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其他书籍 >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 第42章

第42章





        尽管如此,这些谈话却并没有提供“宗教理论”。它们的力量恰恰在于: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实践上;不是抽象地,而是从经验出发来谈论宗教.  它们提供的是“乐于有自己的宗教的”证明.  对宗教的文学表达的生命力,让人触及到无拘束的主观性.  作家们往往与神学家们相反,不是靠“借来的”经验,而是靠真实的经验为生.  他们有勇气谈论自己的经验,有勇气摸索新的宗教经验.《圣经》是作家的“素材”

        ,而宗教人物则是使人类基本状况的原型变得明显的典型形象.因为,建制化的宗教将以它们是否敢面对自己的经验、问

--  248

        04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题、恐惧和希望衡量.“教会不应是象牙塔、蜗牛壳和自我陶醉.”H.施韦贝尔(H.Schwebel)说得有理:“毋宁说,教会应能最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和每一个你,每一个承担着风险的自我.各种陈述的‘主观折射’并非缺陷,相反,它赋予陈述以生动感和真实感.”

        这些作家们抱着什么样的基本态度去接近宗教呢?我们看到:总表现出保留态度,与宗教的传统形式总有距离.  通常都存在着“对大话的恐惧”。

        (P。黑尔特林)然而,关键并非在于“宗教”的标签或“笃信”

        、而在于事情本身,在于精神“奇遇”。

        B。弗里施穆特的基本立场大概有代表性:保留过程中的思考,对认同的小心和生命的动力,触摸新方向,发现新传统和新素材.  神学家应对这种亲与疏奇特的混合表示遗憾,批评宗教与个人生活经历的紧密结合,指责其自我形象的模糊和拒绝受约束吗?否!更确切地说,宗教是一个自由空间,主体上不确定的自我解释空间,无目的地发现自己新的可能性的空间.  神学家应感兴趣的是:宗教没有退化为特殊领域,没有退化为“固定步伐”的场所,没有退化为可“陈述”的客观知识.  宗教消除了与其他生活领域的对立,拆除了粗暴的对象化、目的化和职能化的栅栏.也许文学和宗教恰恰在吐露、维护和沉思人类现实非客观化的秘密这一最深层的方面协调一致.

        相互挑战

        文学和宗教能有什么共同点?是否有一种接近现实的方

--  249

        走向作家之路142

        式上的认识论结构原则?这个原则也许——谈话对此有所提示——存在于文学与宗教语言的构想特性中.B.  弗里施穆特曾经谈到幻想的创造力,谈到神学和文学在“设计伟大的形象”时相遇,在整体中的现实的意义形象中相汇:S。海姆提请人们注意:是人“发现”上帝;M.  瓦尔泽谈到曾经创造上帝的“集体作者——人类;P。黑尔特林则谈到”复活“是”伟大的、拯救的虚构“。这么说,宗教与文学一样,是一部”虚构“故事?是发现?是重新造人?文学岂不成了继承的宗教,成了”宗教的现代表达方式“?

        (M.瓦尔泽)宗教和文学岂不既是有欠缺的世界的指示者,又是从语言上克服这种欠缺的尝试?在构想实在原型、秩序结构、意义构架时,它们有同肢关系吗?在力图克服易逝性的努力中,在意识到世界历史和生活经历的意义阐释的试验中的失败与成功的辩证法中,宗教与文学一致吗?

        文学对宗教、对神学的挑战在这一点上最为明显.  宗教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特征是什么?在所有的相互关联中,神学和文学各自的可能性是什么?

        什么叫“虚构”?

        神学家对谁尽义务?作家又对谁负责?提出人类经验的含混性是不是最后的决定?辩证法是不是人类可能性的最大限度?

        反过来,正如我们在此让神学对文学开放,神学对文学又会有什么挑战?

        神学不会放弃对文学的宗教见解的反问,它会维护自己的身份,希望作为对话伙伴受到认真对待.就宗教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而言,宗教的含义远非仅指虔诚性.  宗教除了主观的一面,还有客观的一面,它除了是个体现实,还是一种社会现实.  一个作家在开始写作时,也

--  250

        24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不得不面对这个社会的、“客观的”现实.  谁要作为一个作家涉足宗教领域,涉及耶稣或佛陀,基督教、犹太教和佛教的上帝理解,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历史上已构成的东西,已客观化的信仰、教义、仪式和方法,消除论及宗教时的随意性.宗教的这一“客观”方面体现于见证、经文和原始文献.要把握宗教,不能撇开在这些真实的或非真实的见证的原始资料.  如果宗教不是单纯的私人宗教,那么作家也当熟悉宗教的(基督教或非基督教的)古典文献,并从整体上全面去把握它们.对于作为历史见证的文献必须解释.为了阐释这些文本,恰当地理解文本,作家就不能忽视千百年来神学研究古典宗教文本的成果,不能忽视神学对系统说明和从概念上把握宗教经验的努力.神学是对过份主观的虔诚做必要的非主观化,这种努力不能放弃.  因此,基督教神学也对涉及宗教的文学提出挑战:(一)对于基督教神学家来说,宗教绝非一般的虔诚.  耶稣的福音传达的是具体的宗教形态,作家在文学中与宗教对话时应有具体的确定性,即与具体的宗教形态相关联.K.  马尔蒂、W.  简斯、L.  林泽尔、I。德赖维茨、P。黑尔特林、H.  伯尔等人具体地在成人中看到宗教,在个别中看到绝对,在耶稣的卑微形象中看到上帝.在此,宗教尽管指向上帝,但总是具体的触及人的行动的自我义务.  神学可以提出的反问是:具体的宗教除了经验特性之外,是否还有见证特性?除了虚构之外,是否还应有信赖?除了构想之外,是否还应有义务?

--  251

        走向作家之路342

        (二)

        神学在同文学对话时,大概必得纠正文学对宗教形象和文献(不管它们来自基督教还是非基督教)

        的个别的、随意性的解释.  神学要反问的是:接受宗教传统时,主观性是否会变成主观主义?难道为了特殊性就得牺牲真实性、听任随意性去断章取义?作家自己的个人宗教经验是否也应通过古典宗教传统的经验来参校、补充和深化呢?难道《圣经》(还有《律法书》、《古兰经》或是《牧童歌》②)没有更多地描述人类基本问题,难道它们不是比个人经历更丰富的关于基本问题的“素材”

        、材料?

        圣经提出的激发性难道不正在于,它不仅为上帝涉世的历史作证,也为人的绝望史和希望史作证?

        圣经的挑战性恰恰不就在于,不仅提出人类基本问题,而且也呈示获救的允许,践行救赎之路?

        (三)批评神学不重经验、枯燥和远离生活固然有理,但作家们是否也该知悉一点神学思想史的精细慎重的经验呢?

        在上帝问题方面,从库萨的尼古拉到K.  巴特的思想锐力和创造性的语言力量;在读解圣经方面,从莱辛到R.  布尔特曼的启蒙式激情;在认识耶稣方面,从克尔恺郭尔到朋霍费尔的深刻力度;在赞成或反对社会参与方面,在批判教会机构方面,从路德到马丁.  路德.  金的先知般见证,所有这一切作家们是否注意到了呢?当然,在持批评态度的作家当中少有人阅读神学作品,这也是神学的责任,但仅仅是神学的责任吗?如果神学家们不仅仅是装点性地引用文学或者用文学来打扮神学的“现代风格”

        ,而是也使文学的神学认识真正能够有长进,那么,在神学家与作家的对话也许会更有收获.同样,如果作家们认识到,对于探究人和世界的奥秘,神学是

--  252

        42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不可或缺的,对话也会更有收获.最后不妨提到A.  穆施格的一句话,它说明神学与文学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文学是一种媒介,在其中,文明和作家最容易遭遇到自己的危险.  文学寻找最有分量的词,以表明它没有最后决定权.  不错,文学可能是希望的表达,因此我们并不能说出最后的言词.”

        必须考虑这句话对神学应有的教益.  如果宗教和神学不给希望和信赖作证,不去证明最后的言词不在人,而可能在上帝那里,那么,宗教就不成其为宗教,神学也就不成其为神学了.

        为了深化这些论述,把它们按照文学和神学的类别编排起来,请允许我提到自己的下列论著:《德语国家当代文学中的耶稣》(1978)

        《基督的代表?当代文学中的教皇》(1980)

        《另一个耶稣.  当代文学读本》(1983)

        《上帝形象——人的形象.  当代文学一瞥》(1985)

        以上论著均由本齐格尔(Benziger)

        出版社和格尔德.  莫恩(Gerd

        Mohn)出版社出版.

        注  释:①  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的日尔曼族古称.  ——译者注②  古印度抒情诗,歌颂牧童黑天与情人罗陀的爱情故事,善于表现宗教热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译者注

--  253

        作家与作品简介

        下面的简介中只主要提到在对话中涉及的、或者对从宗教和神学方面研究有关作家的作品具有特殊意义的书名.

        H.  伯尔(Heiurich

        Bol)

        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1970年任联邦德国笔会主席,1971至1974年为国际笔会主席.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现住格罗斯豪的许特根瓦尔德①.  在长篇小说中,具特殊的宗教和神学意义的作品有:《一声不吭》(1959)

        、《小丑之见》(1963)

        、《以一个女人为中心的群像》(1971)

        、《监护》(1976)。