿件就是日后在科幻圈里广为流传的《杀神》,一个风格、题材和文笔都十分奇特的作品。读完全稿我就断定:第一,这个中篇很有个性,第二,所以它不可能在当时的任何一个科幻杂志上发表。日后只要我听到有人说,当今中国科幻作品模仿欧美,没有个性。我就会反驳说,中国不是没有充满个性的科幻作者,只是他们往往得不到重视。而《杀神》这部作品总是我的几个基本论据之一。

我把这两点意见坦率地写信告诉了阿飞。阿飞当时虽然只是业余作者,但没有一般业余作者的那种固执。很快就接受了事实。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笔墨交往。再后来姚海君带着他的《星云》来到《科幻世界》杂志社,我又把阿飞推荐给海君。阿飞那种嘻笑怒骂式的文章很适合评论性刊物使用。于是《星云》上便不时出现阿飞制造的“匕首和投枪”。阿飞酷嗜武侠,文字中于是多了武侠小说的干脆利索,而全无当今科幻小说中普遍的罗嗦拖沓。甚至他会写出“某某作者在我笔力笼罩之下”这种完全武侠的语言式,令我忍俊不住。

后来我开始当自由撰稿人。由于一时卖不出许多稿件,生计无着,便想着批发一些科幻杂志在当地推销。可是手头连这笔钱都没有。百无奈间,我想到了两千多里外,从未谋面的阿飞,试写了封E-MAIL向他借钱。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你说吧,是把钱寄到你那,还是直接寄到杂志社?从那开始,我对阿飞的了解又多了一层。

二零零零年二月,突然间他来信告诉我,他就要到北京的《大众软件》杂志社上班了。

他的一部长篇被该杂志选用。主编看中他的文笔,专门请他加盟。京津两地咫尺之遥,我立刻就去拜访他。阿飞比较腼腆,不象书信往来时那样能侃。但他很有主意,作事也很主动。这一点对于在民营性质的《大众软件》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很快他就扎下了根,由负责一个小栏目开始一点点扩大着势力范围。

时机比较成熟了,他就开始尝试在《大众软件》上渗透科幻内容。《大众软件》作为一个民营杂志,也比较重视开发多种读者群,从老总那里就鼓励员工们创新。这也给了阿飞充分的机会。很快,在《大众软件》光盘版和《水晶卷轴》手册中,读者们就看到了科幻小说和评论文章。当然,为了与杂志的整体风格配套,这些作品都有浓厚的电子游戏色彩。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为丰富科幻创作作出了一个新的尝试,因为当今许多电子游戏都采用科幻题材,两者之间早就有了千丝万屡的联系。

阿飞自然有更为远大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